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是啥?居然影響著孩子的整個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春節臨近,很多人開始擔心被「熊孩子」圍攻,也有不少父母擔心自己的寶貝孩子會是別人眼裡的「熊孩子」。

無論是我們之前聊過的那個拆了表姐萬元手辦的熊孩子,還是那個前幾天新聞里說的把鞭炮扔到別人車裡,導致車全部燒毀的熊孩子,折射出來的其實是家長的教育問題。

簡單一句話,孩子熊不熊,主要還是看家長。

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跟家長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經過當事人同意之後才能做?……都需要家長提前告知,並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訓練。

可是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根本不能以身作則:不讓孩子看電視玩電腦,自己卻整天抱著手機玩遊戲;一邊搓著麻將一邊督促孩子學習看書;指責孩子不該說髒話,自己遇事卻髒話不離口……這樣的「身教不一」不僅不能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議。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進行教育,他就會說:「爸爸/媽媽不也是這樣子的嗎?」

所以教育孩子必須要以身作則,家長先做好表率,

教育孩子,其實是重塑自己。

教育的第一步應該是要充滿愛。

只有在愛的滋養下,孩子的潛能才能發揮出來。

家庭關係不好的孩子很難具有完整的人格。

同樣,關閉了心靈還能與父母和諧溝通的孩子也很難見到。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愛對孩子後期人格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有一個科學理論叫「依戀理論」,它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

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對依戀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嬰相互關係如何隨嬰兒的成長而豐富和變化的方面。

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它不僅提高嬰兒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構了嬰兒終生適應的特點,並幫助嬰兒終生向更好適應生存的方向發展。

依戀關係的形成步驟

依戀是一種強烈且持久的情感聯繫,正是因為這種聯繫使得嬰幼兒最願意和母親呆在一起,當孩子遇到困難,感到害怕的時候便會尋找母親,這種母子之間的連接是兒童日後情感發展的基礎。

這種聯繫會因為孩子的成長、與母親的互動方式而不斷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孩子0-3個月的時候。

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無分化狀態,對他人並無明顯區分,也不介意別人抱他。

第二個階段:是孩子3-6個月的時候。

這個時期叫做低分化階段,孩子開始區分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之間的區別,但依然不介意和父母分開。

第三個階段:是孩子6個月至兩歲半的時候。

孩子進入依戀形成期,他們一步也不願意離開母親身邊。

如果媽媽不在,他可能會找爸爸或其他熟悉的人,一旦媽媽出現,就會馬上黏在媽媽身邊。

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特別高興,分開的時候會顯得不安,會發生哭泣、大喊大叫的情況。

第四個階段:是孩子兩歲半之後。

這個階段稱之為修正目標的合作階段,孩子可以從母親的角度看問題,能進一步理解和認識母親的情感,知道母親是愛自己的,不會拋棄自己,也會進一步理解父母的暫時性離開。

分離焦慮降低,會跟父母溝通下次見面的時間。

「依戀理論」的提出者John Bowlby在研究二戰後孩子的心理狀況時發現,如果在孩子早期與母親分離,就會出現大哭大叫、發脾氣等情況,同時會企圖逃離周圍的環境。

如果逃離失敗的話,將會陷入絕望狀態。

如果這種(與母親的)分離繼續,並且沒有建立起其他新的穩定關係,孩子會變得對周遭一切漠然,無法融入到新環境。

這就是為什麼失去母親的孩子,雖然也能慢慢成長起來,卻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無憂無慮,會焦慮不安、容易哭鬧、摔東西、極度缺乏安全感。

因此,在孩子0-3歲這個階段,與其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正常發展。

那麼該如何順利度過孩子的這個階段,建立他的安全感呢?

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第一,0-3歲這個時期要有穩定的照看者。

一般來講這個人最好是母親,其次是父親。

母親的陪伴在孩子的依戀關係形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父母一定要儘量多陪伴在孩子身邊。

第二,要高質量的陪伴。

包括具備良好的陪伴環境與良好的陪伴態度,對孩子的信號能做出合適且積極的回應、對孩子的照顧溫柔而細緻。

如此,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較強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幫助他與外界嘗試接觸。

環境選擇也影響著孩子的依戀心理,過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使孩子的被關心度及個體看管時間減少,會造成孩子的安全感下降。

第三,父母所創造的良好家庭關係。

成長在父母婚姻幸福、家庭美滿和睦,並且較少有摩擦的家庭中的孩子安全感會比較強。

育兒結語

依戀心理直接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格發育,它不僅是歸屬感、安全感、信賴感等形成發展的基石,也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同理心、自控力、樂觀、信任等優秀能力的衍生和發展。

孩子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之後上面寫了什麼、畫成啥樣,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和壞境決定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所表現出來的不好的部分,其實就是父母自己的問題點。

我們總是在討論怎樣教孩子,其實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家長該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0-6歲育兒乾貨等著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心智開發時間表

我結合心理學基礎理論與孩子學習成長實際情況,寫了一個關於孩子心智開發的時間表,期待給家長一些啟發:一,0-1歲:開發身體就是開發心智身體感觸覺的發展,是孩子後期心智發展的基礎。所以,家長如果想培...

寶寶黏人很正常,別嫌煩,試試這些方法~

寶寶在成長到六個月之後,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變得特別黏人。如果寶寶一直由媽媽照顧,那麼寶寶對媽媽可謂難分難離。洗臉、上廁所、吃飯短暫的分離一刻寶寶都會哭得撕心裂肺,就像媽媽拋棄了自己。寶寶為什麼會...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後於其他小孩,所以竭盡所能提供孩子最好的選擇,而忽略孩子是否需要。其實,這樣做是在控制孩子的選擇權。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

和諧的親子關係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也是對人影響最為深遠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質量取決於親子關係的質量。依戀關係是親子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形成良好親子關係的根本。對於兒童個人來講,它不僅存在於兒童早期,而...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媽媽 0到3歲是關鍵時期

安全感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童年時期,尤其在0到3歲,是形成安全感的關鍵階段,母親作為這一時期的重要養育者,對兒童的安全感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母親的關愛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成長,父母不缺席

【背景】「媽媽生婆婆養,爸爸天天在上網;姥爺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觀賞。」 聽到社會上流傳的段子,聯想到自身的情況和看到自己身邊的人養育孩子的艱辛,特別是上班族,下班了,離開工作的環境依然不能真...

不到1歲的小P孩,也需要爸爸的陪伴嗎?

寶寶需要爸爸的陪伴嗎?大概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給出肯定的回答。爸爸的陪伴為什麼重要?所有關注育兒知識的父母想必都會能說出個七七八八。那麼,在寶寶不足一歲、懵懵懂懂的嬰兒期,爸爸是不是也要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