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爸爸問答:如何避免孩子嘗試書中不好的東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位朋友問我,她說,我有位學生看很多繪本,家人也支持。

但孩子喜歡嘗試和模仿所有書里說的不好的事情,該如何引導?


大人要分辨孩子模仿只是遊戲還是真的「學壞了」。

分清楚,就不會太焦慮。

我小的時候,也模仿過婁阿鼠、座山雕……對於孩子來說,模仿和嘗試「好玩的」東西,是他們的天性。

比如《大衛,不可以》,書里所有的場面,都是被爸爸媽媽們禁止的東西。

這些場面,和反覆出現的「大衛,不可以!」的語句,在孩子的腦海里得到了強化,有些孩子,一下子接受了,引起他們的警惕,會注意不去做這些不好的、有危險的事情,而一些孩子卻會模仿和學習。

他們為什麼會模仿和學習?美國心理學家菲爾•麥格勞博士認為, 小孩子天生的工作就是不斷嘗試和發現周圍的環境,測試自由活動的安全範圍在哪裡,找到一道讓他們感到安全的圍牆。

確實,很多情況下,孩子的模仿是在吸引父母的注意,在探試父母的底線在哪裡。

這時候,他只是在遊戲,並不知道那是不好的行為。

如果他們是在和父母玩「不可以」的遊戲,期望藉此以獲得對「不可以」的認知,那麼,在遊戲里,孩子是能夠分清真正的「不可以」是什麼的。

所有在「遊戲」里出現的東西,不僅不必禁止,而且希望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但在遊戲以前和遊戲中,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我們是來玩「書里的遊戲」,在平時這樣做會遇到真正的危險,會被真正的禁止和懲罰。

孩子一定也會明白。


如果孩子真的受到一些不良的影響,做父母的可以採取以下辦法:


1、淡化,即「視而不見」。

比如,孩子學了罵人,有些家長一開始是以「欣賞」的眼光來看的,「呦,這孩子竟然學會罵人了,多好玩呀。

」總是在人前提起,那麼孩子也會覺得好玩,覺得受到了關注和鼓勵,開始不停地「罵人」。

孩子學了不良言行、舉止,爸媽一開始要「視而不見」,對此假裝不關注、假裝這個沒有什麼意思。

這樣,孩子一般不會總是重複,漸漸的就淡忘了。


2、轉移,在孩子學習一些「不良事物」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採取迴避或用其他事物轉移孩子注意力的辦法。


3、討論,在讀書中,或者讀書以後,可以和孩子討論書里的人物和行為。

比如:大衛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如果要拿高處的東西應該如何做?為什麼大人會討厭大衛大吵大鬧?為什麼爸爸給大衛的嘴裡放肥皂?肥皂好吃嗎?等等。

這樣討論的結果,是孩子明白了行為的後果和正確的做法。


4、規矩。

在家庭生活中,要一開始就為孩子做好了規矩。

規矩不能太多,太多了規矩就會失效。

同時規矩要嚴格執行,大人首先要做到。

對於生命有危險的事情,要早立規矩,嚴厲制止。

比如:電源不可觸碰、開水不可觸碰、廚房裡的所有用具不可以拿來玩……規矩養成習慣,習慣了某一項規矩,這個規矩就完成了。


要記住,繪本是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的讀物。

書里的不好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是「預防針」。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號「wukexingmeiyu」,與繪本爸爸楊政互動。

文/楊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