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想說愛你不容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隔代教育:想說愛你不容易

老劉的孫子小風非常頑皮,常在外面闖禍。

老劉卻因溺愛孫子屢屢護短,還因此常和媳婦發生矛盾。

一次,小風又在學校里闖了禍,放學後就跑到爺爺家「避難」。

在爺爺面前媽媽忍住沒有動手。

晚飯後,小風跟媽媽回家。

誰知剛進家門不到5分鐘,爺爺就以最快的速度趕來,阻止小風媽媽「武力」教訓孩子。

日前,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85.2%的人認為身邊的隔代教育現象普遍。

而當被問到為什麼隔代教育如此普遍時,42.0%的受訪者表示是社會生活節奏快,致使親子關係疏離;33.9%的受訪者表示年輕父母缺乏對子女的責任感,管生不管養;32.4%的受訪者表示年輕父母自己不獨立,身心發展不成熟;76.7%的受訪者表示年輕父母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孩子;32.0%的受訪者指出社會缺乏對年輕父母的幫助機制,孩子只能交給老人。

隔代教育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

總有人說,隔代教育容易養成霸道總裁、極品作女,事實是否果真如此?隔代教育是否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任性自私

有了祖輩的保護,孩子們總會提出「放肆」的要求。

這讓孩子形成嬌氣、霸道、自私的性格,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

依賴成疾

祖輩在年輕的時候,因為條件限制,對子女可能沒有進行很好的照顧,他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補償心理,把對子女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身上,對孩子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事事包辦。

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讓孩子依賴心強、缺乏獨立性,遇到事情只會等別人解決,生活自理能力低。

「老人病」纏身

許多祖輩教育理念比較落後,對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甚至有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種探索活動,給孩子們提出一些與他們年齡不相符的要求,無形中捆綁了他們的「翅膀」,導致孩子缺乏開創精神。

加上不少老人思想相對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教育孩子的方式太過傳統,影響孩子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孩子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考的意識,使孩子張口閉口就是成人腔,或使孩子視野狹窄,不樂於接觸新事物。

可以說,這些「老人病」讓孩子失去了天真活潑、好奇好動的個性,嚴重時還會讓孩子心胸狹窄,心理老年化。

家庭矛盾頻發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親人。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甚至在內心深處留下陰影。

另外,孩子從小就跟祖輩生活在一起,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也可能養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段內接管孩子,或者從祖輩手裡完全將孩子接管過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急於去扭轉孩子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出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

這種對立情緒會讓孩子更加疏遠父母,也會引發祖輩和父輩之間的家庭矛盾。

如果祖輩再出面阻擾父輩「教訓」孫輩,這種矛盾就會進一步升級。

隔代教育有何好處

如果祖輩家長具備一定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那麼他們帶孩子也有一定的優勢。

自身有一種童心的祖輩家長,極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良好的感情基礎,利於祖孫兩輩的身心健康。

有教育孩子經驗的祖輩家長,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更多。

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發展和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資源。

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

他們不僅可以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傾聽孩子的敘述。

城市中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使很多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里,隔代家長能很好地彌補這類家庭中的性別角色缺失,這對孩子健康的性別認知有著正面的作用。

孩子由祖輩家長教養,年輕父母得以解決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事業。

現在很多父母都非常繁忙,很難有時間照顧孩子的起居與學習。

隔代家長對孫輩所具有的親情和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

他們樂於為孩子奉獻,這有利於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為父母解除了後顧之憂。

尋找隔代教育平衡點

父母要協調好三代人之間的關係,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去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做出榜樣,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父母自己要儘可能多陪伴孩子,抽出時間多和孩子在一起,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引導孩子學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活動中,逐漸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孩子有了好的習慣以後,老人也就會修正自己的方法。

指責只能讓問題愈來愈嚴重,起不到任何的積極作用,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主動地去徵求老人的建議,聽聽老人的想法,把孩子的優缺點拿出來經常和老人說一說,共同商討解決的方案。

盡到責任,不要一味指責老人

作為扮演子女和父母雙重身份的年輕家長,要明確角色、盡到責任,不要一味指責老人。

兩代人的教育觀念雖然存有差異,但是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不能三分鐘熱度,教育是一個需要陪伴的過程,而不是看到不順眼的就批評指責,忙起來的時候就把孩子放給老人,自己不管不問。

當孩子出現了一些不符合自己標準的現象時,反過來又會怪老人沒有帶好。

只要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就會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即便是遇到和老人觀念不同時,也會耐心地去解釋,以此得到老人的認可。

當遇到觀念和方式不同時,不要強調孰對孰錯、相互抱怨,要尋找有利因素,找一些有利的案例和資料,讓老人看到因溺愛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讓老人得以信服。

協調好三代人的關係

老人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老人也需要愛,老人的這份需求只不過是轉化成了一種對晚輩的愛而已。

所以,年輕的父母們不要忽略了對老人的照顧。

當老人的需求被滿足以後,許多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父母作為老人和孩子的銜接紐帶,要注意搞好關係,平日裡多與老人交流、溝通,形成教育的統一戰線:對孩子也要多關心,可以跟孩子討論如何對待老人的想法,引導孩子尊老、敬老、愛老。

孩子是聯結家庭成員之間情感的一條紐帶,更是一個需要在家庭中獲取情感滋養的小苗,正確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隔代教育才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而不至於成為家庭衝突的導火索。

英國隔代教育有邊界

●不做孩子的保姆

英國老人認為,祖父母不是保姆,他們應享受晚年的快樂:而且老人的教育觀不一定符合現代的年輕人:老人也不能剝奪孩子的母愛,孩子應該有更多時間與父母在一起。

●不和孩子膩在一起

在英國,祖父母很少和孫輩住在一起但對他們的成長非常重視,會經常打電話詢問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過節或孩子生日會送禮物給他們。

祖輩的想法是,喜歡孩子並不一定要整天與孩子在一起。

過段時間見一次面反而會更親切。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老人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父母有時忙碌起來顧不上孩子,又沒有老人可以依賴,孩子就必須學會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當年輕媽媽的參謀

當孩子出生之後,年輕父母缺乏養育孩子的知識和經驗。

老人便成了他們的育兒參謀,不但教給他們具體的細節,還要做示範。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老人會提醒年輕父母注意對孩子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如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直被批判的隔代教養真相

育兒理念百花齊放的今天,各家理念都堅守著自己的邏輯。一方鼓勵趁早開發大腦,這樣以後的學習會更好;另一方提倡童年以玩樂為主,切勿過早的學習。一方跟孩子溝通要「溫柔而堅定」,做孩子的朋友,另一方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