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一味地哄,孩子更需要的是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從我「洗心革面」對六六採取正面管教,溫和對待六六的哭鬧後,性格一向溫婉的家婆不淡定了。
有一次,六六鬧得厲害(啊,實在想不起來他為何而鬧了,大概是奶奶不給他幹嘛而他非要幹嘛),家婆突然飆出一句:「你別以為你媽媽現在不凶你,你就可以這樣鬧了,再這樣下去我可要收拾你了。
」
要知道,以前我們教訓六六時,家婆總巴不得過去護著他,有時心疼得不行,甚至會當著六六的面對我們提出抗議。
這次從她口中說出這句話,著實把我嚇了一跳。
結果可想而知,氣急敗壞的六六一聽到這句話,鬧得更凶了,還掄起小拳頭打了一下奶奶。
家婆見狀,「威脅」他說:「你還打奶奶,再打奶奶我就回潮州,不帶你了。
」這下六六更生氣了,嘟著小嘴說:「哼,臭奶奶!」
對於六六打奶奶,我知道這只是他發泄情緒的一種表現,並沒有惡意。
也正因為如此,當他生氣打我時,我會選擇抱著他、聆聽他的需求,或者假裝被打得很疼很可憐。
但對於打長輩,我的內心是不認可的。
「尊老愛幼」的思想作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婆如果能跟我一樣,理解這只是他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那還不算糟糕,萬一不理解呢?被最疼的孫子打,那滋味可不好受。
由於那天是家婆在處理六六的哭鬧,因此我沒有介入,而只是在一旁看著。
當六六打奶奶時,我走過去拉著六六說:「不可以打奶奶,奶奶那麼疼你,你打她她會傷心的。
」
在那之後,我開始反思,面對六六的某些舉動,我的態度是不是過於「溫和」了,以至於連奶奶都覺得我是在放任孩子哭鬧而不進行管教。
面對孩子哭鬧四部曲
上過有關情緒管理的課,發現自己只學到了一點,就是對孩子要溫和而堅定。
但在實際操作中,又發現一味溫和對糾正六六的某些錯誤並不起作用。
比如六六的吃飯問題曾是我最頭疼的問題。
有一次,奶奶做好香噴噴的飯菜一遍又一遍地喊「吃飯啦。
」我和六爸都坐在餐桌邊上了,小傢伙還一副「吃飯這事與我無關」的樣子,繼續搗鼓他的玩具車。
我也提醒他洗手吃飯,可他還是當沒聽見。
叫了幾次之後我開始皺眉頭,朝著爸爸嘀咕:「和顏悅色有時也不是辦法啊,孩子根本不聽。
」。
爸爸看不下去了,大聲且嚴肅地朝著他吼:「還不趕快過來吃!」
六六見狀,只好到飯桌前坐著,然後以各種理由繼續鬧,比如非要帶玩具車到餐桌上;不吃青菜,把奶奶夾給他的青菜扔到餐桌上;一會又說「我不要吃白飯,我要吃炒飯」,結果把爸爸徹底惹毛了。
「奶奶煮什麼,你就吃什麼!不想吃就別吃,下去!」爸爸把筷子一摔,生氣地衝著他喊。
六六瞬時特別委屈的哭了起來,然後躲到我的懷裡,小聲地啜泣(怕大聲哭又惹毛爸爸)。
好好的一餐飯,最終在一場暴風雨中勉強吃完了。
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一個星期,每到吃飯時間我就特別頭疼。
怎麼辦呢?
在一次育兒課中,老師剛好以這個問題為例去說明盛怒之下家長應該怎麼做。
一對照老師的建議,才發現自己只是控制了情緒,卻沒有陳述規則,沒有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沒有給孩子指出選擇或者指令,更別說堅定地採取行動,並讓孩子承擔後果了。
這後面原來還落了好幾個環節!
在遇到孩子哭鬧時,首先最重要的還是控制自己情緒。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一點都不聽話,自己就無比正確然後義憤填膺。
其實孩子鬧情緒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常常被自己的管教任務綁架了頭腦,然後在表面層面去和孩子計較對錯。
其實我們要做的不是忙著生氣,而是要讓自己的好奇心占上風,去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真正原因。
比如六六不願吃飯,有可能跟脾胃比較虛弱有關(後面看中醫印證了這一點),有可能是飯菜不合他胃口,也有可能跟幼兒園放學回家後,奶奶擔心孩子中午在幼兒園沒吃飽,一下子給六六吃太多點心,以至於孩子到晚餐時間還不餓有關。
因此我需要做的,是調理六六的脾胃,跟奶奶溝通並控制他放學回家吃點心的量,以及用獎勵或者遊戲的方式讓六六享受吃飯的過程,而不是命令式的、跟塞他吃藥似的逼他吃飯。
另外,我們還需要清晰地給孩子指出界限,制定規則。
比如吃飯前要洗手;餐桌是吃飯的地方,不是玩玩具車的地方;自己按需盛飯,盛多少吃多少,不能浪費糧食;奶奶或媽媽做飯前,如果有想吃的東西可以提出來,否則大人做什麼就吃什麼,要學會尊重大人的勞動成果,等等。
然後給孩子進行選擇:肚子真的不餓不想吃,可以直接去玩;肚子餓則要乖乖吃完。
最後是懲罰:如果孩子還是置之不理,就可以堅決地把孩子抱離餐桌,跟他說,「看來你今晚不餓」,然後進行冷處理,餓他一頓。
如果孩子(尤其是5歲以上的男孩子)是在特別無理的情況下發脾氣鬧騰,那麼就不要一味溫和地去哄他,就像兒童教育專家羅玲說的,「我們永遠不是為了讓他此刻感覺良好而去安撫他,而是讓他成長。
」所以要嚴肅地指出他的錯誤行為,提出對他的期望和要求,然後給出簡單的指令,讓他照著指令去做。
不然孩子以後就會變得特別愛抱怨、愛哼唧,什麼事都怨外界。
在孩子面前做真實的自己
在處理孩子哭鬧或需要孩子配合時,還有一點很重要:如果孩子踩到界限,我們還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人都有情緒,我們需要讓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感受到我們真實的情緒反饋(歇斯底里、動手打人的除外),否則,下次他有可能就會把這種脾氣升級再升級。
試想一下,明明我們的表情已經很生氣了,還假裝很有耐心的樣子,孩子會怎麼想?他會感覺不到我們的真誠,也會摸不著頭腦,「無論我怎麼鬧,她還是在那裡很溫和」,潛意識裡就會減少對家長的尊重,然後更加肆無忌憚。
其實孩子更願意聽到我們的真實想法,只要不受到攻擊,他們往往會更容易和一個善於表達情感的人合作。
而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會變得誠懇,並獲得一些情緒上的釋放,反而不會輕易傷害孩子。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表達感受和需求上,有了可以學習模仿的對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對於怎麼表達生氣或憤怒,老師建議:我們可以說出自己不喜歡的,加上你想要的或者期待的,引導孩子關注問題。
經常用是「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你』」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比如我難過是因為我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我生氣是因為我特別想把話說完,但思路被打斷都不知道說到哪兒了。
我們還可以冷靜地描述問題,並嚴肅地喊出來。
比如,我不喜歡看到貓的尾巴被拖著,我希望你對動物們友好一些,你現在可以放了他並給他一些喝的;我不想看到所有的番茄醬都被一個人的盤子獨占,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公平分配;我不喜歡家裡總是亂七八糟撒滿玩具,我希望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玩具也都能回它們自己的家等等。
這樣表達既釋放了家長的情緒又擺明了自己的立場和需求,對事不對人,避免了指責,又抓住了重點,最重要的是給了孩子一個機會提醒自己該怎麼去做,而不至於無所適從。
用真實的自己和孩子去溝通,這樣才是真的在幫助他成長。
如果我們總是擔心跟孩子有衝突,擔心孩子哭鬧而放棄底線,就會變成寵壞孩子。
孩子做錯了,也別再一個勁地把目光放在追究孩子的錯,讓孩子道歉上,而是把重心放在引導孩子思考下次怎麼可以做得更好,讓他感受到被愛。
實際上孩子會知道每個人都是有界限的,他也會從中學習對別人時也要溫和而堅定,同時尊重別人。
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應僅僅是讓孩子每一刻都開心,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成長。
寶寶脾氣不好、哭鬧、扔東西應如何應對
每個寶寶在家裡都被寵成了「小皇帝」,尤其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的,那就更不用說了。現在的寶寶年齡雖小,但脾氣卻不小,一有不如意就會哭鬧、扔東西、打滾,甚者去「告狀」……這麼磨人的寶寶還真是讓父母頭...
情緒管理5步法,讓孩子受益一生!(養出高情商孩子必讀)
近來有一部電影很火,名字叫《頭腦特工隊》。電影講述了一個11歲的小女孩萊莉大腦里的5個情緒小精靈——樂樂、怕怕、怒怒、厭厭、憂憂——是如何協調工作,幫她管理和修復她的情緒王國的故事。小精靈——樂...
孩子「遭遇」不同的家庭養育風格,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嗎?
記得有一次出去玩,兒子從爸爸手裡搶過來一個不適合小孩子玩的東西,兒子處於好奇非要玩。爸爸:「快給我,這個不是你玩的」,兒子不理,「聽到沒有,快點給我」,「我就是要玩」,爸爸越來越失去耐心,「你給...
別讓孩子用眼淚控制父母
面對孩子經常哭鬧、鬧彆扭的情況,父母應選擇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管教立場?當孩子越哭越大聲,連帶影響父母的情緒高漲,有時難免出現言行失當的管教方式,然而,即便能安撫孩子的情緒,但孩子真正的問題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