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值3歲的寶寶,可能真的不太喜歡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爸媽營」關注

Mother

【爸媽營說】

本文是爸媽營【媽媽教育專題】的一篇好文

看完這篇文章

其實覺得,這個媽媽並不是很愛自己

因為她對自己的認可,需要孩子的反饋來獲得

只有孩子依賴自己,才覺得自己很重要

可是,這是每個媽媽在育兒中都會有的感受

更愛自己一些吧!

你才會發現,周圍的人會更愛你,包括孩子

關注「爸媽營」,在主菜單回復「媽媽

可查看190篇【媽媽教育專題】好文

最近幾天,經過再三反思和確認,我悲哀地發現,雖然我自以為已經將90%寫過的教育理論貫徹實施,但我正值3歲的寶寶,可能真的不太喜歡我。

這個發現是怎麼得來的呢?還得從幾個月以前的事慢慢道來。

去年夏天,我媽媽來我家小住了一個月。

在她來之前,我是寶寶心中毫無疑問的No.1。

讀書、吃飯、玩耍、睡覺,以及哭泣時肩膀,他都會在第一時間找上我。

即便是在家裡,我去哪個房間,他也要時刻與我保持一米的距離,而如果我需要單獨出門,他還會滿臉不舍地抹起眼淚。

這種十二分的粘和膩,曾一度讓我幸福又痛苦。

幸福在於,我將孩子的依賴,理所當然地當作了對我最直接的喜歡;而痛苦的地方在於,也正是這種一步不離的依賴,讓我感到個人空間、隱私和自由被剝奪的窒息感。

所以,這種幸福和痛苦,讓我的育兒表現,呈現出一種「分裂」的形態。

時而,我會母愛泛濫,對孩子至為溫柔和包容,力爭按照理論上所說的敏感、積極、充滿回應,即使他犯了錯,我也會耐心百倍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時而,我又會因為哄睡一兩個小時毫無進展,或工作頻繁被打擾而急躁不堪,在窒息感襲上心頭的一瞬間,忍得住就消極懈怠、敷衍了事,忍不住就沖他發了火。

每當一通火發泄完畢,我就會覺得,自己一定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媽媽,明明知道含雜個人情緒的責備,實則是把孩子當作了出氣筒,最傷害他的安全感和大腦發育,可我卻總是會因為難以自控,而頻頻做出讓自己悔恨不已的事。

就這樣,在自我評價的高峰與低谷中,我的育兒生涯充滿了坎坷與擰巴。

但無論再怎麼懷疑自己,孩子對我的依賴和粘膩依然不變,這讓我暗自放下心來,以為只要對他的愛多於責備,就能將偶爾造成的傷害一筆勾銷。

無論怎樣,媽媽還是他在世界上最喜歡的人。

可這種認知,在我媽媽來以後,就不那麼篤定了。

正如所有心疼女兒的母親,她幫助我分擔了許多家庭事務和育兒瑣事,包括陪小孫子出去玩、講故事,和時不時的哄睡覺。

也許正是因為「隔代親」的原因,姥姥總是能對孫子,表現出充足的耐心和無限的包容。

她不僅能用各種小招小式,逗得孩子笑個不停,還能不厭其煩地陪他玩各種大人會覺得無聊的小遊戲。

晚上,他們會一邊講故事,一邊在窗口看萬家燈火,我總是能看到寶寶安靜地伏在姥姥的肩膀,迷離著雙眼進入夢鄉。

總之,我沒能做到的耐心陪伴、親密包容和積極回應,姥姥全都做到了。

至於結果,自然也毫無疑問,姥姥很快取代媽媽,一躍成為了孩子心中的最愛。

吃飯要姥姥喂,出門要姥姥抱,沒事就找姥姥聊天和講故事。

就連晚上睡覺時,也會掙扎著從我身邊跑開,要求姥姥唱著兒歌哄他睡覺。

就這樣,我一直求之而不得的「自由」真的降臨了。

我有了更多時間工作,獨自出門再無撕心裂肺的哭號,也無需一遍遍重複去講那些簡單的故事。

然而,毫無心理準備的「下崗」,讓我的嫉妒與心酸一同湧上心頭,空虛感也在胸腔蔓延開來。

看著祖孫二人其樂融融、歡聲笑語的樣子,我才怔怔地驚覺,孩子和我在一起時,要麼是聽著滿心焦慮的我教這教那,要麼就是因為各種小錯誤,被我如臨大敵地反覆說教,很少有如此肆意輕鬆的開懷大笑。

等到姥姥離開我家的前一晚上,孩子就像什麼都明白一樣,默默抱著自己心愛的玩具,安安靜靜抱著姥姥的胳膊,蜷縮在她身邊沉沉睡去。

就連現在,姥姥還時常念叨起那一晚小孫子無聲的依戀,每每提起,都能紅了眼眶、聲有哽咽。

孩子對姥姥的依戀,一度讓我有點擔心自己是否會徹底失寵。

不過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我多慮了。

他迅速恢復了對我的粘和膩,而我,也在受寵若驚中,因為一絲失而復得暗自慶幸。

然而,人生的很多不得志,就是在於擁有太多、珍惜太少。

在孩子對我的依賴中,我又開始放心地認為,孩子依賴我,全然是因為他最喜歡我,而姥姥在家期間的「移情別戀」,只不過是因為孩子喜新厭舊的天性罷了。

於是,我和孩子之間,又恢復了往日「分裂」的相處模式。

我依然會為他提供一絲不苟的生活料理和必要陪伴,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衣食住行、書籍玩具、玩耍機會等物質條件,儘可能滿足了溝通交流、親密陪伴、陪讀陪玩、健康飲食等成長需求。

我也會在他行為任性時施展權威、嚴厲批評,又在他表現優異時絞盡腦汁,用不同的花樣予以讚揚。

不但從未用過暴力體罰,言語責備後也會儘量闡述理由,試圖讓他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不過,在我的陪伴和教育,達到我所認為的標準後,我又會心安理得地忙於工作,並要求他不要打擾媽媽、獨自玩耍。

而當我感到個人空間被孩子占得一點不剩之時,我心中的委屈與憤怒又會傾瀉而出,繼而在睡前的悔恨中,結束這狼藉的一天。

按照理論,有了以上這些陪伴和教育,即使存在些許摩擦,也總能讓孩子快樂成長,視媽媽為此生最愛吧?

然而,就在上個星期,我才真正恍然失措地發現,我真的不是孩子的最愛。

上一周,我公公婆婆住在療養院休養生息,不過安靜清淡和閒情逸緻之餘,免不了孤獨和不適應。

因此在他們的盛情邀請下,我們一家三口也住了進來,成為了老年療養團中的一員。

每天陪他們吃飯聊天和檢查身體,他們也樂得享受天倫之樂,看小孫子蹦蹦跳跳就能笑上半天。

療養院裡有一個自助餐廳,口味清爽、搭配合理,我們的一日三餐都在此解決。

每次吃飯,我都會要求寶寶禮貌問候鄰桌的爺爺奶奶,接物必須說謝謝,離開也得說了再見再走。

也許是這樣的用餐過程太過拘泥無聊,寶寶吃得意興闌珊、不願說話,我也總是兀自吃飯,鮮少想辦法調動他的興趣。

餐廳的工作人員中,有兩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對待老人熱情大方、親和溫柔,看到療養院中不常見的小孩子,更是喜歡得不得了。

其中一個小姑娘,每每看到我家寶寶,都會蹲下來問他問題、與他聊天、逗他發笑,早晨還會專門留出雞蛋羹等著他。

或許,大姐姐的關心,成為了寶寶無聊用餐時光中唯一的樂趣。

還不到一周,他對這個大姐姐的好感度就直線上升,不僅主動送她棒棒糖,去了餐廳也會幾乎全程仰著痴漢臉,拉著大姐姐的手四處轉悠,好幾次連飯都顧不上吃。

而對於我的呼喚,則更是充耳不聞,吃完飯捨不得離開,出了門也依然會要求回去和姐姐玩。

看到寶寶如此喜歡一個人,還能大方地分享最愛的糖果,我自然為他高興。

但是,曾經因為姥姥而失寵的經歷,又一次浮現在我的眼前,在些許嫉妒與黯然失落中,我略帶醋意地向鄰座才熟識不久的大姐感嘆:「你說孩子都是這麼喜新厭舊嗎?」

這位大姐一向心直口快,說話經常一語中的,她邊吃邊說:「也不全是喜新厭舊,主要是因為她(指餐廳的小姑娘)能像幼兒園老師一樣,摸清孩子的心理,有耐心、放得開,還能按照孩子的方式和他玩兒」。

然後,正在我若有所思的時候,她或許是看穿了我的內心,接著又補了一刀:「我看你可能做不到這樣,你應該比較沒耐心」。

說者無意,聽者有意。

大姐吃完後就去散步了,而我還怔怔地坐在座位上,細細體味著內心深處的五味雜陳,一時間悵然若失、胃口全無。

她點醒了我一直以來的隱約困惑,也擊破了我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我的困惑在於,孩子在生活的事事處處都很依賴我,這沒錯,但和姥姥在一起時的放鬆大笑和肆意玩耍,以及在餐廳大姐姐面前的親昵舒適,為什麼卻是我在家很少能看到的?

而我掩耳盜鈴的自我安慰,就是毫不懷疑地認為,孩子對我的依賴,就等同於對我的喜歡。

只有三歲的孩子,對人的感情,是不會摻雜任何複雜成分的。

好惡親疏,全然表現在舉止和眼神中。

姥姥僅僅半個月就能俘獲他的真心,而餐廳大姐姐,更是一周不到就攻擂成功,這絕不是簡單的偶然。

我用了半個晚上的時間才想明白,我雖然儘可能地做著理論上正確、理性又科學的媽媽,但這種缺乏輕鬆溫情的理論正確,只能讓我成為一個理性過頭、刻板教條、照本宣科,還時刻繃著的無趣媽媽,根本得不到孩子完全袒露內心的親昵依戀。

依賴和依戀,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孩子可能會因為生存需求,依賴暴力成性的父母,但他們的內心,只會依戀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人。

仔細回想我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我才突然意識到,他的生活,幾乎都被我的各種「教育」填滿,唯獨缺乏的,是母子之間單純的親昵兒語,還有大人覺著無聊、小孩萬分喜愛的幼稚小遊戲,以及毫無顧忌的放肆大笑。

當親子關係變成嚴肅刻板的「教育」,而缺失了簡單溫暖的「相處」,父母與孩子之間,必然會漸漸豎起一道隱形的高牆。

你自以為,付出了一切、傾盡了所有就是毫無瑕疵的愛,而孩子卻沒有得到真正想要的陪伴。

就好比一個人想要一個蘋果,你卻執拗地塞給他一車香蕉,還一個勁地說「看我多愛你,我給了你這麼多香蕉」,全然不顧對方的真實需求。

而倘若對方表現出一絲不滿,或沒有給出你所期待的回應時,你還要責備他不知感恩,「我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還不滿意,你到底想要什麼?」

可是,你壓根沒有問他,到底需不需要這些香蕉,也並未真正滿足他對蘋果的需求啊。

這種一方執拗、一方冷淡的拉鋸戰,在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中,並不少見。

這番自我審視,讓我想起了美劇《絕望主婦》中的Bree。

如果你也看過這部有點老的劇,你也可能會明白我接下來想說的話。

Bree是一位優雅得可以稱之為「淑女範本」的家庭主婦。

她的髮型一絲不苟,儀態挺拔端莊,衣著名貴雅致,待人接物更是不卑不亢、禮貌謙和。

她關心朋友、服務家人,廚藝高超,一家人能天天吃上程序複雜的主菜料理,和可以與名貴餐廳相媲美的餐後甜點。

就連丈夫說出「我們離婚吧」後,她都要面帶微笑,儀態款款步入衛生間,再在萬分愕然中悲愴哭泣。

等她走出衛生間,便又成了面帶微笑、淡定自若的優雅主婦,這種面具感,讓她的丈夫非常崩潰。

Bree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更是嚴格得讓鄰居紛紛傻眼。

讓美國家長心懷忌憚的體罰,她施展起來毫不猶豫,好友的調皮鬼兒子闖了禍,她也能抬起巴掌、對準屁股就是幾下,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得漏網一個壞習慣。

孩子不小心拿走了鄰居家的玩具,她也要昂首挺胸、大步流星,揪著孩子的衣服,帶著一籃子精緻甜點去登門道歉,並在鄰居的驚愕和尷尬中,要求孩子用滑稽的成人腔,背出長長的懺悔陳述。

那麼,她的家庭關係和教育成果如何呢?

丈夫受夠了她的事事正確完美,看不到她的放鬆姿態和小差小錯,也無法忍受她看似充滿關懷,卻在情感上遠在天涯的疏離感,因此早早提出了離婚,後來在陰差陽錯中離開人世。

那麼,Bree的孩子呢?

他們對外人有禮有節,卻對媽媽萬分不滿,在一次精緻的晚餐之前,還說出了「我羨慕別人的媽媽能和孩子看著電視、吃著罐頭輕鬆聊天,才不喜歡一家人這樣各懷心事地吃牛排、喝紅酒」。

兒子對她毫不尊重,同性戀的他,原本想通過向父母坦言出櫃而獲得理解,沒成想,卻被媽媽當作違背上帝的奇恥大辱,強制送到了神父的面前去扭轉性向。

於是母子關係徹底降至冰點,仇恨的種子從此埋在了兒子的心裡,並在後來實施了接二連三對Bree的報復。

而女兒,則完全向著與媽媽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對媽媽頤指氣使、毫無敬意自不用說,還因為爸爸的去世而對媽媽懷恨在心。

之後又在高中時期意外懷孕,最後還是由Bree假裝懷孕,以兒子的名義養了幾年孫子。

她擁有完美的妻子和母親形象,卻因為過於正確、端莊和緊繃,倒頭來讓家人倍感壓抑,感受不到她常人一般的溫情與親昵。

嚴格、理性、刻板又缺乏人情味的教育,也並沒有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充滿愛意的孩子。

總之,這個劇很長。

到了結局,完美到絕望的主婦Bree,在經歷了無數次大起大落後,終於放鬆了時刻繃著的神經,卸下了標準假笑、一絲不苟的面具,拋掉了內心的嚴苛原則與糾結擰巴,欣然接受了兒子的性向,允許女兒犯錯並提供親密支持,也獲得了一段自然輕鬆的愛情。

說完了Bree,說回我自己。

我才明白,孩子對我的依賴,僅僅是因為他很小,尚且無法獨立生存,需要依賴父母才能滿足各種物質、精神需求。

而我並不能做到俯下身來,仔細看著他的眼睛聽他說話,並以他的語言作出回應。

我只會不斷以大人的標準,來要求一個3歲的孩子做到不出錯的禮貌和理性。

在他眼中,我高高在上、要求甚多,還冷酷教條,並不是能和他一起瘋跑瘋玩、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媽媽。

當然,要說他完全不愛我,當然不可能。

只不過,他對我的感情,交雜了慣性的依賴,外加一分忌憚、兩分收斂,同時也撤回了一分真實和童真。

所以,他在我面前懂事、收斂又小心,只有在姥姥和餐廳姐姐面前,才變回了一個小孩子應有的樣子。

這讓我想到,如果父母能在提供基本養育和教育之餘,願意放下姿態和形象,以平等的心理距離(平等,並非把孩子當作大人對待,而是讓自己以孩子的視角去溝通),以孩子真正需要的方式與他相處。

那麼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就不單單是出於生存需要,還有情感需要。

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是里里外外都正確的。

而假如父母(尤其是媽媽),僅僅依照原則和理論,過於理性、教條地提供除情感需求以外的條件,那麼孩子自然不會以最真實、親密的狀態予以回應。

這時的親子關係,其實僅僅是單向的養育與教育,而缺失了情感溝通這一環。

如若沒有親密無間的情感鏈條,那麼在孩子能獨立生存的那一刻,他就可能會毫不猶豫掙脫父母的牢籠,奔跑著去找尋自己長久以來缺失的情感溫暖,不再需要爸爸媽媽。

正如無數看似完美的男友女友,掏心掏肺也得不到愛人的對等回應,有很多看起來無比盡心盡責的媽媽,其實也會在自以為無私的付出中,換不來孩子敞開心扉的愛。

結語

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媽媽,都能成為孩子最喜歡的人。

如果你也是一個事事處處努力正確,卻總感覺孩子的感情差點火候的媽媽,或許我的失敗經驗,可以給你提供一個看問題的新視角。

時間不多、金錢不夠、學歷不佳或者知識不足,這些都不會成為一個媽媽最大的問題,唯有提供不了有趣、輕鬆、高質量的陪伴,才會實實在在拉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我不想成為Bree,希望現在改變為時不晚。

作者:子非魚,微信號:家長進化論(parentsup)

如果你希望,成為孩子喜歡的媽媽

爸媽營很榮幸地邀請到了:

中國著名心理學者 李雪老師,

為爸媽們講解「重新養育自己」在線語音課程

整個課程分為12段,每段10分鐘,共計120分鐘,

很適合大家在上班路上、或者空閒時間碎片化學習

一次訂購後可永久收聽,並可反覆聽。

爸媽營限時體驗的課程價格,僅88元!

課程訂購和聆聽方式:

長按識別 二維碼 ,即可進入課程頁面。

李雪老師是中國最著名的心理學者之一

著名心理學作家,精通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取向。

以一針見血直指家庭關係真相的文章,大受歡迎。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

其「顛覆性」的育兒觀「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大受新媽媽們的歡迎。

她的著作有:《當我遇見一個人》受到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和中國精神分析之父曾奇峰聯合推薦,並深受張德芬和尹建莉的喜愛。

上市半年銷售量過50萬,穩居噹噹教育類新書銷量榜第一

這是爸媽營第一次榮幸地邀請到李雪老師合作。

她的課程也非常簡單易懂,讓我們這些爸媽學會如何做更好的爸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太粘人?因為你沒做好這5步!

文 | 瓜瓜爸才一會兒沒看到媽媽,寶寶就開始哭;媽媽不在身邊就吃不好睡不好,鬱鬱寡歡;每次到了幼兒園,都捨不得媽媽走;媽媽走到哪,自己就跟到哪,生怕媽媽不見了;……孩子為什麼那麼粘人?我認為,

孩子愛跟媽媽撒嬌是太嬌氣?或是媽媽的問題!

孩子「見娘愁」真的是嬌氣嗎?「見娘愁」是一些地方的俗語,有的也叫「撒娘嬌」,是指當媽媽不在時,小孩子表現反而比較好,吃睡都更有規律,玩耍更獨立;當媽媽在時,就沒有那麼好的表現,反而更加「嬌氣」。...

別人面前的乖孩子為什麼見到媽媽就變臉

「老人在家裡帶孩子帶得好好的,媽媽一回來孩子就喜歡撒嬌,哭著要媽媽抱」「明明爸爸就在面前,孩子遇到什麼事只會吵著要媽媽」這樣的情景你們是不是見過很多次了?常聽見爸爸抱怨道「為什麼只會找媽媽,難道...

別人面前的乖孩子為什麼見到媽媽就變臉

「老人在家裡帶孩子帶得好好的,媽媽一回來孩子就喜歡撒嬌,哭著要媽媽抱」「明明爸爸就在面前,孩子遇到什麼事只會吵著要媽媽」這樣的情景你們是不是見過很多次了?常聽見爸爸抱怨道「為什麼只會找媽媽,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