親子教育:想與孩子溝通,孩子不理咋辦?親子關係升溫成朋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分析:

問題分析:孩子不愛答有原因

許多家長常訴苦「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跟我說」、「孩子總害怕跟我聊天」……問題在哪呢?其實,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通常有幾個:

1.溝通時機不恰當。

當孩子專注於自己的思考、情緒或活動的時候,突然打斷他來開始我們想要的「溝通」,這往往讓孩子措手不及。

就算成人溝通也是要看時機,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認為我是家長,孩子隨時有義務與我達成我想要的溝通。

2.家長的說話語氣不能營造良好溝通氛圍。

如果家長習慣用質問、追問甚至逼問的語氣,那孩子會很快感受到壓力,孩子在焦慮情緒下要麼不敢說,要麼敷衍地說,要麼撒謊,溝通即告失敗了。

3.開場白的方式不對。

未滿11歲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還未發育成熟,對事情的概括能力尚弱,當我們很籠統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怎麼樣」、「你都幹了什麼」等問題,孩子的腦海里會湧現許多片段,卻無法邏輯地編排出一集連環畫跟我們一一道來,導致他們無所適從,支吾回答,或者乾脆說「不知道」。

解決方法:

教育建議:溝通要從「小」開始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聊「小」事,如「你剛才撿的小石頭很喜歡是嗎?」、「媽媽發現了一隻很奇怪的蟲子」、「你剛才跟同學鬧彆扭了很難過對嗎,媽媽願意聽你說說」等,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都隨時聊聊,讓孩子習慣和我們溝通。

除了「聊」,家長還可以常和孩子做「小」事。

跟孩子散步時看花看草看蟲鳥,陪孩子疊積木討論小竅門等等,讓孩子感受我們與他們相處的誠懇,在與我們溝通時才感覺更自然平等。

從「小」問起。

詢問儘量具體,讓孩子明白我們想要聊什麼方向,而不需要猜測或者整理思路,如「今天你的同桌吃飯還一直說話嗎」、「今天有嘗試舉手回答問題嗎」。

尊重孩子的「小」情緒。

孩子也有情緒不良拒絕溝通的時候,這時切記責罵批評,如果該事情的溝通非常必要,可以說「這事情很重要,我們希望跟你談談。

如果現在不是時候,我們飯後再聊,好嗎?」,強調溝通的必要,再商定一個合適的正式溝通時間(時間要儘早,避免事情過去太久錯過溝通有效時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與孩子溝通的這些事兒「深度長文 推薦收藏」

可憐天下父母心,多少父母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展影響重大。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也是每位家長最積極關心的問題。但是,現在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