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情緒、語言和行為,請父母別用在孩子身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情緒

生氣的時候,暴力的威脅和大聲的呵斥

父母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孩子過來搗亂或不聽話,父母會很嚴厲的訓斥孩子或暴力威脅。

例如:你最好乖乖的,否則就餓你三天,不准出門

在鬧,你給我試試

在不聽話,我就把你丟掉

馬上停止哭泣.............

口頭的威脅的震懾,讓孩子對父母的行為驚嘆,對父母有一定的疏遠,孩子很容易沒有安全感

傷人的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孩子有時候會採取自我保護。

威脅、恐嚇或誇大的話語,會立馬震懾到孩子讓孩子聽話,但是也會觸碰到孩子內心的心靈,性格倔強的孩子反而會報復或傷害自己.........

給孩子各種負面標籤

「你從來都不會主動學習,每次都要大人催!」

「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

「你到底有什麼毛病啊!」

批評責備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是喜歡將孩子不好的行為拿出來說事,本來孩子已經改掉了很多的壞習慣,父母總是的情緒表達和方式會讓孩子在心裡有一種好壞所得到的都一樣,孩子很自然的會選擇變化。

孩子的行為和想法的表現都很在意父母的看法。

如果父母的行為或言語傷害了孩子,會給孩子一種暗示,逆反心裡的變化,會讓孩子在一些行為上體現出來。

例如:一直很聽話的孩子一下子變得很不聽話;在學校孩子總是惹事;孩子的行為變的誇張等

二、語言是天使也是惡魔

1.別人的讚美

讚美會讓孩子更自信,但是我們讚美孩子的基礎是孩子的品德、人格、表現方式和能力上等讚美孩子。

如果空洞、虛假、討好性質的讚美則是對孩子教育的不負責任。

例如:你真聰明啊!以後一定能成功。

這孩子真可愛

當父母在聽到別人敷衍、沒有建設性的讚美要及時的制止,孩子一開始會很接受、喜歡別人的讚美,但當遇到一件事情讓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孩子只會怪父母沒有及時告訴自己,而不會讚美他的人,因為在孩子心裡,父母才是自己最親的人,也是他們最信任的人。

2.語言態度

很多父母總是喜歡以命令、反問的語氣來教育孩子,例如:不要在拖拖拉拉; 給你說過幾次你怎麼就記不住呢?

父母的冷冷的語言態度會讓孩子產生距離感,讓孩子質疑自己,孩子會很自卑,沒有自信或者孩子會很獨立,單性格孤僻。

適當柔和的語氣,會讓孩子的心裡很溫暖。

3.使用剝奪愛的語言

你在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哦

你在不聽話,我就能叫警察把你抓走了

你是否也曾在對孩子無計可施下,說出這樣的話?心理諮詢師許皓宜形容,這樣的語言很有用,多數孩子會馬上閉嘴,但心裏面其實是馬上就受傷的。

這類剝奪愛的語言會破壞信任感,留下一輩子的創傷,卻也是家長最常使用的語言。

三、行為約束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平等、自由的。

強迫孩子打招呼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說,孩子不敢主動打招呼,家長該做的不是動氣,應該是先幫孩子向人家打招呼,才能建立正確的模彷對象。

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中,表情:點點頭、對視微笑、看一眼 等。

行為:握手、擁抱、碰肩等。

語言:你好;好久不見;越變越漂亮了等。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大人的行為和習慣孩子會有意無意的學習和模仿。

因此,父母要抓住孩子細微的動作進程,才能持續鼓勵孩子跨出這一步。

條件交換滿足孩子

你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嗎?例如:若每科都考一百分,媽媽就給你一百元;「只要通過英語考試,爸爸就買新的遊戲給你;只有你聽奶奶的話,媽媽就給你賣新玩具.................

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只有自己聽話,學習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父母一這種方式讓孩子潛意識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等價交換的或不管事情的過程,只要結果是父母看到的,自己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孩子獲得的很容易,可是一旦父母不給孩子任何的東西,孩子則會表現出厭學、不聽話、懶惰等。

而《這樣讚美與責備,孩子知道你愛他》的作者明橋大二也作出了類似的提醒,用金錢和物質來鼓勵孩子,可能造成他為了得到某樣東西,才會去做,若缺乏物質獎賞,就不會做。

但我們希望培養出的孩子是,為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成果感到開心,所以運用時必須格外謹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懲罰: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對於懲罰二字,在學習正面管教的內容之前,我也是不提倡懲罰孩子的媽媽。但是有時候我們無法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在當下,大腦蓋子掀開的時候,我們都會忍不住的大吼甚至懲罰孩子。在我家,孩子受到過的最大懲...

孩子「不聽話」、「愛頂嘴」,父母怎麼辦?

有父母問:女兒7歲,上小學二年級。逆反心理特彆強,不像同齡的孩子那麼聽話,和她說什麼,她都要反著來,經常與父母頂嘴。學習成績在班裡也只是中等,而且做事粗心,每次她不聽話或犯錯誤批評她時,她都不聽...

最不負責的8種育兒方式!再不改,就晚了

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來,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對於教育孩子,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些方法是從上一輩那裡傳承而來,有些是自己在帶娃的過程中摸索學習出來的,但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