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實錄|園長來了3:如何與孩子的負面情緒相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外在的事件,高興的、傷心的、憤怒的、沮喪的、失望的、甚至是仇恨的,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在發生。

所以事實上你去想一想,你從早晨起來,你睡得迷迷糊糊,不想醒,鬧鈴開始叫你的時候,你的那一瞬間的那個煩躁;等你起來的時候你想去衛生間,你發現衛生間裡有人你要等待的時候,你的那個著急;你要出門了,然後那個鑰匙又忘記拿了去拿鑰匙,直到你到單位知道你晚上下班回家時到,你推開門,想的是,先生在家可能能做好飯,結果回來什麼也沒弄。

所有這一天,你所有的活動,你無時無刻不在跟你的情緒在一起,你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內在,發生的情緒這樣一件事情,只是它太習以為常了,我們就忘記它了,它跟我們太緊密了,反倒我們不去探索它了,對嗎?

我們不去了解他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總是由著自己來了,就就出來,來了就出來,但事實上,當我們開始發現一些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一些好的情緒,總是能讓我們也開心,那個時候我們會覺得那不是問題,我們會覺得孩子好可愛,我們的心情也好好。

但當孩子一些事情觸發了他的情緒,或者他的一些行為觸發了我們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焦慮了,我們就開始對孩子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評判,對嗎?

我們認為他怎麼能這樣呢?他為什麼要生氣呢?等等等等,但事實上我們今天要來探索一下,當我們知道了情緒,它本身具有的情境性和暫時性,並且它有明顯的衝動,和半明顯的外部特徵,並且當我們了解了情緒就是我們一部分的時候。

事實上,我們對情緒只有一個選擇,對我們是最好的,這個選擇就是接納。

越小的孩子,他越是在情緒的這個部分被父母越多的接納,他會越能夠發展出他未來能夠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和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怎麼了。

而事實上,讓一個孩子或者一個成人知道自己怎麼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你比如,說在學校里,當一個孩子回來跟你抱怨,說他被某某同學欺負了,他很生氣的時候,我們絕大部分家長的這個的反應是脫口而出的,比如說為什麼要打你啊?你是怎麼處理的?你有沒有告訴老師?告訴你啊,他下次要再這樣打你,就打回去,不讓他覺得你好欺負。

看!你會發現,當我們脫口而出的這些建議給孩子的時候,孩子就蔫了,他就沒有再要繼續表達他的想法的這個意願了。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就出現在,當他說這件事情時候的時候,他其實想聽到的到底是什麼好。

我們看換一種方式,如果當一個孩子一樣回來跟你抱怨這個事情,你這麼跟孩子說,噢,媽媽發現了,你回來一進門媽媽就看出來,你今天有點不太高興,當你跟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甚至感受到了你的生氣,你願意跟媽媽說說發生了什麼嗎?是誰讓你這麼生氣?是什麼事情讓你這麼生氣?當我們帶著一個探尋的姿態去跟孩子了解這個部分的時候,你就發現你給了一個孩子很安全的訊號,就是我想聽你說。

好,我們來回到大人,跳到大人的頻道上,當你有情緒的時候,特別是一些讓你不開心的情緒發生的時候,事實上你覺得你更願意去得到一個別人的建議,比如說,當你說我跟老公吵架了,你更願意得到一個別人喋喋不休地教給你如何不吵架或怎麼樣做你更願意,還是你更願意在你說的時候沒有被打斷,就任由你的眼淚肆意的流淌,任由你的情緒迸發,那個人就坐在你的對面安靜的傾聽,你更要哪一種那事實的時候遞給你一個紙巾,你更願意要哪種?我們作為我的第二個職業,作為心理諮詢師來講,其實我們有的時候再跟案主,在做諮詢的時候,其實我們更多的就是一個陪伴者和傾聽者。

當對方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我們就在旁邊用身體姿態,用眼神用我們內在的這種認同,和這種同理心去陪伴對方,你會發現,當你用這樣的一個姿態應對對方的時候,很多時候對方自己能夠從那個情緒里走出來,雖然這個過程也許長了一點,但是是值得的。

值得的原因是因為他透過他的情緒流淌的過程中,他自己知道了他內在怎麼了?他卡在哪裡了?有如此難受的情緒。

而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我們的學校,當一個孩子難過的時候,或當一個孩子生氣的時候,我們總是告訴他,我們會在他身邊,讓他知道說我看到你很生氣,我也知道被人拒絕是一件難過的事情,如果你想哭你哭一會,如果你願意我陪在你身邊,我也願意陪著你。

那這樣的一份安全的表達,這樣的一份認同的表達,這樣的一份對他情緒接納的表達,你就會發現這個孩子,這個在情緒中的孩子,他就開始專注的做一件事情,就是他完全的去體驗他的那個情緒,我不知道這麼說,大家能不能明白?就是他要在他的那個情緒里呆一會兒,他才能走出來,而我們成人在跟孩子互動中,我們總是不願意讓孩子呆一會兒,我總是他希望馬上出來,所以矛盾就產生了。

所以很多時候當父母來求助我說,唉呀,我的孩子不跟我說心裡話,他已經不跟我溝通,不跟我交流了的時候,我總是會問他說,你們平時是怎麼交流的?那麼事實上答案也很顯而易見,大部分時候當孩子對媽媽或者爸爸有描述的時候,得到的都是我們本能的回應,都是對事情本身的探究,你怎麼了?他怎麼了?這事怎麼處理?怎麼辦?沒有真正讓孩子感受到他內在的感受和情緒是被尊重的,是被看見的。

是願意,別人是願意接納和傾聽的。

而一個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或者情緒難受的時候,如果他得到了這些信號,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理解的,我是被同理的,你就會發現,他透過這些外在的因素和自己內部完全可以體驗這個情緒的發生和臨戰的那一刻。

他建立一個他對跟情緒良好的互動關係,就是他越來越能夠調控和梳理他的情緒,所以我們不要去指責一個成人,他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為什麼老發脾氣的,在我們看來,我們一定要回到他的家庭模式里,去看看他的父母跟他是如何互動的,當他有情緒的時候,他的父母是如何處理的?情緒,本來沒有好壞,他本來是沒有好壞的,它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在大家的概念里,我們更喜歡愉快的、輕鬆的、讓人愉悅的情緒、感受,而我們把那些讓人傷心的、沮喪的、難過的部分都貼了一個標籤,把它叫做負面情緒。

噢,那我們就拿出一些時間來研究一下負面情緒。

因為那些讓人愉快的、愉悅的情緒總是能帶給我們更多正向的東西,對嗎?那恰恰是這些負面的情緒,會讓我們在親子關係上、在夫妻關係上、在同事關係上等等等等所有的關係上卡住,我們會因為對這些情緒的評判和不接納,會導致我們的關係出問題,那麼我們接下來就在這個部分做一些探討。

我們看看這樣的體驗,對一個孩子有什麼樣的幫助。

那麼在負面情緒,如果我們一定要給它找一個定義的話呢?我們會發現,在心理學上,我們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等情緒統稱為負情緒,有時候也稱為負面情緒。

其實在我的觀念里,其實我覺得往往是那些讓我們痛苦的情緒或者痛苦的感受,才真正是我們走向內在探索的一個契機,但是因為大家都輕鬆慣了,大家都太喜歡那種愉悅輕鬆的那個部分了,所以很多人面對自己內在的這種負面的情緒的時候,更多人選擇了逃避。

你比如說,我心情不好,我就約幾個朋友去蹦迪,我就去喝點酒,他覺得用這樣的方式是解決了。

這樣,他用這樣的方式是迴避掉了他對負面情緒,他跟負面情緒連接的一個機會。

但事實上如果我們有勇氣去面對這個負面情緒,我們跟自己的負面情緒做更深的對接和探索,你就會發現,其實當你一旦從這個負面情緒里走出來,或者你一旦知道了你到底卡在哪裡,卻對於你來講是一個特別特別大的成長和改變。

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我經常跟家長說,我說,其實孩子情緒特別好的時候,恰恰是不一定需要我們的。

尤其是當他遇到一些事情,或者他遇到一些讓他焦慮、難過、悲傷的情緒的時候,他恰恰是最需要我們支持的,最需要我們給予他這種關注、陪伴、同理心的,但是非常遺憾,幾乎所有的父母都不接受這個部分。

當然,我只是廣義上的說的父母,因為我也知道現在有很多覺醒的父母也開始留意孩子這個部分了。

那就在今天,我去那個接我兒子的路上,那我看到也是在,就路邊,然後有一對母子。

可能是孩子出來的時候,是把什麼我感覺那個情景應該是孩子把什麼落了,然後媽媽就手插著兜的。

就在那趾高氣揚的跟孩子說著什麼,大概的意思是你落了,那你自己負責,我不管你了就走了,那孩子小小的,大概也就五六歲,媽媽就使勁在前邊走,那這孩子就使勁在後面哭著追,眼看要追上媽媽的時候,媽媽回過頭來開始指著孩子劈頭蓋臉就開始說,說的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當時倍孩子臉上的表情驚到了,那個孩子,先是瞬間的愣了一下,然後就開始焦慮的開始哭。

我相信媽媽一定說了一些威脅的話。

你要再這樣,就咱這樣的話,那一刻就特別想跟這個媽媽說,其實那個時候那個孩子他需要的是一個擁抱,如果你蹲下來跟這個孩子說,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要丟了那個東西或者故意忘記的,但是你,你弄丟這個東西讓媽媽覺得很不舒服,當然希望你下次出來的時候清點好你的東西,把它拿全了。

我們能以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了解他的,我們是接受他的這個部分的,但是我們只是對他做這個事情的方式是不接受的。

那麼孩子在情緒上他就是安全的。

那如果在做得好一點,這個媽媽能在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擁抱,甚至能夠牽著這個手帶著孩子學校再去拿一趟這個東西。

那我想對孩子來講,這個記憶或者這樣的一個體驗,就是非常正向的體驗,而這個正向的體驗會幫助孩子未來在面對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會更好地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所以我其實說到這,我的意思是說其實我們每個當下都是有選擇的,但是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或者我們更願意由著自己的本能來,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忘記了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以為我們就只能是那樣。

所以我們給孩子負面情緒貼那些標籤。

我們說,負面情緒是不好的、不應該的、不允許的。

我們通常都沒有辦法平靜地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我們承認也經常會說哭是不好的,好好說話,不要發脾氣。

你怎麼能趴在地上呢?你怎麼能不吃飯呢?你怎麼能跟媽媽這麼說話呢?你怎麼能發脾氣呢?等等等等,當我們成人對負面情緒有了這樣的認知,並且又把這樣的認知標準放在我們孩子身上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在剝奪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個自己能夠把控和調節自己情緒的人的權利。

也就是說,是我們自己在一步一步的讓我們的孩子未來能成為一個他並不能夠調整和梳理自己情緒的人。

因為他從小的經驗呢,就是當我有情緒的時候,我就是不好的,我不允許。

媽媽當我有情緒的時候,我就是不好的,媽媽,爸爸不允許我這樣,我不能生氣,那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他有權利生氣,他有權利難過,他有權利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因為那個就是他的感受,就他在那個當時當刻他因為某些外在的世界或者別人對他的態度,他激起了他內在的那份情緒的感受。

而他需要的是,被清楚的引領,和他知道我該如何面對我的這個部分,讓這種情緒轉化成更好的能量協助到我。

所以我們經常也在跟家長,或者我們在學校里,我們會當一個孩子他很難受。

比如小點點哈,他特別想吃一個小朋友糖,但是他半天站在那裡不說話,也不好意思去要。

當我們捕捉到這個場面的時候,我們就會鼓勵他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如果這個孩子還是不願意去,我們就會帶他,帶著他一塊去,老師會幫他跟那個小朋友說。

那當我們覺得那個小朋友商量的時候,那個小朋友可能會把這個糖給他但也可能不給,那不給的時候,自然這個孩子就有了負面情緒。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這麼說,老師知道你已經努力了,你跟張娟要這塊糖,她沒有給你,你很難過,是嗎?看,我們在幹什麼,我們在給一個小點點,當他感受到自己內在的這個感受了,但他並不知道這個感受是什麼的時候,我們需要有一個人在旁邊幫他現在的感受命名,就好像戴個帽子一樣,明白我的意思嗎?就是害怕這個時候他的這個情緒,我們承認他帶了一個給它的一個概念,說,噢,你被張娟拒絕了,你很難過,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就知道說噢,這樣的感受其實叫難過。

那當我們再接著跟孩子說,嗯,是的,被人拒絕是會讓人難過的,如果張老師被拒絕了,我也會覺得難過的,難過就難過一會兒吧,老師陪你一會兒,一會兒就好了。

好,你看,我們做了第二件事情,第一,我們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叫難過,第二,我們讓孩子面對的一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當我們面對一些讓我們難過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讓自己難過一會兒。

懂我的意思,我們這個時候老師沒有做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來來來,寶貝,你吃個糖,你老師給你一個糖,哎寶貝,你喝一杯水你就不難過了,這都不是真正帶領孩子走出他情緒的那個部分。

我們會告訴孩子說沒關係,難過,你就難過一會兒吧,一會兒就好了。

如果你需要老師陪著你,我在這陪著你一起,你需要嗎?一般情況下,小點點都會很委屈的點點頭說需要,那麼這個時候老師就親自地走過來抱著他,讓他在她肩膀趴一會,你就會發現5分鐘10分鐘之後,奇蹟就發生了,這個奇蹟是什麼?這孩子突然說,老師,我想下去玩,那這個時候,基本上我們就知道這個孩子怎麼了,他的情緒已經過去了。

他的情緒,此刻那個難過的那個難過的那個情緒,那個能量從發生的那一刻,在它身體里不斷的經驗,他感受他辨別它,跟他在一起,直到他說老師,我想離開玩一會的時候,那個情緒的部分結束了,而我把這個稱為孩子真實的體驗。

當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有外在的事件引發了他內在的感受,他不能夠準確地表達這個感受的時候,在旁邊的人協助他了解了這個感受叫什麼,同時又被允許說,你可以跟你的感受在一起,他透過自己的這個能力和心智的部分的協助,他跟他的這個情緒相處在一起,然後直到他這份情緒從他的身體里流淌走,他有了新的力量和新的選擇,說我要出去玩一會,這個過程,我們把它稱為情緒的成長。

每一個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如果他要具備高自尊、高價值的感覺和狀態,他感受別人的能力一定會不一樣,他一定會非常的包容,因為他是那個親歷者,因為他能感受對方怎麼了。

孩子會說讓我很不舒服啊,我覺得我這樣不舒服,我們會再問他說是什麼讓你不舒服了,是他說話的態度?說話的表情?還是說話的方式?是哪個部分讓你不舒服了。

這是需要了解的部分,

他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那個當下怎麼了,我是怎麼發生的,他又是怎麼沒有的?這個體驗對孩子很重要。

所以在我們的學校里,你經常會看見孩子們有情緒的時候,老師會過來,包括我,每次在朋友圈發的老師的文章,大家可能會看到,大部分都是我根本沒有修改一個字的,雖然一些文筆可能還很稚嫩,一些語言可能很單薄。

但是我願意把這個展示給家長,是因為我希望你們透過文字看到的是我們對孩子的那份接納。

而這份接納可能一次兩次可能不一定會有作用,但是你想像一下,如果孩子在童年的期間,他都是在情緒的部分上是被協助的、被接納的、被認同的、被承認的,那麼他一定會在未來的人際關係里,我事實上是想幫助你修正一個態度,糾正一個觀念,就是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如何去協助他的情緒和梳理他的情緒,而不是讓他的情緒,而不是讓他的情緒被壓抑回去,就是不被允許它出來。

好,我們來看一看,當我們遇到我們的在親子關係的孩子有這些情緒來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他能夠自由的,或者他能夠感受到情緒,像一股能量一樣,能自由地在他的身體里出入的時候,看那個口是開著的時候,他就在心智上,更可能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我舉個例子,當情緒我們如果把情緒比成一股能量的話,當一個外在的事情或者一個事情讓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結果能量很強大的撞擊到他。

他開始有了某種情緒,但如果我們不是去堵塞這個情緒,去評判這個情緒,去把這個情緒告訴他。

你不同意,你不能有情緒的時候,孩子他就有機會讓那個情緒經由他內在的感受。

在他的內在流淌,他自然會有他的分析、他的判斷、他的感受和他的經驗,然後直到他最後,隨著這個情緒的能量的減弱,以及他自己消化的這個過程。

他認知的這個過程,能量從另外一頭流過,離開他的身體,他平靜下來,這是一個通道,這是一個管道,這個管道要是通著的。

如果孩子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它這個管道是通著的,那麼他就不會出問題。

抑鬱症啊,這個這個孤獨症甚至是各種嚴重的心理問題,他就不會出事,因為它是安全的,他完全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被每件事情激發了怎樣的情緒經歷,情緒是如何從他那裡離開的,這是很重要的部分。

所以,當我們家長有評判說我們不允許,或者當我們看到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就生氣的時候,其實我是希望能了解,其實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第一,它恰恰是需要我們幫助他的時候

如果你想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那你就不要把孩子的通道的那一頭堵上,不要讓孩子總是在你這說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預判說他肯定不會聽我說的,他肯定不會理解我的,然後久而久了,他就放棄了跟你真正讓你跟他在情緒上對接的機會,那個時候你再來抱怨說唉呀,他不跟我溝通,他有什麼話不跟我說,那這個到底是要誰來買單呢?

第二,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它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情感情緒的體驗,對孩子的心理建設有很重要的意義。

這個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孩子他透過這樣一個完整的體驗,他們才能夠更好的了解自己。

他更好地了解自己之後,他才能知道,在未來事件的處理中,我對我自己的預判是什麼。

我比如說,如果他覺得某某某件事情可能會讓他發火的,他可能就會警告某個人說,你別動我的頭髮啊,我最煩別人動我的頭髮,如果你動我的頭髮,我可是會發脾氣的啊,他就完全能夠呈現和表達這個部分,那所有的情緒的這個負面情緒的這種表達是建立孩子情感的前期的體驗,讓孩子透過這樣的體驗,他學會和自己的負面的情緒相處,從而學會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個部分我覺得應該也不難懂,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未來能夠在情緒上為自己負責的孩子,那我們必須要讓他成為他自己情緒的主人,他能不能有情緒,該不該有情緒,應該在什麼時候有情緒,什麼時候沒有情緒,不是我們大人說的算,我們要把這個權利還給孩子。

第三,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我們就是現在內心允許,允許他有那個部分的呈現,我們要讓他知道,當他有情緒願意表達,或者說他願意跟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是願意聽的,我們願意跟他一起去探索一下他內在的情緒,所以在我們的學校年齡稍大一些,4歲半以上的孩子,當他,嗯,跟小朋友之間,或者是在他一些事情讓他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問他說,當什麼什麼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麼?你看,以前我們會對小孩子先是命令,對嗎?

你是難過了嗎?我們現在會對大些的孩子問說,那你的感受是什麼?孩子可能會說他用手指著我,他指著我的眼睛,然後跟我特別凶的說話,讓我不舒服。

好,我們再來問他,他指著你的眼睛,大聲的跟你說話的那個,那個,那個讓你感覺不舒服,你覺得是你覺得他是在幹什麼讓你不舒服?孩子就會說他是在罵我,他不尊重我,他侵犯我,讓我不舒服。

我們就會在探索問他說,那你現在要決定為你的這個不舒服,做點什麼嗎?我要打他,我要打他,我要他嘗一嘗。

那當然,我們不會提倡這樣的方式到我們會跟他說,噢,明白了,他那樣指著你罵你的感受讓你覺得很不舒服,你覺得你沒有被尊重到,你覺得你被侵犯了?你覺得是他侵犯到你了?所以你很生氣,那你現在能不能走過去?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你剛才告訴我的這些感受,讓他知道他的行為帶給你的感受呢?一般情況下,孩子會接受我們的引導,他會過去跟那個孩子說,你剛才用手指著我罵我,讓我很生氣,我覺得你在侵犯我,你不尊重我,你請你給我道歉。

好,我們來看這個整個一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我們讓一個孩子完成了情緒到來,處理情緒,面對情緒,以及對情緒做良好的回應,甚至我們給他建議和方法去處理那個當他帶來情緒的外在的事件或人。

那這個過程對於孩子來講,如果是他在親子關係的一個常態,或者他在小的時候在一個環境裡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那麼孩子一定是一個可以表達自己情緒的人,而不是用情緒表達情緒的人。

你明白我意思就是,當我跟一個人在一起,我生氣了的時候,我就開始破口大罵。

好,你知道是我生氣了,但我這是在幹什麼?我有我的情緒,怎麼樣來表達我的情緒?

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但是我一個人,你讓他生氣了,他看著你說,在我跟你談話的時候,我感受到來自你的很多的不尊重,以及很多的指責,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我覺得你如果用這樣的方式在跟我對話,我是不願意在想繼續說的,如果想繼續談話,就請你換一種方式跟我跟我說話,否則的話,我不會再跟你溝通的,你覺得如果讓你來評判,你覺得哪一個人?他更有情緒的自我,把控和和調節的部分?

第二種方式,他是說出他的情緒,他不傷害自己,他不傷害你,但它讓你知道他怎麼他想要怎樣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幫助自己。

用情緒來表達情緒的方式,絕大部分只能讓事情更混亂,只能讓矛盾更升級,而它真的不能夠幫你解決問題。

相反的,當你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怎麼了,並且表達在對方的時候,你會讓對方也開始有反省和回來和你在這個感受配對的機會。

所以爸爸媽媽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需要了解這個部分,需要了解這個部分的意義是,我們其實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內在的情緒的探索,從而讓孩子真正成為他情緒的主人。

他可以表達他的情緒,他可以迅速的讓他的夥伴,他的朋友知道他怎麼了,而更好的為他的人際關係加分,這是重要的。

我們在個案的諮詢里,現在常常會遇到一些情緒障礙的孩子,很多孩子情緒是有障礙的,那我們在遇到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再面對面諮詢的時候,我們會看這個孩子,年齡是不需要親自來。

但是我們絕大部分做的是跟這個孩子父母的溝通,反正在我做的這些案例里,父母來跟我當我們跟父母溝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跟父母跟他的溝通模式有很大的關係。

我仔細分享了,我大概分辨了一下。

三種家長類型

任何時候孩子負面情緒來,都是唉呀好不好呀?唉呀,既然媽媽那邊吃這個好不好,那那個可不可以,要不我們去那個什麼什麼的,就是沒有邊界的逆寵孩子,就任由孩子在他的情緒里起起伏伏,沒有人去幫孩子梳理情緒,會把它帶離他那個情緒,就是在不斷的滿足,好像孩子想要一個糖,得不到他就哭,然後開始給個豆,給個餅乾,給個巧克力,最後孩子甚至都忘了我當初是因為要糖哭的,他都不知道他自己怎麼了,所以這都反倒成為他的一個模式和要挾家長的手段,動不動就開始哭開始嚎,他認為這是我能達到目的的手段,這個我們在很多接受新理念家長的過程中容易出的偏離。

就很多家長說啊,那不,36分18秒的不無元?不是愛和自由嗎?

那我們就愛孩子,不是這樣的愛孩子,不意味著你可以任由孩子想怎樣就怎樣,愛是有界線的,這個界限里也有情緒的界限,當一個孩子因為一件事情發情有情緒或者發發牢騷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除了傾聽他,同意他之外,我們也需要讓他知道我們能做的部分。

比如說,當一個孩子,他就是吃一個,他生個病咳嗽呢,他就要吃一個雪糕,當然這麼大鬧的時候,我們的方式不是讓他如何不生氣了,如何不鬧了,不是這樣的,我們的方式讓他知道,當他吃雪糕的時候,鬧是他的一種方式,我們允許我們同意,因為他是小朋友,但是雪糕是不能吃的。

我會陪在你身邊來理解你,供起你,因為你得不到雪糕而產生的難過和生氣,但是我不會因為你這樣了,我就把雪糕給你吃。

這是有差別的,所以這樣的溺寵在情緒上如果讓一個孩子沒有邊界,他就會非常以自己的感受為為核心,就是這個世界,我老大,我的感受最重要,你們難不難過,你們高不高興都跟我沒關係,所以他就很容易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中受挫。

第三個類型就是講道理型,這孩子發脾氣,然後爸媽就來了噢,你這樣對不對呀,你怎麼能哭呢?啊,你哭能得到嗎?你不應該好好說嗎?你好好說,不就有了嗎,你怎麼過來過去最後能得到什麼呢?還招爸媽生氣,然後你什麼也得不到,下次就別哭了啊,怎麼怎麼怎麼樣,這樣的孩子我也見過,像家長我也見過,就會發現這樣的孩子長起來之後,他就會對自己的情緒自己有很多的,讓我覺得跟奇怪的約束,比如說哭一邊說我不哭,我不哭,哭不能解決問題,哭是不對的。

我一下就知道有人給過他這個信號。

有的時候家長帶著孩子來我的幼兒園裡諮詢,我在諮詢的時候,孩子可能有一些出格的行為,還在我的沙發上不拖鞋,爬呀,那媽媽在再說他的時候,這孩子一撇嘴,媽就說別哭,你哭園長媽媽就不收你了啊,你哭怎麼了?我就趕緊他媽說,我說我不是大灰狼唉呀,你就會發現,我們總是認為沒有負面情緒是就是好的狀態。

其實真的不是這樣情緒,我還是那句話,情緒無論好壞,他都是來讓這個人更完整,讓他內在的世界更完整的一個途徑,這個途徑是任由誰都切不斷。

情緒就跟我們如影隨形,我們死的那一天情緒就沒了,這是真的,但是他出生的時候就一直跟著我,所以今天的講座好,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事實上我剛才在講的過程中都已經有有提到,時間的關係我不能講太多,我來跟他理一下。

第一部分就是我一直在說的,我們要先認同接納孩子的感受,讓他感受到安全。

當他覺得安全的時候,他才能夠走完他這個情緒體驗的旅程,而這個情緒體驗的旅程,對他未來建設自己的情緒梳理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就是我們要感同身受的,允許孩子有情緒

我們不能夠以大人的評判和大人的,我認為你不應該或者我覺得沒必要多小的事啊,怎麼能發脾氣呢?那這樣的觀點來面對孩子,尤其是0到6歲的小朋友,他需要被理解,他才能夠未來更好地理解你,理解他身邊的人。

第三個就是分享一些跟孩子一起來分享關於情緒的一些話題,甚至是你帶著孩子讓他講講,比如說有事讓他生氣了,讓他講給你聽,或者你,你怎麼了?

第三個部分是分享

讓他講給你聽,那都是在分享的過程中,我們會讓孩子有機會被我們傾聽到,而我們也讓孩子知道了情緒是怎麼發生。

第四個是設立界限

這個剛才我提了一下,就是任何的一個好的教育理念,如果他告訴你說,孩子想怎樣就怎樣,我都不建議輕易的去相信它,因為孩子是需要邊界的,他這個不光是在行為上,他在情緒上也是一樣的。

做了一個設立情緒的邊界,我們會讓孩子透過感受自己的情緒,以及幫助自己梳理情緒,最後達成一個我為我的情緒負責。

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設立界限,孩子不會為他的情緒負責,他也不會覺得我的情緒怎麼了,他不會覺得是自己有問題的。

而真正一個能為自己情緒負責的人,我們才能說他在心智上是成熟的,我們當我們讓孩子在設立界限,我們幫助他去梳理他的情緒的時候。

它的內在就會向我們展展示一張非常清晰的情緒的圖畫。

這個圖畫就能夠幫助他,料理他自己,療愈他自己,所以在情緒里讓孩子知道我們不能夠無度的逆寵他,任由他想怎樣就怎樣,這個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第六個就是合理化的建議。

當孩子跟你表達他的情緒的時候,尤其在大一些的孩子,其他遇到困惑的部分的時候,爸爸媽媽是需要給他一些合理化的建議的,但是這個建議不是命令。

不是你就要這麼去做,你就聽我的,不是。

在給建議的時候,我特別建議父母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就說,這是媽媽,我,我,我認為,如果是我,我就一定要把這個身份跟孩子說清楚,這是我的認為,那如果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認為也是允許的,所以在這個部分上,我們要適時的給到孩子一些真正能夠幫助他的,更可行的合理化的建議。

這樣孩子他就覺得有力量了,他就可以去試一試。

比如說有家長來找我,說他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回來說都不想上學了,問我怎麼辦?我就告訴他說我說,其實嗯,你要讓孩子知道,當這個事情向他襲來的時候,當他覺得不舒服的時候,跟他去探討的是你覺得怎麼做能讓你的感受好一些,就讓孩子自己他去說,努力離他遠點,媽媽,那我就不跟他做朋友了,或者怎麼怎麼樣,然後我們再帶來來,帶著他來分析每一個他說的這個答案的可能性中找到一把這個當下覺得比較適合他的。

可以,他可以去試一試的,不斷鼓勵他去試一試,那這個過程中他成功了,或者失敗了,對他來講都是一個經驗,但是大家面對這個事情的負面情緒,給人欺負,不想上學這個負面情緒,是被我們看到,被我們認同,對我們接納,甚至給我們這個,合理化的建議。

那麼孩子就在這個中間獲得了一份成長。

嗯,所以情緒這個部分,其實,嗯,我覺得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留意,尤其是你在跟小點點0到6歲孩子相處的時候,事實上是要先給到孩子一個訊號,就是他在你這表達情緒,在家裡表達情緒是安全的是可以的,但同時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嗯,他到底怎麼了?噢,我們要花要多一些時間,花一些耐心領孩子來走這樣一個情緒體驗的旅程的目的是為了他長大的時候,他完全能夠梳理他的情緒,我們能夠放手,讓他去在各種關係里去去,去解決問題,處理問題,他能夠使自己情緒的主人才能夠把握的很好。

所以這個過程是值得的。

那說到這兒,我覺得大人們也是一樣的,當我們有這個情緒的時候,我們也不要輕易地去評判自己,比如說我不應該事事跟你說。

有的媽媽可能沒忍住,跟孩子凶了或者哄孩子了,那我不建議把媽媽去逃避這個話題,去親自去指責自己,怎麼了,但是有一個建議,我需要提醒你的,就是你可以面對這個部分勇敢的去面對,比如說當你去跟一個孩子說,媽媽剛才,因為你刷牙太慢了,我又著急想讓你睡覺,嗯,我太著急了,所以我向你發了脾氣,是我的問題,我給你道歉的時候,你就讓這個孩子清楚了,清楚了,他就清楚說噢,是你擔心他,是你讓他早點睡覺跟給他發的脾氣,而不是你覺得他不好,你不愛他了,給他發個脾氣。

所以,其實,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都是無時無刻不在對自己的情緒做著探索。

我們跟孩子在情感上有連結,在情緒上有過共生,那都是因為我們,那那一個主要的部分就是,愛,對嗎?就是你就發現跟你情緒能夠共生的這些關係里都是對你來講至關重要的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然後你跟你父母的關係等等,所以讓情緒來讓情緒走,允許情緒在內在的發生,並且保持一份覺察力去修正自己的情緒,你就讓自己的情緒,能有一種更溫和,更平靜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別人知道你怎麼了,實際上對對於你的很多的關係都是很重要的,嗯,所以我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其實對我們來講也是一份學習和修煉。

當我們開始在內在對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多的接納,是陪伴是傾聽的時候,我們也就能給到孩子這份支持。

所以今天這個課與其說是講給父母怎麼樣來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不如說是說也是講給我們大人,如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的。

希望今天的講座對大家有幫助,也歡迎大家在生活中去習練,在習練的過程中,有什麼好的分享,我們可以一起探討,好,再次感謝大家,感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愛哭不是沒出息,反而還是好事

很多父母似乎都接受不了孩子哭,總有家長問我,孩子太愛哭了怎麼辦?「我家孩子特別愛哭,一言不合就大哭,每次哭得我實在心煩,究竟該拿一個愛哭的小孩怎麼辦呢?」其實,孩子的哭是一種

家長們,請允許孩子們自由地「哭」

當孩子在表達真實的自己時,父母的反應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感到難過、委屈的時候想哭出來,如果父母允許他哭,那麼他就會學習接觸內心感受,並且將之表達出來;反之,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則可能對自己的...

揭秘孩子的行為心理,正確引導,全家受益

如果父母不關注行為背後的心情,那是治鏢不治本,行為就只是冰山的一角。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需要關注行為背後的心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讀懂孩子的行為,就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理。孩子一出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