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不聽話」,孩子:「你不懂我」,逆反期拒絕粗暴對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廣場上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又來了一個略大一些的小男孩也想玩,但他並沒有表明來意,只是拿起旁邊一個玩具槍就跑回坐在不遠處的媽媽身邊。
大家也都笑笑沒有作聲。
後來小朋友要回家,家長討要走玩具槍後,小男孩不幹了,開始蹭在媽媽腿上嚎啕大哭,不依不饒。
他的媽媽冷淡的拿出他自己的玩具,讓他玩自己的玩具。
小男孩不願意,又塞回媽媽手中,還是哭個不停。
如此來來回回幾次,突然聽見前方啪的一聲,看見小男孩的玩具被他媽媽摔的老遠,散了一地。
如此,小男孩哭的更是大聲,而他的媽媽也是狠狠的凶他,叫他不要再哭……
「我數三聲,你再哭以後都不要買玩具了,一,二,三……」
可是威脅似乎並不管用,小孩男崩潰一樣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廣場上來往的人群很多,似乎大家都被小男孩的哭鬧聲吸引,有的駐足觀看,有的老人家試圖上前把小孩拉起來。
大家圍觀的目光無疑讓媽媽惱羞成怒,只見她一邊拉起小男孩,一邊罵罵咧咧,「哭,只知道哭,我怎麼養你這麼個兒子,一點都不聽話……」然後連拖帶拉的離開了。
唏噓一片。
本來是一件玩玩具的小事,是怎麼演變成這樣一場鬧劇呢?看上去是小男孩無理取鬧,實際上推動劇情發展的卻是這位媽媽,我們來分析一下這背後的心理活動。
- 媽媽的冷淡讓孩子無助
小男孩拿走玩具的時候並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玩具拿走在他的意識里就是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了,所以當玩具被歸還的時候,他認為自己的物權受到侵犯,無計可施只能用哭來表達抗議並向媽媽求助。
而媽媽對他的哭鬧不作理會,只拿另外的玩具來敷衍,孩子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便對媽媽產生牴觸,拒絕了媽媽給的玩具。
2. 媽媽的威脅讓孩子恐懼
我數一二三,是很多家長喜歡用的催促孩子行動的方式,殊不知每一聲數下來就像催命符落在孩子的耳朵里。
因為一二三數完還沒有照做的話,後邊必然帶著「我就不給你……」,或「我就不讓你……」等等的威脅,這是家長利用自己的權威給孩子施壓,懂得判斷後果會對自己不利的孩子會迫於壓力行動起來,家長會認為這個方法好用。
而有的孩子會被家長的威脅直接嚇哭了,還能照做嗎?
所以我數一二三這個方法不管是否奏效,帶給孩子的恐懼已經產生了,怎麼看都是對孩子心理健康不利的。
3. 媽媽的辱罵讓孩子羞恥
媽媽最後說的那句話,簡直是直接將男孩整個否定了。
長期對孩子說類似的話,會讓孩子變得自我懷疑:
是我讓媽媽生氣了,沒有我媽媽就不會這樣了。
這樣的羞恥感不會讓孩子進步,只會讓孩子壓抑自我意識,變得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
廣場上早已恢復平靜,我猜想這應該不是他們第一次發生這樣的衝突,因為媽媽這樣的表達方式註定了孩子無法平順的度過他的逆反期,你再牴觸再抗拒,迎接你的絕不是好言溝通,而是粗暴的干涉和禁止,甚至是人身攻擊。
而處於逆反期的孩子更是會習慣性的和家長對著幹,你讓往東他偏往西,如此,家長會覺得孩子不聽話,而孩子認為家長管的多,不給他自由,於是矛盾會日益加深。
如果在孩子開始哭鬧的時候,媽媽就積極回應上前給予安慰,等他安靜下來再跟他解釋要歸還屬於別人的玩具,並要和對方表示感謝借他玩具玩了。
相信這樣多做幾次過後孩子會明白玩具不是自己的,更會懂得感恩別人的玩具並記得歸還。
這才是我們樂於看到的親子溝通方式,你還要說一二三嗎?
孩子排隊盪鞦韆引發的分享思考
女兒8個月大了,特別喜歡盪鞦韆,昨天我們去盪鞦韆,兩個鞦韆都有小朋友在玩,一個2歲多的小姐姐和3歲多的小哥哥,還有一個小姐姐在排隊等著,我們也去排隊等著。盪鞦韆的兩個小朋友玩的也很高興,我們排...
這5句話,寧願爛在肚子裡也不能對孩子說!第五句小編親身經歷過的
安全感是孩子面對世界的勇氣來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把自己封閉起來,或是擺出防禦的狀態。我們竭盡全力去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儘量做到不打罵孩子,儘量幫他避免傷害,我們認為這已經足夠了,而讓人想像不到...
沒有人會告訴你,你的孩子沒有規矩!
文/甜甜圈 親寶寶特約作者周末,和老公一起去參加他一個同事的孩子的生日party,因為是九歲,按當地風俗,party比較正式。小朋友們都高興壞了,在大廳里跑來跑去做遊戲,看到了三層佩奇蛋糕,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