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確定你做對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設想這麼一個場景,大街上媽媽帶著孩子在逛街,孩子突然看到了一款喜歡的玩具,然後站著不走,吵著鬧著要買。

媽媽拗不過,這時候我們會遇到三種情況,一種是媽媽說,「那我不管你了,你自己站著看,看完了自己回家。

」還有一種是,孩子和媽媽鬧起來了,媽媽不買孩子甚至會打媽媽!最後一種是起先媽媽拒絕,然後孩子開始傻婆打滾,然後媽媽妥協,「好了好了!給你買,快起來,不要在這丟人現眼!」然後孩子立即不哭不鬧了。

有沒有覺得這麼的場景很常見呢?以前知道這樣不對,但是不清楚具體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直到最近看的那本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裡面關於如何引導孩子從撒潑打滾哭鬧的溝通方式,慢慢轉變成語言溝通的方式的一個過程。

也會讓孩子以後遇到問題獨立思考,不耍賴的用最原始的哭鬧方式,因為以後到了社會上,這套哭鬧的方式是不管用的。

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的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各種情感,比如焦慮,悲傷,快樂,委屈等等。

辨認自己的情感然後正確的表達出來。

而不是不管什麼情感就是哭,就是鬧,就是冷暴力,吵吵嚷嚷這種方式來表達。

這種方式會讓父母根本無法去識別孩子的情緒,然後會導致父母做出各種錯誤的決策和行為,從而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各種性格上的缺陷。

一般父母無法識別孩子情緒的情況,大部分父母其實自己也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的人,大部分這樣的父母的婚姻也許也是用冷暴力,暴力,情感綁架等原始手段來相處了,這也導致孩子長大以後婚姻依然不幸福的根源。

2、

那麼父母管教孩子有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控制型父母,「都給我停下來!」 「不許亂跑!」 「在搗亂就別想看電視!」命令和危險是控制型的服務的典型表現,這種表現會讓孩子沒有責任感,長大後更容易放縱自己。

因為小時候都是不允許不允許不允許,很少有獨立去探索的時刻,那麼一下子長大沒有了父母管束以後,網癮少年,吸毒少年等等就來了。

放任型父母,「不理他,我沒辦法,小孩子鬧一鬧沒關係的。

」這樣做的話,因為一直放任,孩子就會對家裡的規則和約束沒有歸屬感。

長大了依然會缺乏規則意識,就很容易對規則和團隊有依賴性,比如容易進入傳銷,進入幫派等。

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你怎麼會餓?」 「摔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 「你要再不吃我就不給你買了哈?!」「你到底是不是個男子漢,這點痛也哭?!」當很多孩子炫耀說自己孩子不用打人管就會自己站起來的時候,父母並沒有教會孩子去面對痛苦,不會面對痛苦的孩子長大了也很難去體會別人的痛苦。

所以正確的出發去跑過去和孩子說,「嘿,寶貝我知道你很疼,受到了驚嚇。





要不我們先休息一下?」

體罰型父母,「站那去!」「不許吃飯!」「我數123,!」當父母不和孩子溝通為什麼錯的毫無理由的懲罰的時候。

孩子學會的也是暴力溝通的方式,長大了也許是另一個家暴者。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沒錯,情感引導,把我們對於情感的認知,什麼是憤怒,什麼是委屈,什麼是耐心,什麼是傷心,什麼是開心。

全部一點點去引導孩子學會。

然後讓孩子在不滿意的時候正確識別自己的感情,然後表達出來。

最後達到孩子和父母的健康溝通方式。

3、

情感引導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第一步,播下種子。

提前清晰準確的告訴孩子你的要求是什麼,比如:今天晚上咱們要一起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我們要在包廂里安安靜靜的吃飯,不可到處亂跑,也不能大喊大叫噢。

出發前說一次,路上說一次,到了確認一次,「還記得爸爸和你說過的話嘛?」

請注意,這裡要明確我們應該怎麼做,要具體的行為,而不是形容詞。

「你要乖噢!」「你要懂事!」!!!我一個大人我自己都無法去準確定義什麼情況下什麼行為才是乖,才是懂事,你讓孩子怎麼懂??

然後第二步,觀察和判斷。

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觀察的目的在於體察孩子的需要。

比如,在吃飯的過程中,孩子喜歡的一道菜上來了,但是因為是圓盤餐桌,別人在夾菜,轉過來需要時間,這時候有的孩子開始哭鬧,要關注孩子的情緒。

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那麼第三步,聆聽。

蹲下來,或者和孩子眼睛平行,不要居高臨下。

聆聽孩子的感受,哭泣,語言和表達。

然後第四步,體察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知道您很焦急,你需要爸爸的幫助嗎?」「我能感受到你的難受,你能說說嘛?」這時候孩子會說,「我想吃那個菜,但是他們不轉過來?!」這時候你就可以告訴孩子,爸爸今天告訴你一個詞好不好,這個詞叫耐心,耐心就是達到目標之前不哭。

這時候不需要孩子懂。

只要感受到孩子的情緒,然後告訴他這是焦慮,你需要耐心。

準確的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會覺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情緒會平複比較快,並且鼓勵孩子把自己情緒表達出來,不會表達的一點點叫她,這個情緒叫什麼。

很多情緒可以孩子在看動畫片比如光頭強的時候,告訴他這時候熊二很高興,這時候光頭強很委屈,這是高興!這是委屈!

最後一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那你看咱們應該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太好了,你這個想法就是耐心,寶寶學會了耐心,太棒了!」讓孩子學會什麼是耐心,並且知道了耐心的 意義。

以後面對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會有耐心。

情感引導不是純粹的讚揚,而是一種學習。

把情緒的正確定義一點點教會孩子理解,然後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情緒去處理問題,比如堅持,比如耐心,比如分享。

然後讓孩子安撫和感知自己的不好情緒,比如傷心,比如焦慮,比如委屈。

這個時候,孩子就有了真正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會一有問題就哭鬧了!

這也是我堅持孩子自己帶的原因,我們爸媽的確把我們帶大了,但是也僅僅是長大,但是長好了嗎?我們這一代人有多少人性格上有缺陷,不會處理問題,意志力弱,沒耐心,焦慮,暴躁的?我希望我以後和孩子一起學習,學習如何正確的溝通,如何建立正確的健康的情感引導溝通的方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的壞情緒和小脾氣,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由於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年輕的父母將孩子託付給父母或者保姆來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有限,更別提親子陪伴的質量能有多高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父母會覺得寶寶脾氣大,不好相處。在生活中,在網絡上,我們...

對付熊孩子,難道只有吼叫這一種方式嗎?

「孩子就是在家的時候沒人的時候怎麼樣都行。一出去一人多怎麼樣都不行!別說講道理了你跪下她也是該哭就哭。你越嬌氣她越哭反正我們孩子就這樣」「孩子哭鬧起來,別的方法都沒用啊,你不喊他不聽啊,一喊就老...

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父母忽視了這一步

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其實,孩子發脾氣並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