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拿球砸孕媽媽的肚子,這位爺爺的做法上萬人點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些天,一位朋友微信發過來一則新聞,看得我心頓時揪了起來:雲南一所小學的兩名三年級男生,被5名同學用開水燙傷下體。

那幾天,隨手翻看朋友圈,發現這件事已經刷了屏。

大家的憤怒針對孩子的並不多,更多的是集中於這所學校校長的反應,「你過來,我用剛燒好的開水跟你鬧著玩一下」刷爆了朋友圈,也成為笑談。

事件的細節,越看越心痛。

一名三年級男生吃完午飯後,被同班一名「小霸王」攔住,命令其為自己洗碗。

遭到拒絕後,「小霸王」叫上同班其他三名男生和一名六年級男生,把拒絕洗碗的男孩兒堵在宿舍里,採取一人頂門、一人按頭、一人按腳、一人扒褲、一人澆開水的方式,將這個男孩的下體嚴重燙傷……

看到這裡,我就紅了眼圈:那個被欺辱的小男孩該有多疼、有多無助啊!

但五個肇事者並不過癮,又把另一名平日表現比較軟弱的三年級男生拉進宿舍,如法炮製。

兩名被燙男孩,從腰部到下體大面積混合Ⅱ度燙傷。

網上的圖片我沒敢多看,也不忍心放上來給大家看。

寫到這裡,眼淚還是不爭氣的來了:兩個被燙的孩子,會不會留下後遺症?父母看著自己家寶貝傷成這樣,該是多悲痛欲絕?

那位發來消息的朋友悲憤地說:「這不僅僅是欺負人了,簡直是行兇啊!幾個肇事的孩子是有多狠心、多冷漠?!他們的父母平時怎麼教育的?真以為不過這種舉動就是鬧著玩嗎?熊孩子用在他們身上都太輕了啊!」

她說的對——從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到蓄意傷人的惡徒,二者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

育兒的最大謊言:等孩子長大就懂事了

一位媽媽,年輕時忙工作一直沒要孩子,40歲才通過試管技術有了一個兒子。

孩子來之不易,全家人高興得像陀螺一樣圍著孩子轉。

產假結束後,她本來想全職在家照顧孩子,但兩邊老人早商量好了要輪流帶孩子,勸她安心工作。

想想自己這麼多年一手打拚的事業,她確實不忍放棄,便重返職場當起了空中飛人。

至於家裡,用她的話說,兩邊老人簡直比賽著「照顧孩子」,從小到大沒讓孩子吃過一點苦、受過一點罪。

今年9月,孩子上幼兒園了,按說她時間上應該更自由了,前不久卻傳來了她離職的消息。

原來,孩子入園短短兩個月,她被老師call了無數次,而且老師嚴肅表明希望和父母直接溝通,而不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

說起來,無非是孩子跟小朋友們相處不好,搶玩具、打人、破壞公物、打翻小朋友飯碗等等一些「小事」,她也沒太放在心上,總覺得小男孩淘氣挺正常的,不是說淘氣的孩子聰明嘛!(這句話簡直太坑人了有末有?)

可是前不久,孩子在幼兒園用自己的小椅子把同班一個小女孩兒的額頭砸得鮮血直流,起因是他想玩小女孩兒手裡的玩具,小女孩沒有立刻讓給他。

這一次,園方直接下了勸退通知。

她這次是真急了——這所幼兒園在區里排名第一,就是為了讓孩子上這所幼兒園,她才換了附近小區的房子。

這次她推掉手頭所有工作,請了一周假來「挽救熊孩子」。

跟孩子朝夕相處了一直,她覺得「簡直快要瘋掉了」:家裡家外,孩子想幹什麼直接就去,那叫一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跟幼兒園老師仔細溝通後,她又通過監控視頻了解孩子的平日表現,終於知道,「挽救熊孩子」只用一周是遠遠不夠的。

跟我講這些時她有些哽咽:

「我知道孩子很皮,也一直都以為等孩子大些就好了,但沒想到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多,而且孩子真的是越大越不好管教啊。

對任何人來說,辭職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也不是說一定要全職在家才能帶好孩子,她只是遇到了比較極端的情況:

  • 自己工作太忙,對孩子的教養權過於放手;

  • 兩邊老人比著疼孩子,對孩子過於寵溺;

  • 疏於了解孩子在不同階段的教養重點,以為「等孩子長大自然就懂事了」。

很多人都喜歡說「別著急,等孩子長大就懂事了」,然而這句話,恐怕是關於育兒最大的謊言。

父母的教養力,是有有效期的

很多年前,龍應台的一篇文章寫了她的一次經歷:去拜訪朋友時,看到朋友18歲的大女兒跟著同居男友一起走進來,兩人手上各有一支煙,有說有笑,對屋裡的父母和客人露出不屑的眼神。

看著女兒的樣子,龍應台的朋友失望透頂又無可奈何。

然而,龍應台卻想起她第一次見到這個女孩時,是10年前,小女孩才8歲,那會兒她可以在短短几分鐘內把她帶來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圖都準確無誤地畫出來。

她對女孩展示出的天分很驚訝,幾次建議女孩的父母帶孩子去拜師學藝,但這對父母總是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來搪塞。

當年的小女孩為什麼會長成如今的模樣?龍應台不認為她的父母有資格去批評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並沒重視過女兒的教育問題。

現在孩子大了,想教育卻已經不可能,理由很簡單,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過期了。

那篇文章給我很深的震動:我們對孩子的教養力是有有效期的。

當孩子還是小寶寶,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可以全身心依賴的,這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你說的話他都願意聽、都願意相信。

當孩子長大一些,開始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他小腦袋瓜里的想法會不斷和周圍環境規則發生碰撞,你每一次引導他認識規則、辨別對錯,都是為他的成長提供營養,儘管被約束是痛苦的,但他會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在孩子對自己能做什麼還不那麼確定時,在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還尚未成型時,就是父母對孩子教養的黃金時期。

一旦孩子認定了一些事情,父母再想要去管教,那真比登天還難。

孩子並不會隨著長大就自動變得懂事,而是因為父母發揮了教養力,才逐漸變得懂事。

所以,在孩子肯聽你說的時候,多陪他讀讀書,多跟他說一說;在孩子肯信你說的話時,耐心一點,把他應該知道的告訴他。

時間過的很快,千萬別等我們的教養力過期時,才去埋怨孩子不聽話、不好管。

你為孩子行為承擔越多,孩子就越容易無視界線規則

就在不久前,北京地鐵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小女孩坐地鐵時手裡拿著一包零食,旁邊一位媽媽領著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

男孩伸手向女孩索要零食,女孩雖然不太情願,但也給了他一些。

沒想到小男孩吃完以後又問她要,她沒再理會,卻被男孩的媽媽數落了,說女孩「怎麼那麼沒有愛心,小氣鬼」……女孩兒不想引起衝突,在地鐵到站時起身準備下車。

沒想到就在地鐵門快要關上時,小男孩居然在背後狠狠推了她一把,要不是站台上有人扶了她一下,她差點摔倒被地鐵門夾住。

這是一個差點兒出了人命的「孩子行為」,孩子的媽媽起了什麼作用,大家有各自的判斷。

如果說10歲的孩子不知道和陌生人之間的界限感,那麼10歲男孩的母親絕對有義務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要。

因為對方是孩子,所以應該被照顧;因為他還是個孩子,所以犯了錯可以輕易被原諒。

在公眾場合,不知有多少人被這看似有理的道德觀念強行加持,身不由己為「熊孩子」的所作所為買單。

然而這樣的單買的越多,孩子的眼睛就越看不見界線與規則。

我們11月份去普吉島時,返程航班是夜裡零點起飛。

候機時旁邊有幾個帶孩子的家庭,因為睡眠時間被擾亂,孩子們情緒都不太穩定。

其中有對母子,小朋友大約四五歲,登機排隊時前面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撞到了他,本就不高興的小男孩藉機大哭,聲音絕對有穿透力。

媽媽立刻蹲下身安撫他,小女孩也在父母的引導下向小男孩道歉,但小男孩不依不饒,一屁股坐在地上,越哭越起勁。

眼看已經耽誤後面排隊的乘客登機了,工作人員跑過來說:「小朋友可能是累了,您跟我走貴賓通道吧。

小男孩的媽媽一邊道謝,一邊抱起孩子退出隊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她並沒跟隨工作人員去貴賓通道優先登機,而是一直走到隊伍最後面,然後放下孩子,蹲下身來捧起孩子的臉說著什麼。

直到我們隨隊伍進入登機口,那對母子還排在最後面。

登機後,我們放好行李坐好,那對母子才走進來,恰巧就坐我們旁邊那排位子。

起飛後小男孩很快就睡熟了,我和那位媽媽聊起來:「孩子剛才就是太累了,其實也可以先帶他進來坐著。

那位媽媽滿懷愛意地看了一眼熟睡的孩子,對我說:

「我不想讓他認為自己撒潑打滾能換來更好的待遇,他已經四歲了,應該慢慢學會懂得在公共場合不能因為自己不高興就影響到大家。

如果影響了,那就要承擔後果。

所以我寧願帶他重新排隊,晚一點登機,也要讓他知道凡事都有規矩。

想起陳小春在《爸爸去哪兒》中被問起為什麼對小小春這麼嚴厲,他沉吟了一會兒,回答說:「因為我想自己先管好我的孩子,不想等到別人來管。

成為父母后,我們要跟隨孩子一起變成需要社會特殊照顧的群體麼?

當然不行,我們不該只做孩子的擋箭牌和保護傘,還要一點一點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讓他在需要獨自面對這世界時,能夠遊刃有餘。

做好這些事,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

從「Terribletwo」開始,媽媽們就進入與「熊孩子」鬥智鬥勇的階段了。

很幸運,這時候的「熊孩子」還在我們教養力的有效期內。

讓娃遠離「熊孩子體質」,這幾件事很重要——

告訴孩子生命是最值得敬畏的

從告訴孩子小寶寶是怎麼來的開始,慢慢擴展到小草、大樹、小貓、螞蟻、毛毛蟲的生命故事,不僅為豐富孩子的知識面,更為讓孩子逐漸意識到,所有生命都來之不易,每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尊重、保護、敬畏。

從教給孩子珍愛自己的生命開始,引導孩子愛世間萬物,對這世界心懷敬意。

有敬畏心的人,不會輕易去做踐踏生命規則的事。

一遍遍重複規則,堅定地遵守規則

如果孩子是張白紙,規則感就是白紙的邊界。

凡是損害他人的事,大到偷、搶、欺負人,小到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都是要恪守的界限。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會根據大人的態度來對自己的行動範圍作出判斷,對於必須要遵守的規則,可以提前跟孩子做好約定,比如「我們要去的地方很好玩,但是需要保持安靜,如果你能夠做到,我們就可以在那裡玩很久,但如果破壞了那裡的紀律,我們就需要立刻離開」。

這些話不是用來嚇唬孩子,一定說到做到。

執行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有違反跡象,可以聲音平和但堅決地把需要遵守的規則給孩子重複輸入,同時堅決執行約定。

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

這裡的獎,更多是「鼓勵」;適度懲罰,可以幫孩子理解什麼叫「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做得好,可以就事論事肯定他的進步,可以滿足孩子一個合理要求作為獎勵;犯規或是造成什麼不好的後果,請孩子獨立承擔,儘可能彌補,或者罰去家裡的「冷靜角」(也可以是一把反思椅)去坐一會兒,反省自己剛才的行為,想清楚以後再來跟媽媽聊一聊。

關於如何鼓勵,可以看咱們前幾天推送的《表揚還是鼓勵,90%的人用錯了方式》。

獎勵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是好的;懲罰也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裡,正確做法是什麼。

適當運用「延遲滿足」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要求也越來越多,全部都第一時間滿足,一方面不可能,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不懂珍惜,以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這時候,「延遲滿足」是不錯的方法,可以給孩子帶來一種心理期待,得到滿足時不僅會更珍惜得到的東西,也會更珍惜提要求的機會。

關於延遲滿足的具體方法,大家可以參考咱們的推文《這件影響孩子終生幸福的事,很多媽媽都做錯了》。

需要控制情緒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大人

前段時間咱們曾推文《有多少親媽,這樣被娃逼成了後媽的模樣》,聊的是吼孩子的問題。

我了解控制情緒有多不容易,比如我寫稿子寫得正嗨,卻被喆同學拉去陪睡,躺在那兒心猿意馬、百爪撓心,偏偏孩子東拉西扯翻來覆去不肯睡,心裡的火就會蹭蹭往上冒。

控制不住情緒吼孩子幾句,他又委屈又害怕,睡是睡了,可沒過多久就會驚醒,還會哭泣。

後來我就跟自己說,文章都裝在腦子裡,跑不了,只是晚一點寫出來而已,孩子需要我陪睡的時間能有幾年呢?這樣開解著,就不那麼上火了,孩子雖然睡得慢,但情緒平靜愉悅,夜醒次數明顯減少,我的睡眠質量也更高。

父母的情緒有多重要?調查顯示,大多數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家裡都有個情緒有問題的家長。

用自己的負面情緒去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除了讓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懼,並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哪怕控制情緒真的很難,我們只要能多控制一點,就是勝利。

閆涵媽媽說——

給閨蜜發今天這篇推送的預覽時,她跟我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懷孕時,她和老公去菜市場買菜,菜市場的過道本來就很窄,兩個七八歲的男孩還一直在那裡追趕、打鬧。

閨蜜很小心躲著,還是被其中一個孩子撞到了肚子上。

當時她感覺有點不舒服,找了個凳子坐下來,她老公牢牢扯住那個男孩兒。

雙方僵持了小十分鐘,也沒有人出來認領孩子。

直到閨蜜老公說要報警,最近的那家商戶才出來一個女性,是那個小男孩的媽媽。

很套路地說不好意思,把孩子扯到身後,假裝拍了一下腦袋。

因為閨蜜當時已經沒什麼事,這事便劃了個句號,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那個熊孩子的家長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任由孩子在公共場所亂跑,孩子惹禍之後故意躲避,不得已硬著頭皮出來依舊沒有承擔,教育孩子避重就輕。

知乎有個點讚很高的案例,和閨蜜的經歷有點像,只不過熊孩子的爺爺還算有擔當。

如果沒有家長的引導,熊孩子不會變得善良。

有時候,大人「狠心」一些,讓孩子去做對的事,讓他們遵守應該遵守的規則,看上去孩子會「受約束」,但未來的路會走得更容易、更踏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在幼兒園裡經常被咬被撓,是孩子懦弱嗎?

最近有一位孩子的媽媽問我,孩子的幼兒園有幾個小朋友特別愛抓人咬人,自己的孩子被一個小朋友咬過兩次,問我是不是自己孩子太懦弱了,才被人欺負。我問她,孩子在幼兒園上小班、中班、還是大班?,媽媽說9月...

我給兒子買了一套「化妝品」

閨蜜有個4歲多的男孩。她說,兒子最近喜歡上了她的化妝品,每天都要坐在她的化妝檯前,拿著粉餅、口紅什麼的,學著她的樣子在自己臉上塗塗抹抹。她十分的煩惱。我說:「非常正常啊,對於寶寶來說,比較愛模仿...

從四齡童言稱「老公」看幼兒性意識

我的兒子上幼兒園中班,今年才4歲,可現在總是把「老公」、「老婆」掛在嘴上,小小年紀便已懂得「談情說愛」。前不久,他回家後失望地對我說:「媽媽,我今天約小雪跳舞,可是她不願意,還說她喜歡班裡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