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孩子打人問題的分齡解決方案,給苦惱中的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先來看看下面這幅漫畫:

漫畫里,孩子無論是跟其他小朋友相處,還是跟自己的媽媽互動,似乎都只會用打人這一種方式。

看似簡單的一個打人動作,背後卻牽扯出許多的問題來。

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會打人?

分年齡詳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常規心理機制

其實,當孩子第一次揚起手,作出「打人」的動作時,背後的心理原因並不複雜。

具體來說,不同年齡,其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也有各自的區分。

階段一:不會說話之前,用打人吸引父母關注

孩子在沒有發展語言之前的打人,尤其集中在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是他們在用「打人」引起你的關注。

這個我們以前在講安全感專題的時候跟大家講過,因為他不會說話,他特別想希望你關注他的時候,剛好他的手部動作已經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可以用手的語言告訴你,媽媽我需要你關注一下我。

階段二:1-2歲孩子打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很多孩子這個階段打人,是他在表現一種情緒,這個情緒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可能是很興奮的情緒。

因此,你會理解為什麼有一個詞叫「手舞足蹈」。

孩子高興的時候,就是如此。

不過,孩子還沒有任何邊界概念,手部力量也還沒有發展好,沒有輕重,所以他們就會失控打到你。

而你也的確會認為,孩子打人了。

當然,也有時候,若孩子的情緒是憤怒的,那他這種「打」,有可能也是在表達一種憤怒的情緒。

慢慢地,當孩子的很多需求沒有得到父母滿足或者回應的時候,也有可能是想做的事情被父母拒絕的時候,會主動發出「打」的行為。

階段三:3歲以後打人,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3歲到6、7歲的大孩子,他們的打人行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即孩子極度的渴望,父母能夠跟他在一起,去看見他,去感受到他的存在。

所以,這個時候大人不要對孩子的打人行為上綱上線。

比如有的父母會覺得,這孩子有暴力傾向,必須得要好好管管才行。

殊不知,對孩子而言,這個時候,孩子能控制的身體範疇也就是他的手,他的胳膊,他的腿。

他在用他能夠利用的全部力量,在向父母發出一個信號:爸、媽,你們需要關注一下我了。

無論是心理上的需求,還是情緒上的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每個年齡段,孩子剛出現打人的時候,其實背後的心理原因,基本不出於上述三種情況。

但是若父母應對方式不恰當,就會讓孩子的打人變得複雜起來,讓打人行為固化。

比如下面兩種,就是常見的,被複雜化的孩子「打人」情況。

大人做了壞的演示和壞的榜樣

一開始孩子「打人」的動作,除了上述分析的,其實沒有太多意義。

當孩子學會用打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時,其實往往是被大人教會的。

大人是如何教會孩子打人的?一般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一些大人在教養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在意,經常會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比如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我就打你」。

實際上大人往往並沒有真的去打孩子,但是孩子卻學到了:打我,是一個讓我乖的方法,那我也會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真的挨打了。

孩子挨打了以後很委屈、很難受,但是他發現,他哭了、聽話了以後爸爸媽媽會表揚他:「你看你當初不聽爸爸媽媽的話,還得挨了一頓打,你早聽話我不就不打你了嗎」。

孩子在挨打的過程中學到的同樣是:打我,的確是一個讓我變乖的方法,我也會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

孩子就因此可能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具備的應對辦法

  • 對策一:一歲以前的孩子,給他們安全感

如果你發現自己家裡不到1歲的小寶貝總愛用手抓、掐人,那麼別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一方面,要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

一方面,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

因為孩子需要你多給與他一些關注了。

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如果有一段時間你陪孩子的時間偏少,那麼孩子在你面前似乎會更鬧騰一些。

所以,給夠孩子安全感是正解。

  • 對策二:1-2歲孩子,幫他們把情緒內化到遊戲中去

1歲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希望自己做主,但是同時也開始遭遇大量的限制,包括自身能力的局限,以及大人的各種設限。

因此,他們開始更頻繁地出現負面情緒。

如果發現你的孩子帶著情緒地「打人」,別反應過大,或者大怒。

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泄自己的情緒。

這時,我們就可以把他的這種發泄方式內化到一個遊戲中去。

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個遊戲,同時配兒歌:

爸爸看、媽媽瞧,寶寶的小手在這裡;爸爸看、媽媽瞧,寶寶小手不見了……

這種小遊戲的方式,可以幫孩子宣洩情緒。

同時,孩子也學會了:我不高興的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 對策三: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作用,然後給孩子一個替代選項

若你的孩子恰好在2歲左右,頻繁出現打人行為,那麼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了。

我們是不是在生活中,滲透過一些前文所述的壞演示、壞榜樣呢?要知道,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學習和成長的。

不過,2歲的孩子可以溝通了,這個時候孩子打人,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寶貝,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當你說他不對,或者當你剝奪了他的一項行為的時候,他還有其他的選擇。

比如:寶貝,你不能去打這個小朋友,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或者輪流玩。

不給孩子任何其他選擇,只是一味禁止的時候,孩子會認為:我太可憐了,我被禁錮了,太難受了。

給孩子提供另外的選擇,孩子就會知道:我不做這個事情,我還可以做別的事情。

我是自由的。

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我還有力量。

  • 對策四: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消耗孩子的多餘精力

都說孩子越動越聰明。

排除了多動症的一些標準,孩子們的確是需要大量運動的。

他們一方面在運動中學習,一方面也在運動中宣洩心中的一些過多的能量。

所以,父母就應該給孩子增加一些運動量,讓他做更多地活動。

不只是體力上的活動,動腦子的活動或遊戲也可以消耗能量。

  • 對策五: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用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經3歲以上了,尤其一些孩子在幼兒園裡,常常通過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長的投訴,或者老師的種種不滿,父母必須要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大事情去處理了。

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即跟孩子去溝通:一個事情,我們不通過打的方式,而是通過別的方式能不能行?即父母要跟孩子商量好,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有哪幾種方案,並且把每一種方案的後果都告訴孩子。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很好的邏輯思維了。

他們是可以分析事情的,也可以懂得結果為何,以及他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那個後果。

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一步一步去分析。

最終讓孩子明白,打人的確是一種解決辦法,一些情況下它能解決問題。

但是它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

更多時候,我們都可以採取更為有利的方式去搞定一個事情。

全程避免嘮叨式的批評指責以及武力解決問題,確保父母自己情緒的穩定。

過於嘮叨,或者採取武力,只說明父母的無助——這沒有更好辦法時才會被採取的下策。

對於矯正這種頑固型的孩子打人問題,會是一個比較耗時耗力的過程,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思想準備,並需要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矯正好孩子的行為問題。

  • 對策六: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

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表明,看電視的確會造成孩子的攻擊傾向增強。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3歲多了,仍然頻繁有打人行為,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你把孩子單獨丟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太長?

我的建議是3歲之前,最好不要讓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超過每天半個小時。

但是爺爺奶奶帶,總是會讓孩子看電視,如果是這樣的話,也希望孩子能夠在2歲以後看電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3歲以後再看電視,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半個小時。

而且,最好把這半個小時打散開來,比如上午看十五分鐘,下午看十五分鐘,不要讓他一次看三十分鐘。

另外,我們需要對孩子所看內容作篩選。

當前,我們的少兒節目內容還是挺貧乏的。

孩子們都愛看動畫片,但動畫片里的很多東西,帶給孩子的刺激並不太好。

譬如說前一段時間我們經常提及的「熊大、熊二、喜洋洋」等,這類動畫片中反映的很多東西,並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因為孩子沒有分辨能力,他只會模仿。

當然,如果爸媽們能夠給孩子找其他樂趣,那麼孩子也不會一直都哭喊著非要看電視。

比如,若父母能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就會明顯減少。

更多內容,請看:

陪孩子玩我們兒時的老遊戲,是簡單易行的絕好早教!最好的陪伴

偶爾放低自己,跟孩子「打上一架」,這樣的陪伴方式孩子最喜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動手打人該怎麼辦?你需要知道這3個原因

【導讀】孩子動手大人恐怕是最讓父母困擾的一大難題了吧當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人時,做父母的一方面因為覺得自己沒能夠教育好孩子而有一種內疚心理,另一方面是擔心孩子進來進入幼兒園、步入社會會成為「人見人厭...

喜歡打人的寶寶是怎麼來的,又該如何教育?

「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教育他?」「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一直都是熱度不減的高頻話題。「如果我的孩子喜歡打別人,我們該怎麼辦?」是啊,有被...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看看專家怎麼說!

編輯說:我家孩子老愛打人怎麼辦?想要人家玩具,人家不給就動手打。沒啥事也會突然打。高興了也可能打。有時候動不動會說:「打死你!」……上面的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是不是覺得很頭疼?最讓人頭疼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