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必讀:只有父母回歸了理性和從容,才能讓孩子的成長沒有遺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忻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也是一位發展心理學的博士,專門研究兒童的心理問題。

在網上,陳忻的名號是「育兒大V」,向無數的爸爸媽媽分享她的育兒知識和經驗。

《養育的選擇》這本書,就總結了13個家長們最容易疑惑的問題。

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嗎?什麼是好的早教?敏感期,是否真的無處不在?電視節目是早教還是傷害?規則會破壞孩子的自由天性嗎?我的孩子為什麼脾氣那麼大?延遲滿足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嗎?為什麼越稱讚,孩子越說不得了?孩子會越挫越勇嗎?要不要鼓勵孩子爭第一?快樂成長就是讓孩子隨時都快樂嗎?要求孩子「聽話」會抹殺獨立性嗎?學習會破壞想像力和創造力嗎?這本書都給出了科學的解答和幫助。

你最討厭哪種孩子呢?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熊孩子,因為熊孩子這種生物蠻不講理、不服管教,而且破壞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路飆升。

可熊孩子也不是天生的,作者認為,如果孩子積累的負面情緒足夠多,就容易發脾氣,時間長了就變成熊孩子。

舉個例子,作者一家有大寶小寶兩個孩子,兩個人一起做作業,小寶要大寶給他拿支鉛筆,大寶說鉛筆就在桌上,要弟弟自己拿。

小寶說:「我不拿,我就要你給我拿。

」大寶覺得弟弟沒道理,偏不給弟弟拿。

兩個人你來我往吵了好幾嘴,漸漸有了火藥味兒。

這時候爸爸過來評理,說:「小寶,你請大寶幫忙拿鉛筆,態度應該好一點兒。

再說,鉛筆就在桌子上,站起來一伸手就夠到了,完全不用麻煩大寶啊!」爸爸一番話說完,小寶還是氣鼓鼓的,他大聲說:「大寶他老是支使我,讓我做這個拿那個,但他都不給我拿個鉛筆,太不公平了!憑啥總是他支使我呢!」

我們猜想一下這個家庭小風波會怎麼發展。

爸爸也許會教育兄弟兩個應該互相友愛,別為了小事兒斤斤計較;爸爸也可能把小寶拎出來批評一頓,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兒,拿個鉛筆還跟哥哥鬥嘴。

每個孩子都有類似小寶的經歷,爸爸的這兩種做法也很常見。

但在陳忻看來,這兩種做法都不高明,它們的共同點是壓制了小寶的情緒。

這種沒有釋放的負面情緒,越積累越多,就成了變身熊孩子的導火索。

特別小的孩子就已經有了喜怒哀樂,但和大人不同,孩子不能清楚地認識到這事兒讓我很生氣、那事兒讓我很挫折,表現出來就是籠統的不高興。

在有些家長眼裡,孩子大喊大叫、摔東西、發脾氣是孩子的天性,過一陣兒就好了。

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原因的,父母應該體察到孩子為什麼不高興,不要輕易就說這孩子脾氣不好、這孩子倔、這孩子不懂事兒之類的。

回到故事裡。

小寶其實已經很好了,他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並且表達了出來,那就是他覺得大寶一直支使他,大寶還不幫他的忙,這不公平!

那怎麼解決小寶的情緒呢?媽媽陳忻的辦法是把小寶抱起來,先肯定他的情緒,說大寶這麼做確實不公平。

接著建議小寶說:「以後我們可以直接拒絕大寶的支使,或者乾脆不理他。

」小寶說對對對,他的氣已經消了不少。

媽媽接著鼓勵小寶說:「支使別人很不禮貌,如果你想讓別人對你好,也要對別人有禮貌才行。

」沒過多久,小寶已經從壞情緒里走了出來,他客客氣氣地請大寶給他拿筆,大寶也客氣地拿過來給他。

媽媽能解決掉小寶的問題,關鍵是先關心他的情緒,後糾正他的行為。

前面我們說過,孩子沒有完全表達情緒的能力,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覺察到他們生氣或者難過,他們就會摔東西、哭鬧,試圖用這種方式獲得關注。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儘可能找到引起孩子負面情緒的原因,認同他、理解他、幫他排解,然後才是教育孩子,扭轉孩子的壞行為。

再舉個反面的例子,這個故事流傳度很廣,也許您看到過。

說的是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坐火車,結果孩子在車上不停地哭鬧,非常吵。

媽媽非常不好意思,因為孩子實在是鬧得其他人沒法兒休息,她盡力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可孩子還是不停地哇哇地哭。

列車在一個站台停了下來,媽媽也沒看是哪兒,就抱著孩子下車了,她對孩子說:「你可以放開哭了,什麼時候哭完,我們什麼時候上車。

這個故事經常被用作正面典型,因為這位媽媽為了不影響別人,竟然帶著孩子下了火車,和那些放任熊孩子搗亂的家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我們要說,從養育孩子的角度來講,這位媽媽的做法欠妥,她沒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就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感覺到:我闖了大禍、我影響到了全車廂的人、我讓媽媽丟臉了、我的行為和情緒全都不對。

即使孩子能安靜下來,那也是硬生生壓制下來的安靜。

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可能就自己憋著,生悶氣,誰也不搭理,向著熊孩子一步步靠攏。

看電視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該讓孩子看電視嗎?看電視對孩子有沒有幫助呢?

確實,電視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當爸爸媽媽把孩子往電視跟前一放,孩子馬上能安靜下來,這能讓爸爸媽媽輕鬆好一陣子。

但我們要鄭重地說,零到兩歲的孩子,不適合看電視,幾乎沒有一點兒好處。

研究腦科學的心理學家認為,零到兩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看電視的能力。

成年人能理解畫面之間的邏輯,知道一個新聞講了一個什麼事兒。

零到兩歲的嬰幼兒呢,只要畫面一切換,他們就會認為在講另外一件事情,因為他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還不夠,看不懂切來切去的畫面是什麼意思。

還有一點比較可怕,過小的嬰兒看電視,會混淆電視里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

比如說,他們看到電視上的玩具,會把它當成是真實的玩具,想用手去抓。

有些家長甚至捉弄孩子,抱著孩子去抓螢幕上的東西,卻總是抓不到。

大家哈哈一笑,覺得這事兒好玩兒,但孩子卻可能對世界產生錯誤的理解,他/她可能會真的覺得,世界上存在魔法這種東西,那塊螢幕不就是證明嘛!

兩到三歲的孩子,可以看電視,但也不要看太多,一天半個小時就好。

爸爸媽媽最好和孩子一起看電視,隨時交流和溝通。

養育孩子是門兒學問,孩子成長得好,值得父母一輩子驕傲。

這本書提出的科學育兒觀念,值得大家參考和學習。

獲取聽書資源,請下載「仁仁閱」APP。

(圖片來源於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