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面管教不提倡懲罰。

難道,這孩子就不能打嗎?不打他怎麼長記性?也有人說,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現在人生也很成功啊。

稍後讓我們藉助幾個案例來看看孩子能不能打。

行為主義是從研究動物開始的,給予動物一個刺激,就會得到一個反應,理論上,給予正向刺激就能增加正面行為,給予負面刺激就能減少負向行為。

那打孩子呢?當孩子出現一個錯誤行為,馬上打他,也就是實施一個厭惡刺激,是否可以抑制或消除他的錯誤行為?但孩子不是動物,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孩子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和情緒活動,進而做出相應的行為。

例如:一個7歲男孩果果,他翻動了爸爸珍藏的的小書櫃,爸爸打了他,告訴他,你不可以動這個小書櫃。

果果挨了打,當時是不敢動了。

但心裡想,咱走著瞧。

我以後會有機會的,等你不在家時,我倒要看看,裡邊藏著什麼,我不會讓你逮到我的。

媽媽讓果果去彈琴,果果卻總是三心二意,一會兒要聊天,一會兒東張西望,媽媽認為果果態度不端正,該教訓一下,就打了果果。

果果非常氣憤,堅決表示,以後再也不彈琴了。

爸爸得知果果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把同學鼻子打流血了。

爸爸認為這孩子老給我惹事,不教訓哪行,回家後把果果打了一頓。

果果心裡特別憤怒,雖然是我打了人,但是同學先叫我外號嘲笑我,我受了委曲,爸爸還打我,這太不公平了,我要報復,我就不聽話了,我傷心,我也不會讓你們好過!

果果說謊被爸爸發現了,爸爸邊打邊告訴他,我要讓你記住,誠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果果低著頭,羞愧地想:我是個壞孩子,我和別人不一樣,我不如別人好。

綜合來看,打孩子的效果,分為三類,

A.短期有效,長期無效。

對孩子的影響:逆反,好奇,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B.短期有效,長期有效。

對孩子的影響:退縮或者自卑,關閉某領域的興趣,失去心理彈性。

c.短期無效,長期無效。

對孩子的影響:憤恨,報復,叛逆,對著幹。

總的來說,打孩子短期多數有效,長期多數無效,對孩子的影響是負面的,會引發後續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父母可能也會發現,他們經常會因為相同的問題而打孩子,那也說明,打孩子是無效的。

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父母,在感覺孩子氣人時,本能地想打孩子呢?

可以說,懲罰孩子,打孩子,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在我們的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基礎,我國古代盛行懲罰教育,教鞭和戒尺基本上是教師的常用工具。

而我們這一代父母,在兒時大多數也是挨過打的。

所以,想打孩子,至少是一種習慣性的方式。

人想要跳脫出習慣的方式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力量的。

在生氣時,能夠不打孩子,需要認知層面了解打和不打的利弊,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強大的理性和愛,才能夠做到不打孩子。

而打孩子,多簡單,多爽!又解氣,釋放了自己的壓力,又感覺自己教育了孩子,盡到了父母的職責,又似乎享受到一種控制感,一個強者對一個弱者的控制感。

打孩子,真是個偷懶又舒服的方式。

雖然打孩子又簡單又爽,但是,當我們想想我們受的內傷,各種自卑,各種憤恨,各種和父母之間的恩怨。

我們又不忍心我們心愛的寶貝再經歷這樣一輪。

當我們想想,打孩子,孩子會學到什麼:武力解決問題,叛逆,報復,憤恨,自卑。

這是我們期望的嗎?當然不是。

畢竟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自信,自立,會思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幸福感。

有人說他也是被打大的,但現在也很成功。

就好像一個奴隸很成功地成為一個大管家,並不能掩蓋千千萬萬奴隸的悲慘命運。

再者,只聽說有人因為被打很成功,但沒聽說因為被打很幸福。

智商雖然能在某些領域成功,但情商,才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既然打孩子也不一定能讓孩子長記性,而且還有嚴重的負面影響,那不打孩子,該怎麼辦?正面管教認為,父母應該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尊重、平等地對待孩子,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好機會,和孩子肩並肩,一起來面對挑戰、解決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是不粗暴,學郭濤從嚴父變慈父

相信看過《爸爸去哪兒》的朋友們,一定會對郭濤的嚴厲有印象。在這五對父子(父女)中,郭濤是一個「瞪眼」次數較多的爸爸,因此難免給人留下有點「凶」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