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是改善親子關係的最好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老蘋果(爸媽內參專欄作者)

演員黃軒曾作客魯豫有約,聊到過往。

他說自己小時候生性靦腆害羞,再加上父母離異,他一度十分孤僻,甚至有些自閉,很長時間都過的很壓抑。

內心的情感無處釋放,心情失落的時候他就和宿舍門前的三棵樹說話。

有趣的是,他還為三棵樹分別分配好了角色,向這棵樹傾訴學習上的煩惱,像那棵樹說說情感上的苦悶,再向另外一棵樹說說友誼上的事情,當他傾訴完之後覺的很放鬆,感覺有人能懂他。

因為生性內向,朋友不多,他選擇這樣安全的方式固守著自己的小天地。

乍看有些可笑,但是細究起來,這種方式更像是做遊戲。

在這場遊戲中,他本色出演,與其他角色有良好的互動,營造出他渴望的親密的氛圍,從而排解了孤寂,釋放了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

情緒就是這樣一種東西,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去控制,它都有想要釋放出來的衝動。

所以情緒不能圍追堵截,只能因勢利導,用合適的方式釋放出來,而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遊戲在這方面確實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鑒於遊戲在育兒方面的顯著效果,很多專家學者對其研究日益深入,成果豐碩,推崇的聲音不在少數,成為兒童教育領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幼兒教育階段其價值更加突出。

加強孩子參與遊戲的程度,充分發揮遊戲的教育價值,讓孩子健康成長已成為炙手可熱的研究課題。

一、遊戲力育兒方式的價值

兒童教育中有個著名的蓄杯理論,意思是孩子需要大人持續不斷的投入關注與愛,他們身上就像有個杯子一樣,用來接收來自大人的愛。

當他們累了,寂寞了,傷心了,受委屈了,就會需要大人給與照顧、安慰和陪伴,他們的杯子空了就需要大人的愛來填充。

如果大人沒有對他們的需求迅速做出反應,及時的投入愛,他們的杯子就會慢慢變空。

或者大人對他們的需求置之不理,甚至動輒處以打罵或嚴厲的懲罰,他們的杯子就會漏掉,裂口越來越大,最後會變成個漏杯子,再給與多少愛都不會存下來。

空了杯子的他們缺乏安全感,變得急躁和焦慮,所以會採用各種方式來蓄滿杯子。

這方式可能是無理取鬧,亂發脾氣,四處搞破壞,也可能是搶奪別人杯子裡的東西,他們可能會打架、偷竊,甚至以大欺小等等。

最壞的情況是,當遲遲得不到回應的他們變得絕望,乾脆拒絕大人再為他們蓄滿杯子,變得冷漠和倔強。

無論他們採取什麼方式,結果都是他們對大人已經缺乏愛與信任。

他們與大人之間的聯結已經斷裂,他們之間隔著一堵厚厚的牆,雖然面對面,但是卻無法進入彼此的世界。

對於大人來說,遊戲就是休閒,不值得投以重視,而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他們的工作,而且他們對這個工作充滿熱情。

由於表達能力尚不發達,遊戲就是他們最為熟知的可以表達內心想法,釋放情緒的工具。

如果掌握了和他們做遊戲的技巧,就可以進入到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也能在遊戲中體會到很多成人世界裡沒有的樂趣。

遊戲在孩子的成長中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

1.改善關係,深化感情

當意識到壯壯喜歡玩遊戲的時候,他才五個月大。

那時候他喜歡和我玩鼓掌遊戲。

那時候剛開始長牙,他嘴裡不舒服,脾氣有些暴躁,見到東西就咬。

有一次我把一片餅乾放到他嘴裡,他竟然一口咬住,動作很靈活,出乎我的意料。

我高興的沖他笑,一邊鼓掌一邊說他好厲害。

看到我笑著鼓掌,他就咯咯地笑出了聲,我繼續鼓掌,他笑的更加大聲,都要喘不過氣來了。

遊戲做的多了,我們就有了默契。

有的時候,我往他嘴裡放東西,他咬住後就瞪著大眼睛看我,貌似在等著我鼓掌。

我鼓掌後,他就笑起來了。

當我都覺得重複的次數太多而有些煩的時候,他還是興致勃勃的看著我,暗示我繼續玩下去。

所以,我經常和他玩這個遊戲,而他也樂此不疲的每次都玩的很盡興。

這個遊戲玩熟了後,他對我更加依賴,總是肆無忌憚的親啊親。

一抱他,就往我身上趴,衝著我的臉就是一陣猛啃,那滑滑的濕濕的舌頭舔的我笑個不停,看到我笑,他更是舔的沒完沒了,舔完還衝我笑。

由於他不吃母乳,對我並不留戀和親近,為此我曾經沮喪過好長時間。

現在只要是和他做遊戲,我們之間的關係就能親密起來,他對我又親又啃,使勁在我懷裡撲騰,那時候我才有了作為母親的幸福感。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親子間的交流更加自然和順暢,我們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投入到一場遊戲中,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距離也會在互動中越來越近。

2.釋放情緒,找回快樂

壯壯現在八個月,正在長牙,所以脾氣很暴躁。

一有不順心就大喊大叫,但是和他玩會遊戲,情緒就會平復很多。

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和他玩咬東西的遊戲。

把牙膠給他,讓他使勁咬,給他鼓掌,過一會他就不那麼煩躁了。

很多孩子喜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就比如過家家,醫生病人遊戲,貓捉老鼠,公主和騎士等遊戲,這類遊戲種類繁多,每種孩子們都能玩的不亦樂乎。

在固定的情境玩相應的遊戲,孩子被分配了角色,在現實中沒有實現的願望,到了遊戲中就都可以實現。

生活中瘦弱無力的孩子,在遊戲中可以是大力水手,被欺負的小孩在遊戲中可以扮演超級英雄,長得不漂亮的小姑娘可以是遊戲中的公主等等,在遊戲中他們忘掉了現實中的不快樂,不公平,一心一意的感受著遊戲帶來的樂趣,重新變得有力量。

3.發展認知,變得聰明

科學實踐證明,經常玩遊戲的孩子,尤其是2到5歲的孩子,大腦發育程度比不玩遊戲的孩子大30%。

在遊戲中,孩子的多項感官能充分調動起來協調運作,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尹建莉老師在她的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倡寓教於樂,她在女兒圓圓小的時候,就經常和她玩小賣部的遊戲。

圓圓四歲的時候開始學算術,那時候她經常和小夥伴玩小賣部的遊戲,扮演店主的時候,她很是高興和得意,於是她就順水推舟和圓圓玩起了這個遊戲。

她拿一些東西在地上圍出一個小店,擺上各種貨物,貨物有真的有替代品,她和圓圓的爸爸輪流光顧她的小店。

剛開始只是簡單的加減法,後來慢慢把遊戲往複雜的地方引導,乘法和除法都用上,而且還不時的討價還價,她對數字的敏感程度被培養起來,找零錢也越來越熟練,4歲左右的時候就能做500以內的加減法,上完小學二年級就跳到了四年級。

其實,開小賣部的過程就是孩子不停的做應用題的過程,這種形勢很有趣,不會讓孩子反感,而且寓教於樂,對孩子的數學有很好的啟蒙效果。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學習,而不是在書本中學習。

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做,而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對於活潑好動,好奇心滿滿的孩子們,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玩遊戲就是讓他們學習。

所以,那些認為玩遊戲浪費時間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那麼認為是因為玩的方式不對,不能給孩子跟多的教益。

二、成人為什麼不能好好玩遊戲

既然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如此有價值,而且我們也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那為什麼作為成人的我們卻始終進入不了狀態呢?

這和我們的生活有很大關係。

每天的工作消耗了我們大部分精力,回到家已經筋疲力盡,只想清凈一些,可是孩子卻纏著我們和他玩遊戲,疲憊不已的我們不免開始煩躁,或者對他們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冷漠的回絕,讓他們自己玩。

作為成人,我們做的事情更趨於理智,已經失去了探索的慾望和好奇心,對於孩子們的遊戲充滿了不屑和不耐煩。

我們認為孩子的遊戲很無聊,就比如給芭比娃娃穿衣服,我們無法忍受在地板上坐半天只為了給娃娃穿一件衣服?我們對於孩子們樂此不疲的重複玩一個遊戲也感到不解,不明白他們哪裡來的耐心。

看到他們每次都被同一個遊戲逗得哈哈大笑,感到不可思議。

或者我們對遊戲的安全性過度擔憂,看到他們爬上爬下或者打打鬧鬧就認為遊戲很危險,總會呵止他們。

有些控制欲強的父母,他們剛開始能和孩子玩一會,但是當孩子不按照他們的要求玩或者把玩具弄亂,衣服弄髒的時候,就失去了耐心,變得怒氣沖沖。

他們認為孩子不聽話,給與他們嚴厲的批評或懲罰。

但是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孩子們對他們產生牴觸,變得落落寡歡。

與孩子玩遊戲,對於大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們與其花很長時間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批評或呵責,倒不如花一些時間來和孩子做遊戲。

在遊戲中與孩子溝通和交流,既獲得了樂趣,也加深了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雖然這需要花費時間和耐心,但是與我們生氣發怒的時間相比,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三、做遊戲應遵循哪些規則

做遊戲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很多人都不能勝任,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指導原則來防止我們走彎路和犯錯誤。

1.重視安全,但不可過度擔憂

看到孩子們打打鬧鬧,推來推去,或者看到他們在湖邊跑來跑去,又或者拿著玩具槍肆無忌憚的揮舞,我們心裡總是那麼不放心。

我們認為他們這麼做太過危險,後果嚴重,所以我們總是控制不住想要制止他們。

作為大人的我們對孩子的判斷力總是懷著深深的不信任,我們以成人的標準來看待孩子,所以他們是如此的不成熟,不能判斷環境是否危險,也沒有足夠的自制力,不能預見行為的後果等等,總之我們出於安全的考慮,對他們的玩樂做了各種限制,企圖通過預防來杜絕意外的發生。

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泛濫,我們不能確定他們會做出什麼錯的離譜的事情,所以重視他們的安全無可厚非,但是我們還應該問問自己,我們如此焦慮是因為這些情況確定無疑是危險的,還是我們控制慾望太強烈,不想讓孩子脫離我們的控制。

我們想要的是活蹦亂跳玩的開開心的孩子,還是想要膽小怕事,活得小心翼翼的孩子。

如果我們總是控制孩子們的玩樂,代替孩子思考,那麼他們永遠不會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判斷力,也永遠學不會主動去探索這個世界。

有時候,過度的擔憂是不必要的。

只要我們適當的給他們一些自由,在保證基本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他們去玩,給他們探索和發現的機會,他們會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2.熱情回應,而不是只會說不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寫過一本《遊戲力》的書,他花費不少筆墨來普及對於遊戲的正確認識,教父母們通過遊戲改善親子關係。

他說和孩子做遊戲對大人來說比想像中難的多,否則他就不會花這麼長時間寫這個多達300頁的書來給予指導。

對我們來說,推掉生活或工作中的事情,集中注意力和孩子玩遊戲,並且保持熱情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一天的忙碌中,我們也積攢了好多情緒尚且無法發泄,更加無法做到對我們認為無聊透頂的遊戲做出積極的回應並保持熱情。

確實,這不容易做到。

但是當孩子滿懷希望的找我們玩遊戲的時候,他是希望我們能用愛和關注來蓄滿他的杯子的。

我們冷漠的拒絕使他們的杯子變得更空,長此以往,他們的杯子就變成了漏杯子,無論我們日後再怎麼投入愛都不會對他有什麼作用,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那堵牆也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厚,直到孩子對我們關閉大門,雖然是親人,我們卻無法溝通,成為熟悉的陌生人。

這樣的損失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挽回的,那堵牆建立很容易,拆除卻耗費時日。

如果我們自己還有尚未處理妥當的情緒,那麼就想辦法緩解。

我們總要先蓄滿自己的杯子,才能給孩子蓄杯。

孩子並不是不能自己玩,或者找別人玩,他們在和小夥伴玩的時候也有樂趣,玩的也很開心,但是有時候他們邀請我們玩遊戲的時候,需要的並不是我們加入到他們中來,只要我們靜靜的坐在一旁看他們玩,他們就會感到安心。

這種安心不是別人能夠給予的,只有親人才能做到。

即使我們再累再煩覺得遊戲再無聊,都要稍微強迫自己靜下心專注於遊戲中。

有時候當我們假裝很喜歡遊戲的時候,不知不覺中我們可能真的會喜歡上遊戲。

能夠見證孩子的快樂難道不是我們為人父母最希望的嗎?

當孩子興致勃勃的邀請我們玩遊戲的時候,收起你那板著的臉,換上開心的笑容,將語調變得活潑,將身體的動作變得幅度大一點,對於他們提出的愚蠢的要求或新奇的點子不急著否定,而是熱情的說好啊好啊,就這麼辦吧,孩子們一定會和你玩的不亦樂乎。

3.放下尊嚴,學會裝傻

勞倫斯·科恩就建議父母們放下所謂的大人的尊嚴,為了逗孩子們笑,要學會裝傻。

他在遊戲治療中裝傻,搞的自己形象全無,但是卻成功治癒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

大人作出的誇張而滑稽的動作經常能引起孩子們的哈哈大笑,大人們表現的越是愚蠢和笨拙,孩子們笑的越是厲害。

動作滑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孩子們看到大人都是如此的滑稽,就不會擔心自己被人嘲笑了。

所以他們樂於看到大人們這樣形象全無的搞笑表演。

勞倫斯·科恩提到過如何將對立的情緒轉化為有趣的遊戲,為此他還發明了愛之槍,愛的魔藥,莎士比亞的死亡場景等名詞。

有的時候他治療的孩子不搭理他,他就會說自己中了愛的魔藥,就是喜歡和孩子玩,然後想辦法造成身體接觸,死皮賴臉的纏著孩子,說自己有多麼愛他,多麼喜歡她,還唱著滑爛俗而肉麻的歌,做出搞笑的動作,惹的孩子一邊嫌棄他,一邊纏著他再玩這個遊戲。

當孩子拿水槍射他或對他拳腳相加的時候,他就誇張的抱胸倒地,慢慢倒向孩子們身上,動作很是滑稽,而且他通過身體接觸和孩子們做起了角力遊戲,這就把孩子們積壓在心裡的負面情緒釋放了出來,到他快要離開的時候孩子們還是會纏著他再玩遊戲。

他的治療方式很是新奇,雖然讓人有些尷尬,但是卻能夠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那些心理有問題的孩子都能夠通過遊戲得到很好的恢復。

豆瓣社區那個駭人聽聞的「父母皆禍害」小組確實挑戰了我們的認知,小組成員都飽受父母虐待,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他們對父母口誅筆伐,聲淚俱下,讓我們對於那些不合格父母的所作所為感到震驚。

在這些不合格的父母們身上,他們對孩子負面的影響占據了主導,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實父母們可以發揮正面積極的力量的,順應孩子的天性,多和他們玩遊戲,了解他們的世界,向他們學習,這也是愛他們的表現。

所以,愛他,就多和他玩遊戲吧。

作者簡介:老蘋果,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苦逼的小城公務員,偽文藝女青年,80後不靠譜媽媽。

簡書@老蘋果2,豆瓣@老蘋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