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你說話?這就是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母親節那天,我和孩子們參加了某衛視的一檔親子節目。

節目組採訪了9個來自全省各地的媽媽,聊聊孩子眼中的媽媽以及媽媽心中的孩子。

節目組採訪我的女兒們:「在你們眼裡,媽媽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我很好奇,女兒們會如何回答。

她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只是三個字:「不嘮叨。

當我聽到這個答案時,有點小開心。

長久以來,中國的媽媽們一直容易犯一個錯:嘮叨。

當女兒們認為我不嘮叨時,說明我自身已經成功地改掉了這個「千年陋習」。

我不想成為一個只會一天到晚追著孩子問「你想吃什麼?衣服夠暖和了嗎?頭髮洗乾淨了嗎?」的媽媽,而想成為一個能和孩子精神世界對話的媽媽。

2

2016年暑假,10歲的大女兒樂樂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周的邦才國際少帥夏令營。

兩周周很快就過去了,樂樂回來了。

她興奮地向我們展示她親手做的樹葉標本和神農架里撿來的漂亮寶貝,嘰嘰喳喳地說著夏令營的種種趣事。

忽然,樂樂問我:「媽媽,我不在家,你不想我嗎?」

我說:「當然想咯!」

樂樂說:「那為什麼不給我打電話呢?」

我說:「你希望我打電話嗎?」

樂樂歪著小腦袋,想了想,說:「其實還是不打電話好。

我問為什麼。

她說:「我們宿舍里,一共4個小朋友。

除了我以外,其他3個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每天都會打電話來查崗,有的甚至一天打3個以上。

總是問她們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穿得夠不夠多?她們都很羨慕我,說我媽媽最好了,不嘮叨,不煩人。

我摟著她說:「這是你長這麼大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獨自遠行,媽媽希望給你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讓你真正『小鬼當家』。

3

孩子不喜歡嘮叨的爸爸媽媽,孩子喜歡的是可以和他們談心聊天的爸爸媽媽。

但中國的父母,往往喜歡在生活上嘮叨孩子,卻在精神上忽略孩子。

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有多久沒有和孩子聊得很嗨了?是那种放下手機、全神貫注地和孩子聊得很嗨哦。

或許,很多父母以為,周末陪伴孩子,無非是帶孩子逛逛商場、看看電影、吃吃美食,然後自我安慰,今天我陪了孩子一天。

這是增進親子感情的有效陪伴嗎?其實,不是的。

我們能否慢下腳步,和孩子們天南地北地聊會兒天?傾聽孩子們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在煩惱什麼?或者,和孩子們說說自己在忙什麼。

工作上的,生活上的,都可以聊。

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孩子其實很樂意了解父母的看法和想法。

這樣的聊天,不是孩子討厭的單向嘮叨,而是孩子喜歡的雙向溝通。

4

為何中國父母,特別是中國的媽媽們特別愛嘮叨?

原因至少有這兩個方面:一是媽媽們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各種不放心,似乎只有千叮嚀、萬囑咐,孩子才不會出狀況;二是媽媽們沒有自身的成長規劃,媽媽的人生,似乎只是為孩子而活。

關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一直相信,只要父母願意放手,孩子一定可以比我們想像中做得更好。

女兒們還在讀幼兒園時,我就開始漸漸放手,讓她們學會自己洗澡、洗頭髮,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當大女兒10歲去參加夏令營時,我一點都不擔心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不會打電話去嘮叨這些生活上的瑣事了。

關於媽媽們自身的成長,我一直相信,最好的成長,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4

媽媽們,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了。

孩子愛的,永遠不是只會嘮叨的媽媽,而是那個關注自身成長、關注孩子精神世界的媽媽。

因此,從今天起,試著去改變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幫助孩子消除分離焦慮?

女兒是相對內向的孩子,作為一個自己帶著女兒成長媽媽,我基本上每天都會陪伴孩子,她也習慣了家人的陪伴,剛上幼兒園的托班時,孩子的分離焦慮明顯的表現。那時候孩子兩歲半,第一次離開家人一

孩子「入園焦慮」?爸爸媽媽記住這3點就夠了

文/暖小丫(親寶寶特約作者)談起入園,焦慮的何止是孩子。作為父母,想起孩子的生活即將面臨挑戰,就會不自覺地焦慮;也會因突然不能每時每刻看到孩子的吃喝拉撒、悲喜笑鬧而感到空落落。除了等時間治癒,我...

做到這7點,「入園焦慮」一點都不難纏

文/暖小丫(親寶寶特約作者)談起入園,焦慮的何止是孩子。作為父母,想起孩子的生活即將面臨挑戰,就會不自覺地焦慮;也會因突然不能每時每刻看到孩子的吃喝拉撒、悲喜笑鬧而感到空落落。除了等時間治癒,我...

做到這7點,「入園焦慮」一點都不難纏

文/暖小丫(親寶寶特約作者)談起入園,焦慮的何止是孩子。作為父母,想起孩子的生活即將面臨挑戰,就會不自覺地焦慮;也會因突然不能每時每刻看到孩子的吃喝拉撒、悲喜笑鬧而感到空落落。除了等時間治癒,我...

敢於放手的家長,才是真正愛孩子

曾經看到一篇報導,兩個小朋友們在不同的父母帶領下成長,一個是充滿陪伴和關愛下認真教導,另外一個是父母一手包辦的生活,並且父母天天玩手機,也不陪伴孩子,兩個不同的陪伴與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