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哭、大鬧控制不了,教你正確對待情緒失控的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常常有父母對於自己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感到很頭疼,孩子因為生氣或者害怕而產生的大哭、大鬧行為,家長們總是習慣的對孩子說:「不准哭!」「哭什麼哭,哪有什麼可怕的?」

害怕、生氣、大哭,這些都是孩子的負面情緒。

發現孩子的負面情緒,通常家長都會制止孩子,但是這樣經常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只會讓孩子更壓抑自己的情緒。

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孩子正常的發脾氣、生氣是可以的,但如果上升到情緒失控的狀態才需要家長及時干預。

如果當孩子害怕的時候,家長換一種說法,孩子的情緒感受上會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媽媽微笑著對孩子伸出手說:「媽媽覺得你有點害怕。

那我拉著你的手,一起去前面看看那是什麼好嗎?」

媽媽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了解,負面情緒跟高興、快樂、幸福等情緒一樣,是正常的,可以被接納的,孩子就會願意表達,也能勇敢面對一些事情。

對於偶爾情緒失控的孩子,家長必須要了解原因,擅用溝通方法,再來解開孩子心中的結。

1.了解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

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當孩子哭鬧情緒失控的時候,要先去尋找背後的原因,你也要基本了解一些必要的兒童養育常識。

比如,2歲以前的孩子容易在睡眠不足,身體疲憊的時候出現煩躁、情緒失控的行為;

比如,有些孩子在餓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都會有異常的情緒反應;

比如,有些孩子,性格上比較內向,不喜歡看到陌生的人進入不熟悉的環境,一旦觸及就會大聲哭鬧;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裡一直是被關注的對象,習慣了被寵愛,被優待,如果家裡有其他的小孩子來訪,父母表示出重視、喜愛而冷落了他,孩子自然也會因為嫉妒出現情緒行為失控的問題;

這些養育中的表象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如果父母對孩子發生問題的原因不敏感,不覺察,那就無法體貼地關懷到孩子的內心。

所以只有先了解了事情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2.家長控制情緒,促使孩子冷靜

作為大人,如果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自己也跟著發狂暴怒,大聲呵斥,打罵孩子,對於孩子的失控情緒沒有任何的幫助,甚至會出現更加無法控制的局面。

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

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因為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著實的著急,恨鐵不成鋼就會出現焦慮情緒。

焦慮的情緒會傳染,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也就沒有辦法跟孩子達到溝通的目的了。

所以,家長無論如何,在面對孩子任何的情緒激動時,要努力保持冷靜。

跟情緒失控的孩子溝通,父母首先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這也是好父母最要緊的功課。

如果孩子情緒失控,不能自已的時候,爸爸媽媽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步,不要說話,心中默數從1-5。

自己千萬不能生氣,更不能因為孩子的失控而讓自己失控。

也可以暫時離開孩子身邊,到其他房間去放鬆一下自己的狀態;或把孩子交給其他家人,自己先下樓去轉一圈。

第二步,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給孩子敘述,表達的時間和機會,不能憑自己的想像去決斷一件事情。

第三步,讓孩子盡情發泄,並及時給予安慰。

孩子從哭鬧中冷靜下來,也需要時間。

這時候,我們應該先以安撫為主,先跟孩子說,請他不要那麼激動,過一會兒不哭鬧了才跟他「商量」這件事。

我們說「商量」,意味著這是有餘地的,不是絕對的不肯退讓。

這個字眼可以讓孩子看到一絲希望,也多了一份暫時冷靜的理由。

通常令孩子失控的對於大人來說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就是不得了的大事,所以家長一定要先尊重孩子的情緒。

這裡處理的原則是一定要自己有耐心,且不要自己生氣崩潰。

3.真誠的「談心」,不說教

一旦孩子的心情得以緩解,父母就可以展開下一步的溝通。

教育孩子需要未雨綢繆,所以在平時就該多和孩子彼此談心,多一些輕鬆話題,多關懷他們,建立起親熱密切的互動關係。

這種關係同時伴隨著愛和信任,可以讓孩子對家長敞開心扉,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要真誠地看著孩子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父母眼神中的真誠能夠傳達給孩子心靈無窮的能量。

我們用緩慢,溫和的語調,跟孩子進行獨處對話,營造一種我們在一個氣場的氛圍,在一個安靜的房間,只有你和他,跟他一起聊聊剛才發生的事情。

即使孩子很小,但是卻有與生俱來的領悟力,就算不能完全聽懂媽媽說什麼,但媽媽溫柔的語調,溫暖的表情,總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舒心感。

家長臉部的表情,說話的語氣,有力和溫暖的雙手,這些身體語言,都能幫助跟孩子的心靈溝通。

真誠的「談心」,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細節,談心不是「說教」、「命令」,這是本質的不同。

我們不但要走進孩子的世界,表述我們理解他們的想法,我們同樣要讓孩子走進我們的世界,也理解我們的想法。

別小看孩子,他們其實也很願意了解父母到底怎麼想,為何要那樣做。

想要孩子做個講道理的人,那麼父母就要時刻把自己的「道理」慢慢地解釋給他們聽。

有一句話我總是在跟孩子說不的時候強調的:「媽媽真的很愛你,如果這是好的東西,這是對的事情,我會很努力地想給你,支持你!但這是不好的東西,不對的事情,那我真的不想那樣做。

」——我必須讓孩子理解我的愛永遠都堅定地存在,這不關乎愛不愛,而是應不應該。

4.找對辦法,一起解決

一個人一旦被理解,一旦被認同,一旦有人跟他站在同一邊,一起尋找出路,他就會感到自己舒心了一半。

就算沒有最完美的方案,他至少也覺得那件遺憾的,傷心的事,可以暫且不那麼計較了。

這招叫做,用真誠的心,打動受傷的心。

所以發生問題時,多幾個備選方案,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比如孩子很想要某個玩具,那能否給他一個其他的玩具作為代替?

如果家長暫時不想給孩子買,那能否給他一個承諾,在生日的時候買,或告訴孩子如果做了值得獎勵的事情的時候買;

又或者,這次暫時滿足他這一次,但請孩子承諾,下不為例,滿足了後可不允許下一次再有類似的請求,否則就不再滿足了。

有些小事偶爾的妥協也能解決眼前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退讓,家長不要執拗,要學會視情況而靈活處理)。

有些解決方案,做起來不會每次都完美,但至少,孩子感覺到你重視他的需求,也在幫他想辦法。

作為一個只因為當時沒有得到滿足而情緒失控的孩子,在你不斷表示關懷,並不斷設想解決方法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緩解下來。

以上的這幾個方面都是我們父母需要注意的一些溝通細節,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當孩子有各種難過苦惱的情緒,家長很自然的會想著給評價、方法,甚至會見諸行動的去幫助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認為問題解決了,孩子就不哭了。

但是,孩子並沒有在我們身上學會處理情緒的方法。

鏡映,是心理諮詢裡面的術語,鏡映需要諮詢師堅實像鏡子一般的穩定。

如果不能穩定,就容易落入自我保護的陷阱。

如果我們的父母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急於採取行動去干預;有時候會誤把自己的焦慮當作孩子的困難。

用鏡子的穩定來表示這個感覺:當我們拿來一片鏡子,跟它待在一起留意它的時候。

我們看到它是堅實、穩穩的在那裡。

這個堅實讓鏡子不會變形,反射的光線是均勻、平行而不錯亂,就像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時,能夠更客觀、中立的看到、反射到自己的狀態。

我們看著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樣。

當我們可以對孩子共情和鏡映孩子的感受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助的話,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如果你哭鬧著說話,媽媽沒有辦法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

每次告訴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哭鬧來表達。

也許,一次兩次就能有顯著的效果,但如果可以經常這麼做,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能夠清晰地表達他的訴求,同時,也學會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給予孩子共情時,其實也就給了孩子一個信息,「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的感受對爸爸媽媽很重要,我們希望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而這個信息的背後,便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接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自己犯錯還鬧脾氣,怎麼辦?

父母常常會遇到這樣令人頭疼的情況:明明是孩子犯了錯誤,可你要是批評他,他不僅不聽,還鬧脾氣,更有甚者對父母拳打腳踢。有的父母脾氣上來了,只能揍孩子一頓,揍完也許又會覺得心疼、內疚,而且這不僅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