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只要熊孩子又哭又鬧,家長就使出兩個撒手鐧:一種是跟孩子說:「你別鬧了,再鬧的話晚上不准看電視了。

」反正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你再鬧下去我就要懲罰你了,你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了。

另外一種是跟孩子說:「只要你不鬧了,我就給你買冰淇淋吃,給你買新玩具玩。

」也就是給孩子一點好處,然後讓他乖乖聽話。

這兩種方法確實很有效,而且還能立竿見影地看到效果。

但是,從長遠來看,這兩種方法既不能教會孩子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還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懲罰孩子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負面情緒和矛盾,但是用其他東西來獎勵孩子,又會演變成孩子為了得到獎勵而故意表現不好。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既有效地教育孩子,又讓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呢?

這本書就給我們介紹了這麼一種方法,就是「情感引導式教育」。

所謂的情感引導,也相當於情商的引導。

作者認為,人和人之間的情商是沒有明顯先天差異的,更多的是靠後天的培養。

這也讓「情感引導式教育」能夠在孩子身上起作用,它能幫家長教孩子學會認識情緒,控制情緒,從而增強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在這種充滿關愛的教育中,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包容和接納,像這本書的名字《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樣,讓孩子像喜歡玩具一樣,喜歡自己的父母。

這本書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國的兒童教育專家。

她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導式教育」這個概念的人,而且她自己就是這麼教育她兩個孩子的。

布雷恩說,她和孩子感情非常好,兩個孩子也很懂得體貼自己的媽媽。

不過在她自己小時候,並沒有受到過這種類似的教育。

她的父母因為經常忙於工作等等一些原因,所以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額外的關注。

換句話說,她的父母除了給她提供最基本的養育之外,並沒有教她怎麼發展自己的情商。

這就導致了她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道要怎麼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宣洩自己的悲傷、憤怒還有不安。

這也導致了她跟父母之間缺乏親密的親子關係。

後來,她當了心理諮詢師,在和很多創傷兒童接觸的過程中,她發現,這些創傷兒童,很多都是生活在非常缺乏歸屬感的環境裡,而且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這讓她意識到,情感引導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親子間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性。

所以,她就把事業重心轉到了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上,希望更多的家長,或者從事教育的人,都能夠學會用情感引導,這種有效而且人性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金伯莉·布雷恩的概況,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說說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都是圍繞著「情感引導式教育」來展開的,不僅介紹了情感引導所需要的技巧,書中還穿插了很多生活中養育孩子的實際例子,並給出了解決的方法。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講述書中的主要內容:第一,情感引導式教育是怎樣的教育方式。

第二,家長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情感引導」?。

第三,不同階段的孩子,在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第一部分

好,我們先來看看情感引導式教育是怎樣的教育方式?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拿一個書里的例子說明。

比如媽媽在跟朋友打電話,孩子圍著屋子到處亂跑,邊跑邊叫。

一般情況下,媽媽受不了了,就會朝著自己家孩子大吼一聲:「你給我安靜點,吵死了」孩子被吼得一愣一愣的,再看媽媽一臉的怒氣,整個人都懵了。

這種做法,確實能讓孩子安靜下來,也確實能讓孩子知道媽媽生氣了,但是,你問問孩子,媽媽為什麼生氣,他根本就不知道。

他不知道自己打擾到媽媽跟朋友打電話了,他也不知道,在家裡不應該像在公園那樣,可以想怎麼跑就怎麼跑。

那用情感引導式教育的方法,應該怎麼做呢?像剛剛的那個例子,媽媽可以先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後對孩子說:「看來你今天很高興呀。

但是,媽媽在打電話,你的聲音有點太大了,而且在家裡跑來跑去容易摔跤,媽媽會擔心。

你能不能先幫媽媽一個忙,自己先乖乖玩一下玩具呢?」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首先,能這麼說,說明媽媽了解到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能感覺到媽媽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並沒有指責自己。

而且,這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這樣跑來跑去是因為開心,但是,因為媽媽在打電話,所以現在不能吵鬧,可以安安靜靜地玩玩具。

你看,同樣是讓孩子認識情緒,但對孩子吼叫,只會讓孩子知道到媽媽生氣了,除此之外,孩子學不到任何正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方法。

而且,孩子雖然馬上變乖了,但並不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對,而是因為他害怕媽媽生氣後就不愛自己了。

所以說,只有讓孩子在充滿了安全感,不需要時刻擔心會失去媽媽關愛的情況下,讓他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處理和表達,這才是情感引導式教育。

這麼一說,是不是覺得「情感引導」很容易呢?不就是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做了什麼,家長都是理解和愛他的,然後再教孩子認識和正確地表達情感嘛。

但是有的時候,家長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感受凌駕在孩子的感受之上,錯誤地引導孩子認識情感,或者是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這也就導致了,孩子沒辦法學會怎么正確地面對自己的情感。

比如說,吃完午飯沒多久,孩子跟媽媽說:「媽媽,我餓了。

」媽媽回了句:「你才吃完飯,這才過了多久,怎麼會餓呢。

」雖然沒打孩子沒罵孩子,就是輕言細語的一句話,但是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認識到,剛吃完飯是不應該餓的,以後孩子再餓也不會告訴你他餓了。

再比如,孩子玩盪鞦韆,從鞦韆上摔了下來,雖然摔在了海綿墊子上,但孩子還是哭了。

媽媽跑過去,抱著孩子安慰他:「不哭啊,沒事,寶寶最堅強了。

」這就讓孩子覺得,要堅強就不能哭。

作者說,雖然家長是在安撫孩子,掉在海綿墊子上也真的沒多疼,但是孩子從鞦韆上掉下來的時候,那種害怕的情緒,還有掉下來之後,那種尷尬的情緒,家長有想過嗎。

所以作者提出,在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不要用成年人的感受來代替孩子的感受,要先對孩子的情況做判斷,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再做處理,尤其是察覺到孩子的情緒明顯很低落的時候,家長更需要給他強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可能有家長要問了,就算我好好說了,那熊孩子就是不聽話怎麼辦呢?懲罰他管用嗎?答案是,我們不懲罰孩子。

因為懲罰孩子只會讓孩子在情感上受到挫折,除此之外,孩子吸取不到任何教訓。

所以我們要用情感引導的方法,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給他點厲害瞧瞧」。

比如,孩子要在晚飯之前出去和小夥伴玩,但是他很有可能會因為出去玩而錯過開飯的時間。

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提醒孩子,如果他錯過了開飯時間,那他就不能吃甜點了。

當然,要不要準時回家,由孩子自己決定。

當孩子真的錯過了開飯時間,晚回家了,還跟媽媽耍賴說自己想吃甜點。

媽媽就可以先對孩子因為玩耍錯過甜點表示同情,然後再跟孩子說,他自己應該為錯過飯點這件事情負起的責任,那就是沒有甜品吃。

要注意的是,家長只需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直接責任,不能有其他形式的懲罰,比如錯過了晚飯時間就要去罰站,這就沒道理了。

既然懲罰不行,那獎勵呢?能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嗎?作者說,獎勵可以有,但不能用獎勵來換取孩子聽話。

家長要理解,孩子不乖,通常是發生了一些讓他們不高興的事,或者是他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父母應該從源頭上去解決,而不是用獎勵來換取孩子乖乖聽話。

所以,還是要用情感引導的方法來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在公園裡玩,但是到時間了,媽媽要回家做飯了,孩子就是不願意回家。

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放棄用電視或者零食賄賂孩子的方法,而用情感引導來讓孩子聽話。

媽媽可以對孩子的願望表示理解,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喜歡在公園玩,因為媽媽要你回家所以你不高興了。

但是對不起,我們必須要回家了,媽媽要回家給寶寶和爸爸做飯吃。

你能幫媽媽嗎?」然後讓孩子說說晚上想吃點什麼,再趁機抱起孩子回家。

雖然孩子可能還是會不高興,但是媽媽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安慰的話,會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好了,上面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一部分的內容,情感引導式教育到底是怎樣的教育。

情感引導式教育是增進親子關係的一種教育方式。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是愛他們的,然後再引導他們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要直接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在孩子之上,忽略孩子的需求。

第二部分

在了解了情感引導式教育之後,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依葫蘆畫瓢地照著來做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家長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情感引導」?

想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作者在書里為我們總結了要遵循的五個關鍵點。

我們來挨個說說。

第一個是給孩子一個預先的提醒,也就是要讓孩子提前知道,在接下來的環境下,你們要去做什麼,你對他的要求又是什麼。

比如外出吃飯這件總是讓家長很頭疼的事情,就可以這麼做。

家長可以在早上的時候就提前告訴孩子,一家人要在晚上出去吃飯。

順便可以問問孩子,知不知道出去吃飯要注意些什麼,然後,再由家長跟孩子簡單地解釋一下,出去吃飯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奇怪,不過,孩子有可能是真的不知道「出去吃飯」意味著什麼,所以,家長要跟孩子解釋一下,出去吃飯,就是一家人坐在餐廳里吃東西,而且餐廳里還會有其他不認識的客人,所以,孩子不可以在餐廳里大喊大叫,跑來跑去,只能帶幾件在餐桌上可以玩的玩具。

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在餐廳里吃飯,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這麼跟孩子解釋呢,孩子就會覺得,家長不是在命令他,而是在告訴他不知道的事情。

在去餐廳的路上,家長可以再次這樣提醒孩子,或者問孩子還記不記得早上跟他說過的話。

第二個關鍵點是要關注孩子的需要,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個性,他在什麼時候容易煩躁,什麼時候容易哭鬧。

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讓你提前對孩子可能會表現出來的一些情感反應做好準備。

比如說,如果你的孩子很倔強,而且也覺得拼圖遊戲很難,那你就需要陪他一起玩拼圖遊戲,引導他掌握玩拼圖的方法。

因為倔強的孩子很可能自己搗鼓半天也不願意向別人求助,但是拼圖遊戲完成不了又會讓他感到很挫敗。

所以,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個性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關鍵點是傾聽。

如果家長願意耐心地傾聽和理解孩子,孩子其實是非常願意把需求講給你聽的。

而且,不要小看孩子的觀察力,如果有哪一次你沒有當好一個傾聽者,走神了,孩子是知道的,他可能還會提醒你,跟你說:「我覺得你沒有在認真聽我講話。

」在聽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說話的時候,光是聚精會神還不夠,還需要你坐到能和孩子視線平齊的地方,很認真地看著他,跟他進行眼神交流,這樣他才認為你是在認真地聽他講話。

另外,注意孩子的肢體語言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十分有限,他們會藉助肢體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需求。

第四個關鍵點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回應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如果有所波動,一般是遇到什麼事了,這時他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回應。

這個時候通常也是父母教孩子認識自己情感最好的時機。

比如說,孩子因為有人欺負他而哭鼻子,你就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有人欺負你你很生氣,你需要爸爸幫你嗎?」這麼說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內心的這種感受叫做生氣,生氣的時候是這樣的。

慢慢地,他就既能認識到自己的這種情緒,也能懂得判斷別人的這種情緒。

最後一個關鍵點是要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是要讓孩子學習怎麼做,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或者指示孩子怎麼做。

比如說,有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但是自己的孩子不願意把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問自己的孩子:「你有沒有想過,其他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但是玩不到玩具會有什麼感受呢?」「那你覺得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也就是引導孩子,玩玩具要懂得和別人分享,因為自己沒有玩具玩的時候會不開心,所以其他的小朋友沒有玩具玩也會不開心。

必要的時候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但是絕對不要直接指示孩子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內容。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可以遵循五個關鍵點。

第一個是要預先給孩子一個提醒,讓孩子知道,在某些場合下有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第二個關鍵點是要關注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個性,這樣可以讓家長預測到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會有怎麼樣的反應。

第三個關鍵點是家長要傾聽孩子的話,全神貫注不要敷衍。

第四個關鍵點則是要理解孩子,回應孩子,同時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感。

最後呢,就是要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問問孩子覺得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建議,但是絕對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

第三部分

在知道了情感引導式教育具體可以怎麼做之後,我們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發展的階段性問題。

畢竟,如果要讓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在餐廳吃飯的時候乖乖地在餐桌前坐一個小時,那是很不實際的。

因為兩到三歲的時候,正是孩子發展運動技能的時期,這也是為什麼,兩到三歲的孩子總是讓人覺得特別好動的原因。

所以,我們還有必要知道,不同階段的孩子在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尤其是幼年時期,也就是孩子0到7歲的這個時間段里,對孩子的情感引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們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

我們將從三個階段來了解,幼年時期的孩子,在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嬰兒期的孩子,也就是0到1歲的孩子。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父母在孩子嬰兒期的時候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會對他們的大腦產生影響,消極和有害的體驗,會影響到孩子能不能在之後學會怎麼恰當地表達感情。

所以,當寶寶在哭的時候,無論家長當時有多,都請放下手上的事情,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是擁抱、搖晃的方式來安撫寶寶。

有些家長認為,經常抱孩子、安撫孩子,孩子就會越來越黏人。

但其實,經常被擁抱和安撫的嬰兒,他們反而哭得更少,更獨立,也更信任他們的照料者。

這麼看來,情感引導式教育在嬰兒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好像並不能做什麼,但是作者說了,如果家長能夠跟嬰兒建立好最初的情感紐帶,就會讓接下來的情感引導在實施起來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

到了大概九個月大的時候,嬰兒慢慢就能開始理解語言了。

這個時候,家長在嬰兒哭鬧著需要幫助,比如換尿片,拿安撫奶嘴、毛絨玩具的時候,就可以走到他的身邊,對他說:「幫幫我,幫幫我。

」就像媽媽教嬰兒喊自己媽媽一樣,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這是需要幫助的意思。

等到他們大概一歲的時候,能說話了,他們就可以不用哭鬧,而用牙牙語的方式來呼喚媽媽的幫助了。

從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了。

作者提醒說,在對嬰兒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儘量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而不要總用「不行」,「不可以」,這樣的命令來阻止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這會讓孩子不願意理睬你。

等孩子繼續長大,到了孩子兩到三歲的時候,是家長責任最大的時候。

我們剛剛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發展運動技能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樂此不疲地嘗試走路、抓握等等一些運動技能。

在他們迫切地探索世界的同時,也在迅速地掌握新的詞彙、新的短語以及自己出現的新脾氣。

這個時候,家長就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遇到什麼事情就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是可以開始按照情感引導式的具體關鍵點來教育孩子,教孩子認識、表達自己的情感。

作者說,雖然比起嬰兒時期,兩到三歲的孩子在語言的發展上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他們的表達能力可遠遠沒有情感和生理髮展得那麼快。

所以,兩三歲的孩子總是會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但是又說不出來為什麼生氣。

這也是很多家長認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耍脾氣的原因。

那該怎麼辦呢?作者給出了一個方法,她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模仿大人,所以,家長如果在語言引導上行不通的時候,就用行動來引導孩子。

比如,家長如果沒控制好情緒,朝孩子發脾氣了,就可以主動跟孩子道歉,給孩子起示範的作用。

到了四至七歲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孩子就已經有了足夠的智力水平,來根據自己的想法做決定了。

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都不大喜歡父母干涉自己,喜歡自己給自己做主,有時候甚至會表現出很強勢、很專橫的樣子。

作者覺得,如果孩子表現得很強勢,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意見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或者只是有樣學樣。

那家長就要反思一下,到底是自己沒有重視或者否定了孩子的意見,還是自己在孩子面前就很強勢,總習慣性地指揮孩子做事,所以讓孩子有樣學樣了。

家長要記住,就算是給孩子提意見,也要儘量用商量的語氣,讓他覺得自己是被尊重和信任的。

在孩子做出好的選擇的時候,要記得表揚孩子,告訴孩子,你覺得他的想法很好,他這樣做非常棒。

要知道,親人的讚賞比物質上的獎勵,對孩子來說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當然,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可以很好地使用語言來溝通了,所以,家長不妨多傾聽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多表達自我。

好,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三個重點內容,不同階段的孩子在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從嬰兒到孩子七歲,家長應該根據孩子在每個階段發展的不同特點,來調整自己情感引導的方式。

對嬰兒來說,轉移注意力是很有效的方式,但是從嬰兒九個月大開始,也就是他們開始能理解語言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慢慢地進行情感引導了。

到了孩子兩歲,能夠掌握更多的詞彙和短語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情感引導的具體關鍵點開始實施情感引導式教育了。

在孩子四至七歲這個年齡段,他們已經有了足夠的表達能力和智力水平來自己做決定了。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多鼓勵他們表達自我,多用商量的語氣來引導他們,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受到了重視。

總結

好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就為你講述完了。

前面已經提到過,這本書都是圍繞情感引導式教育來寫的,作者在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情感引導的方法技巧,以及實際生活中養育孩子的例子。

雖然我沒有為你把書中所有的育兒問題都列舉出來,但是本書最主要的內容,你已經從三個方面基本掌握了。

最後來簡單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了解了情感引導式教育,它不同於那些傳統的教育方式,要靠威逼利誘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而是用情感引導,這種充滿關愛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更能理解別人,富有同情心。

其次,我們談到了家長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的五個關鍵點。

第一個是預先給孩子一個提醒,讓孩子知道,在某些場合下,有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

第二個是關注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個性,讓家長可以提前對孩子的情感反應有所準備。

第三個關鍵點是要全神貫注地傾聽,不敷衍孩子的話。

第四個關鍵點是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回應孩子的感受,同時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情感。

第五個關鍵點是要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可以怎麼解決問題。

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提供選擇,但是絕不能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

最後,我們說到了0到7歲的孩子,在進行情感引導的時候要注意的階段性問題。

嬰兒要在九個月大的時候才能開始理解語言。

所以,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慢慢地開始進行情感引導。

比如在嬰兒哭鬧的時候走到他的身邊,對他說:「幫幫我,幫幫我。

」來教會嬰兒用牙牙語的方式求助。

到了孩子兩歲,他們開始掌握更多的詞彙和短語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情感引導的具體關鍵點開始實施情感引導式教育了。

四至七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和智力水平,他們更喜歡自己給自己做決定,不喜歡家長的干預。

所以,家長在情感引導的時候應該多鼓勵孩子表達自我,多用商量的語氣來引導他們,給他們自主權。

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你的教育方式將決定你的愛讓孩子離你更近,還是離你更遠。

學會用關愛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這樣才能建立起深厚的親子關係,也能讓育兒這件事變得更加享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忽視了這一步

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

怎麼讓孩子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小的時候家長是無法理解孩子做每件事情的理由,總是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判定孩子的對錯,其實教育孩子狐妖的就是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和明白孩子是因為什麼理由去做事情,然後針對性的給予關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