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里隱藏的8個育兒妙招,你知道幾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小樣媽
當媽後,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對孩子喜歡的動畫片如數家珍?以前追港劇,追韓劇,追美劇,現在整天看的卻是《天線寶寶》《汪汪隊立大功》和《小豬佩奇》。
今天,小樣媽就想和大家聊聊《小豬佩奇》這本動畫片。
別看它畫面簡單,對話簡單,情節簡單,每集只有短短5分鐘,但其實,它是一部被包裝成動畫片的育兒指南,暗藏了非常多的育兒妙招。
下面就跟著小樣媽一起來找找,《小豬佩奇》里那些值得我們學習的育兒方法吧。
1 樹立規則,給孩子有界限的自由
小豬佩奇的第一集,就是跳泥坑。
雖然跳泥坑在大人看來是淘氣的表現,會把衣服弄髒。
但對孩子來說,卻是順從天性,勇於探索的寶貴經驗。
只是當孩子的天性會給大人惹麻煩時,我們常常很難做到包容。
《小豬佩奇》中,豬媽媽的辦法是告訴佩奇,
「如果你要在泥坑裡跳,必須得穿上靴子才行。
」
這既是給孩子樹立規則,劃定界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探索的需求。
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才是既有創造性,又有規則意識的。
2 比起「不准做什麼」,不如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
孩子調皮搗蛋時,我們會本能地說「不行,不准,不可以」。
這樣單方面的禁止,效果往往不好。
就像我們減肥時拚命對自己說「不能吃」,卻滿腦子都是吃的。
當佩奇和喬治往橙汁里吹泡泡時,豬爸爸說,「你們不應該這樣玩你們的食物。
」這是給孩子樹立規則。
但好的教育,除了限制,還應該給孩子自主的權利。
所以緊接著,豬媽媽拿出了泡泡器,對佩奇和喬治說,「既然你們喜歡吹泡泡,不如來玩泡泡器。
」
用吹肥皂泡的遊戲,代替往橙汁里吹泡泡,一方面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消除了父母一味說「不」時,孩子們會有的牴觸情緒。
所以佩奇和喬治欣然接受了豬媽媽的提議,一家人開心地玩起了吹泡泡。
3 給孩子指派任務,小搗蛋變成小幫手
帶孩子逛超市,最怕孩子橫衝直撞,跑來跑去。
即使爸爸媽媽大聲呵斥,在那麼多好吃的、好玩的面前,孩子也很難做到乖乖聽話,待在爸爸媽媽身邊。
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給孩子指派任務就行了。
佩奇一家逛超市時,豬媽媽會提前準備好購物清單,然後讓佩奇幫忙找東西。
大孩子才有的找東西的權利,讓佩奇興奮不已。
她專注地幫爸爸媽媽找清單上的物品,不僅鍛鍊了觀察能力,提升了自信心,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爸爸媽媽的信任。
4 最好的早教,是陪孩子一起玩
也許是做大人太久了,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麼陪孩子玩。
這一點,豬爸爸可以說是非常厲害了。
他總能變出很多遊戲,不僅好玩,對孩子的發展也是極有利的。
比如陪孩子畫畫時,他想到了用土豆來作畫,促進了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開車時他提議,在路上看到自己喜歡的顏色的車,就喊出來。
不僅鍛鍊了孩子們的專注力和觀察能力,也讓這段旅程變得不無聊。
孩子們在電視上看到偵探的情節時,豬爸爸又想出了「燒腦」的偵探遊戲。
他先是讓孩子們觀察,桌上少了什麼東西。
接著留下線索,讓孩子們尋找消失的泰迪熊。
最後讓孩子們提問,而他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這樣一波三折的偵探遊戲,即使對大人來說也是趣味盎然,挑戰滿滿。
還有比這更棒的早教遊戲嗎?
5 最好的學習,是把所學應用於生活
《小豬佩奇》中,有一集是小朋友們在幼兒園上數字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在上完數字課後,馬上把數數用在了跳繩,轉呼啦圈,和跳山羊的計數上。
還通過比較數字的大小,來判斷誰做的最棒。
通過遊戲,孩子們明白數學不是抽象的數字,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我們平時教孩子知識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學以致用,與生活相結合。
明白了知識背後的意義,孩子才更有動力學習。
6 遊樂場裡只有一個規則:大家都要排隊玩
我們都知道給孩子樹立規則的重要性。
但規則的制定也是很有學問的。
有一次,豬爺爺在遊樂場照顧孩子們。
一開始,大家都排好隊,輪流玩。
直到小兔理察插隊,被姐姐阻止,哭了起來。
豬爺爺看到理察哭了,便說理察比較小,可以不用排隊。
有過一次破例,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孩子們以各種理由說服豬爺爺讓自己先玩,像是「我快要回家了」「我生日快到了」「我戴著眼鏡」。
結果大家不停地插隊,誰都沒玩成。
直到豬媽媽來,她只說了一句話,就讓孩子們恢復了秩序:
「遊樂場裡只有一個規則:大家都要排隊玩。
」
想要有效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一致。
增加太多附加條款,或是主觀地判斷誰該怎麼做(尤其是二胎家庭),反而會讓事情變複雜,讓規則變得形同虛設。
7 好的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小豬佩奇的家庭里,每個人說話都很溫和。
不管是孩子們闖禍,還是豬爸爸犯錯,大家最多只會說「調皮的豬爸爸」,而不會用刻薄的字眼傷害對方。
有一次,佩奇騎車撞壞了豬爸爸精心栽培的南瓜。
豬爸爸事先已經提醒過佩奇,但佩奇太過興奮,還是闖了禍。
很多父母碰到這種情況,一定會厲聲訓斥孩子。
但豬爸爸的第一句話卻是,「不要管南瓜了,只要你沒有受傷就好。
」第一時間對佩奇表達了關心。
接著,豬爸爸說,「但是記著,以後騎車要看路哦。
」沒有批評,只是簡單地一句提醒,反而會讓心懷愧疚的佩奇記住教訓。
很多家長覺得,一定要嚴厲批評,甚至是懲罰一下孩子,他下次才不敢再犯。
殊不知這樣做,只會疏遠和孩子的關係,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
所以想讓孩子聽話,就先維繫好和孩子的關係吧。
8 用積極的眼光看問題,更容易養出樂觀、堅強的孩子
豬爸爸和豬媽媽是一對非常樂觀的父母。
他們總是能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把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而不是批評、指責上。
所以佩奇一家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都維繫地非常好。
比如佩奇把豬爸爸的南瓜撞碎了,豬爸爸會說,「既然南瓜都已經碎了,可以用它來做南瓜派了。
」
用南瓜派來招待佩奇的朋友們,順便還教了孩子們如何分享。
作為小朋友,佩奇和喬治經常會遇到令人沮喪的事。
比如喝橙汁時不能往裡面吹泡泡,比如下雨天,他們開車追彩虹,彩虹卻消失了。
遇到這種情況,豬爸爸和豬媽媽總是會用一個「但是」,引導孩子們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不能玩食物,但是可以玩泡泡機。
彩虹消失了,但是可以尋找彩虹留下的寶藏——一個大泥坑。
這樣的引導,能讓孩子擁有更強的抗挫能力,更容易集中精力去解決問題,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就像彩虹的寶藏一樣,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