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左右的孩子習慣性用哭鬧來作為武器,該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位朋友向我諮詢,一個快兩歲的男孩,脾氣特別暴躁,只要是他不滿意的事情就是躺地上哭鬧,而且還用自己的頭去撞地,把自已撞傷還撞,遇到這種孩子該怎麼處理?這個小男孩是爺爺奶奶帶的,而且老人也會在孩子面前說:孩子脾氣遺傳他爸,他爸爸脾氣不好,脾氣就像他爸爸。

都說隔代親,可能是爺爺奶奶之前過於遷就和寵溺了,孩子可能已經被寵壞了,導致孩子遇到一點不順她意的地方就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有時候靠自殘來引起家人的關注。

因為哭鬧達不到目的,孩子就會用撞地這招,家裡人會緊張,從而爺爺奶奶就會妥協。

還原了這個過程,大概知道孩子每次有情緒的時候是個怎樣的過程了。

當時給朋友的建議:

告訴老人不要時刻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說孩子脾氣不好,像爸爸的壞脾氣等。

還有對待孩子自殘的時候,不要表現的特別緊張,告訴孩子把自己弄傷了,自己會疼的,問他是不是會疼(撞牆)?

提醒老人多關注孩子的需求,告訴孩子如果想讓家人做什麼,儘量說出來。

不要漠視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有什麼需求或要求,儘量滿足,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別對孩子說太多的不字。

實在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儘量說不字也講究技巧,可以讓孩子做選擇題,不要直接否定孩子。

通過查詢資料,整理如下作者針對類似情況做的專業分析引導:

1.作者:左飛Jacky

1.合理漠視

孩子的哭鬧其實可以看做是對父母的一種要挾。

在孩子與家長的長期「抗爭」中,孩子學會了一點:我想得到一件東西→爸媽不同意→躺在地上哭鬧→爸媽屈從

這種條件反射一點成功過一次變會逐漸加強,到最後,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會是倒地哭鬧。

而這裡面,正是爸媽的屈從強化了她倒地哭鬧的行為。

更有甚者,有時候可能孩子只是想要家長更多的關注,才提出無理取鬧的要求,一旦父母不同意,便倒地哭鬧,而父母這時候很可能就立刻過去教育或者勸說孩子,這時候,孩子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了——那就是父母的關注。

下面就有個例子:

之前有一對父母來諮詢我,他們的孩子就是用了這一招:父母帶著孩子去逛街,因為平時工作忙,父母都沒什麼機會聊天,這次出來逛街自然聊了很多,在旁邊的孩子發現家長不關注自己了,便拉住父母的手要旁邊玩具店一個上千塊的玩具。

父母自然不同意,這時候孩子便立刻倒地哭鬧。

因為商場人多,父母很尷尬,便立刻去哄孩子,並教育孩子這樣不好。

等了好一會,孩子才冷靜下來,並跟著家長繼續往前走。

父母也比較奇怪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因為平時孩子都不會輕易要玩具的,就是要玩具也知道父母會給他買什麼樣的玩具。

聽完,我告訴他們:」孩子想要得到的東西他其實已經得到了,那就是你們二位的關注。

因此,家長除了在平時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外,在適當的時候反倒要剝奪不應該的關注和反饋。

我把這種關注剝奪叫做合理漠視——孩子做出不良行為時,刻意地不給與孩子關注(其實就是不中孩子的圈套)。

具體方法是:

1.當孩子做出哭鬧或者過激情緒時,父母立刻轉身離開孩子的哭鬧場地(但要確保孩子的安全)

2.不管孩子是否追來,不給與眼神交流、言語交流、和肢體接觸

3.待孩子冷靜下來之後立刻折返回來與孩子進行溝通

4.每次都要堅持,堅定的執行,不能有任何妥協

堅持一段時間,孩子的腦海里會有一個新的條件反射:

我哭鬧→沒有用處→停止哭鬧→得到父母的關注。

這樣一來,孩子每次哭鬧的時間便會越來越短,因為孩子知道越早停止哭鬧,重新得到父母關注的機會就越大.

2.培養自我情感認知

孩子的問題中除了孩子的行為需要修正外,孩子的情緒管理也需要培養和加強。

看護人可以待到孩子冷靜下來之後,與孩子仔細討論這件事情,提高孩子對自我情感和結果的認知能力。

因為孩子還小,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建議用封閉式問題(就是只讓孩子回答是或不是)來與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例如:

XX(女兒的名字,儘量不要用」你「、」我「等第一和第二人稱來溝通)剛才是不是很傷心?

那XX這樣哭鬧爸爸媽媽會不會開心呢?

XX這樣哭鬧會不會讓爸爸媽媽同意你的要求呢?

XX下次可不可以不哭鬧,與爸爸媽媽好好商量呢?

如果爸爸媽媽還不同意,XX覺得是因為什麼呢?

那如果爸爸媽媽認為XX的要求不夠好,XX可不可以先做其他事情?

以上的問題不夠完全,但是主旨思想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理智思考這件事情,讓孩子意識到無理取鬧是沒有用的,並且讓孩子發現,就算這個要求達不到,還仍然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做,不必太糾結在這件事情上。

2.作者:江思稻

要想引導改變孩子的行為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改變行為,重新建立索取-應答機制。

第二部分,重新建立規則。

第一部分,改變行為,幫助孩子養成「合理表達才能達到目「的行為方式。

(做好至少重複20次的準備。

第一步,將孩子抱離觸發區域,抱到家裡的一個角落(建議遠離電視區,吃飯區,學習區,禁止廚房衛生間和陽台,並把這個角落固定下來)

第二步,安靜耐心安撫小朋友的情緒,可以輕拍,擦淚,握手,不要緊緊摟在懷裡,要堅定有力量,表達出(不是說出):我在安撫你的情緒,但是我不贊同你的行為。

這段時間不要叨叨,不要指責孩子,就是堅定的安撫,可能會持續10-15分鐘。

第三步,等待情緒稍微緩和,可以是從劇烈哭鬧轉化為小聲抽泣的階段,開始共情。

語氣要堅定溫和,不要指責。

舉例:爸爸知道你想要看電視,我也很喜歡喜羊羊,我也想看,但是你不需要用這種大哭大鬧的方式告訴我,我也會讓你看。

提出解決方案:現在重新對爸爸說:爸爸我想看一集喜羊羊,你說了,我就讓你看一集。

來,跟著爸爸說:爸爸我想看一集喜羊羊。

【如果此處孩子情緒突然爆發,說:壞脾氣又來了,我們再等一會,等它離開,重複第二步-第三步。

重複5次以上(不要跳過這些重複)。

結果:

(1)仍然沒有效果(根據小孩子的性格,有些小朋友可能第一次實施時比較反抗)。

「你特別不想說就不說,那就下次說了再看。

」淡化這件事情,干自己的事情去,這次改變行為無效,到此結束。

直到此時及以後,也不可以看電視。

第一次整個過程可能需要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

(2)孩子被嘮叨到沒轍,終於開口。

立刻抱去看一集喜羊羊,說,「下次想看電視好好和爸爸說,爸爸也會讓你看的。

」以上做法僅用於改變行為,不要試圖在此時建立規則!激化矛盾且失信!一定要改變哭鬧索取的行為以後,建立規則才會有效。

第二部分,重新建立規則。

1.一定要在情緒穩定的時候建立規則。

2每個人都要遵守規則。

3可以利用學齡前兒童對時間沒有具體概念這個BUG來應對一些問題。

舉例,吃零食。

第一步:買零食的時候就要說,我們買的這個零食是吃完飯才能吃的,早飯後可以吃,午飯後可以吃,晚飯後可以吃。

吃完以後要漱口/刷牙。

第二步:當天吃完飯,主動給孩子一個零食,告訴她,你看,我們吃過飯/吃光飯,就可以吃零食,還要記得漱口。

突髮狀況:還沒吃飯就要吃零食。

「我們吃完飯就可以吃零食,再過一個小時就要吃午飯了,你想吃哪個?我們吃完午飯就把它吃掉,一個小時很快就到了,我們可以定時啊!(轉移注意力,並且此處可以過後做手腳),我們先去搭積木吧,媽媽,請早點幫我們準備午飯好嗎?我們吃過午飯還要吃零食呢!」補充:孩子和你分享零食,剛好/故意你還沒有吃飯,「好想吃啊,不過我還沒有吃飯,等一會我吃完飯就去吃!」「吃完飯再吃零食,零食就更好吃啦!」請做好心理準備,形成一個習慣,至少要同等時候才能消除。

建立規則很難,破壞很容易,大家要盡力維護,大人之間要提前協商,不要穿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面對孩子撒潑哭鬧,家長這樣做最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小孩和爺爺奶奶去超市買東西,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小孩子心情特別興奮,這邊看看 ,那邊瞅瞅,終於,看到了一些他喜歡的零食和玩具,然後就嚷嚷著要爺爺奶...

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這幾招教你搞定

1發脾氣不是洪水猛獸,是正常的表現「小孩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在大部分父母的眼裡,孩子發脾氣是不聽話、不懂事的表現,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不懂孩子的心思。發脾氣是兒童期早期最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