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費力不討好的事,90%的媽媽每天都在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晚飯過後,一家人圍坐在沙發上,聊天看電視,媽媽跟爸爸說起了公司的事兒,旁邊上小學的女兒拿著遙控器,不一會兒,她把電視的聲音調大了。

媽媽說:「把電視關小一點。

」女兒像沒聽到似的,一動不動。

媽媽的聲調拔高了:「把電視聲音關小一些!」女兒還是不為所動。

「你聽沒聽到?!把電視聲音關小!」媽媽吼了起來,她的聲音已蓋過電視聲音,「我數三個數,馬上把電視聲音關小!一、二……」媽媽已經在嘶吼。

孩子嚇得手忙腳亂的把電視聲音調小,然後,也用近於吼的音調對媽媽說:「我知道了!我關小了!」

家長朋友們,類似的場景熟悉嗎?

有調查資料顯示,90%的家長都會對孩子進行吼叫教育,網絡上有過一個「戒吼」活動,大約150名左右的家長參加,基本上全都是媽媽,嘗試一個月堅持打卡「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但無一例外全部失敗,沒有一人堅持下來。

很多媽媽都反應:孩子不聽話,自己根本忍不住。

當孩子不肯收拾房間時,我們會忍不住吼:看看你房間,給你說了多少遍,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趕快,吃飯之前收拾好!

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時,我們會忍不住吼:還不回你的房間去,這麼晚了,別玩了,趕快!

當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時,我們會忍不住吼: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不要動它,你看你這孩子,把這麼貴的東西搞壞了,我下次還能給你買嗎?

當孩子用哭來宣洩情緒時,我們會忍不住吼: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嗎?我怎麼有你這樣沒出息的孩子。

其實,對於家長這種按捺不住火氣「一言不合就開吼」的做法,宗爸也非常理解。

一方面,孩子磨磨蹭蹭、愛頂嘴、功課不好、調皮貪玩等等,讓家長非常焦慮,另一方面,家長生活工作壓力大,心裡總有煩不完的事,憋著各種無名火,就像一個隨時都會爆發的火山。

另外,在很多家庭中,媽媽獨力承擔了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爸爸就像影子一樣很少參與。

媽媽們常常需面對獨立育兒的壓力,一旦遇到孩子頻繁犯錯時,媽媽們自然而然地傾向情緒化地解決問題。

可家長朋友們,你的吼叫有用嗎?

常常吼、大聲吼、越吼越聽不見。

其實很多家長也發現了,「吼叫教育」只能起臨時效果,隔三差五孩子就會故態復萌,更有甚者起了反效果,你越吼,他越不聽,讓他往東非要往西走。

為什麼看起來最有用的訓斥反而最無效呢?

人的大腦有個特性,對習慣性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大聲責罵時,孩子「如你所願」能被嚇哭,但是次數多後,他的內心就會滋生牴觸情緒,越說越不停。

另外,當孩子將家長的責罵當做危險時,他們的逃生本能就會讓大腦無視掉這份威脅,所以常常孩子總是一副聽不進話的樣子,因為心裡光顧著祈禱訓話快點結束。

因此,很多家長將吼罵孩子當作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殊不知,這種方式只是自己情緒的宣洩,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意義,只是白費口舌。

吼叫教育對改正孩子的行為是無效的,它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

家長朋友要意識到,吼叫式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傷害。

從生理角度講,父母的吼叫令孩子處於神經緊張的狀態,使孩子的唾液、胃液分泌減少,胃酸降低,易患腸胃疾病。

同時,會讓孩子維生素等微量原素等的消耗增加,影響孩子的生長特別是腦的發育。

從心理角度看,在吼叫教育下,孩子或者變得越來越膽小,沒有自信。

或者有樣學樣,變得不講道理,只會用吼叫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聲吼他,他將來在外面也大聲吼別人,這會使他沒有人緣,交不到好朋友,以後人生的路會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後也會繼續去吼你的孫子。

另外,長期的吼叫教育還會影響到孩子的理解能力。

法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當聲音達到55分貝時,理解錯誤率達到4.3%,66分貝達到15%。

而長期處於高分貝環境中孩子的智力,會較安靜環境中的孩子低20%。

因為孩子達不到你的要求,我們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就大聲吼著教育,可正因為我們的吼叫,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越來越落後,越來越無法達到我們的要求,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中。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對孩子的氣質、修養、性格的形成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日常跟孩子溝通時,父母應該少用吼叫,而是多用正面情緒的語言:

1.對孩子表達自己的信任。

當孩子弄壞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信賴的語氣說:「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一定能找到補救的辦法。

當孩子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的時候,他就會自動自發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為日趨完善。

2.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尊重。

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玩一會兒,這時如果你發脾氣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我們不妨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協商一個時間,你自己掌握,時間到了我們學英語。

」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受家長的意見。

3.對孩子少說「別」,有話直說。

「不准大吵大鬧」、「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別這麼沒禮貌」……家長的這些話體現了「繞遠路」的思考方式,很容易將孩子帶到溝里去。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黑熊的形象。

這就是「黑熊效應」,體現了一種心理暗示。

在家長越是告訴孩子不要做某事的時候,越會在孩子的腦海中勾起做某事的場景,以及爸爸媽媽暴跳如雷的畫面。

心中一緊張,他就真的做了這件事。

因此,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不妨少說「不」,而是直接了當地陳述,用「保持安靜」代替「不要吵鬧」,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用「離開那裡」代替「別靠近」。

簡言之,「警告」太難理解,「直接鼓勵」效果更好。

4.對孩子少質問,多引導。

跟孩子說話時,很多父母動不動就出現了「為什麼」、「怎麼又」這樣的字眼,這背後通常隱藏著指責、焦躁、不耐煩。

其實,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比質問更好。

「見到了老師應該怎麼做」往往比「為什麼不跟老師打招呼」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會比「你怎麼又忘記了帶書包」更有效。

家長心平氣和的語氣、建設性的態度,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念,今後遇事不會火冒三丈,更不會用撒謊來逃避責任,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佛洛姆曾經說過:「母愛的真正體現似乎並不在於母親對出生嬰兒的愛,而是在於以後成長中對孩子的愛。

家長朋友們,我們愛孩子,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壓低自己的音量,溫和地、理性地、好好地和孩子說話,讓他們從小就懂得說話大聲解決不了問題、憤怒也解決不了問題,要好好溝通才能解決問題;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好好地跟身邊的親人說話,就是善待別人,就是一種無上的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有一個小小夢想,就是你能溫柔待我

今天是西方聖誕節,平常不關注節日的我,突發奇想,讓妻子去問孩子想要什麼聖誕禮物。過了一會,妻子打電話過來,聽筒里傳來她略帶哭腔的聲音。怎麼了,我急忙問道。妻子沉默了好一會,她說:「你知道嗎?我問...

不吼不叫,父母們都應該學習的育兒方式

孩子,如「天使」,也如「惡魔」,讓人歡喜,也讓人抓狂。當媽媽們遇到熊孩子時,總會忍不住對孩子生氣發火,但過後又後悔,結果往往是「兩俱敗傷」,明知道吼叫的不好,但怎麼才能控制得當,淡定去呵護寶寶的...

對付熊孩子,難道只有吼叫這一種方式嗎?

「孩子就是在家的時候沒人的時候怎麼樣都行。一出去一人多怎麼樣都不行!別說講道理了你跪下她也是該哭就哭。你越嬌氣她越哭反正我們孩子就這樣」「孩子哭鬧起來,別的方法都沒用啊,你不喊他不聽啊,一喊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