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樣的愛剝奪了孩子們自立的能力 這樣幫孩子對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今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愛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很多孩子有依賴心理。

在家裡,沒有大人伺候,孩子就不肯自己吃;沒有人陪著睡覺,就又哭又鬧怎樣也不肯上床;就連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也要人陪;早晨起床後不疊被子、吃完飯不懂得幫忙洗碗收拾飯桌;上學忘了帶文具也要責怪是父母沒有提醒。

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

孩子過分依賴他人,就不易融入社會,會妨礙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

什麼事都靠父母解決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父母應適時地糾正孩子過分依賴的習慣,儘可能讓
孩子做自己能做會做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

有依賴心的孩子,究其根源,就是懶惰。

大多數有依賴心的孩子都是沒遇過挫折,而
且嬌氣,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做。

幫孩子創造有益的生活條件,可以改變他們的依賴性,
首先可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做起。

靠外力的保護,的確能有一定作用,然而這種保護和幫助有時也是一把雙面刃,幫助自己的同時也可能傷害自己。


依賴性強的孩子,大多數缺乏責任感,遇到困難就全丟給父母替他們解決,這種依賴心理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父母感覺孩子站在自己面前,個頭甚至比自己還高大,可是依然像個剛出生的小鳥離不了父母,更談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孩子的依賴性是怎樣養成的呢?其實這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係。

孩童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
家庭教育對孩子獨立性的形成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般來說,父母包辦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

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
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

有一位讀小學三年級的男孩,習慣睡懶覺。

每天早晨,媽媽叫他起床,他總是不
情願地說:「再等會兒。

」結果也就經常遲到,還抱怨是媽媽沒把他喊醒,害他被
老師責備,弄得大家都很不高興。

這類事情幾乎天天上演,爸爸眼看事情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他告訴兒子:「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

從明天開始,自己起床。

如果鬧鐘響了你還賴床,沒有人會叫你,
一切自己負責!」但是爸爸心中有數,孩子只會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面前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怎敢老是遲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鐘一響,兒子就立刻起床,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孩子起床上學再也不用父母催了。

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他已經上學去了。

我們從這個男孩的變化可以得知,孩子的潛力其實很大,他們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

譬如,孩子的學習也是他們自己的事,靠自己認真聽講、
認真思考、認真複習和預習,獨立完成學習課業,才能真正掌握學習方法。

大人陪讀陪寫甚至幫忙寫作業,都是在幫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地培養懶惰的孩子。

然,如果孩子很勤奮卻仍不清楚課題,一起討論或者請家庭教師都可以,但必須以孩子獨立學習為前提,切忌包辦所有的事情。

孩子從小獨占父母給他的愛,也就是中國父母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制造了一個個家庭「小皇帝」「小女王」。

當孩子漸漸長大,毛病突顯時,弄得父母們焦急萬分,
其實只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開始。


一般任性、有依賴心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時好時壞,反覆無常。

父母需要有打持久
戰的心理準備,同時要有耐心、毅力、信心,不能表現出無可奈何、唉聲嘆氣的模樣,另外還要制定有效措施,堅定不移地執行。

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只要能根據孩子各自的特點,教導有方, 成才的願望是能實現的。


有依賴心的孩子,首先是嬌氣,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會做。

父母發現孩子過分依賴時,
就要採取行動對孩子進行教育,但一定要耐心教導孩子做事情。

父母可從簡單的事教起,例如教孩子洗手洗臉,開始時即使簡單的步驟也要一步一步地教。

類似的事情,如疊被子刷牙、洗手
帕、收拾書包 洗澡等都要先教步驟,也可先做示範,再讓他們親自練習。

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動作慢或做不好而生氣地幫他完成。

孩子無法做好的事情,要有耐心教導,直到他們可以做好。


有依賴心的孩子,多數是在優裕的生活環境養成。

幫孩子創造有益的生活條件,可以改變他們的依賴性。

首先要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做起。

例如,孩子很喜歡模型,可以買飛機、輪船模型之
類的材料讓他們組裝。

假日外出遊玩,出發前讓孩子準備用品,在旅行過程中,自己想辦法
克服遇到的困難,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孩子有依賴心,究其根源,就是懶惰。

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做家事中克服懶惰的心理。

例如洗碗、洗菜、倒垃圾等,儘量讓孩子獨立去做。

有些家事也可以讓他們跟著大人做,例
如收拾房間、整理桌面等,還可以讓孩子幫忙買調味料,既加強孩子的社交能力,又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依賴心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沒遇過挫折的。

由於父母凡事包辦,凡事都是順利的,
因此讓孩子遇到適當的挫折很重要。

例如可以舉辦一些有獎競賽的活動,
刻意地製造一些困難和障礙,也可以選孩子較弱的項目,讓他們在挫折中了解依賴性的危害。

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的原因,多數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所致,應該讓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得以改變,家庭的各種競賽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如猜謎、唱歌、畫畫、遊戲、運動、智力等比賽,在競賽中設法讓孩子有獲勝的機會,讓孩子體會到獨立做事獲得成功的快樂。

另外還要常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例如帶孩子參加假日
球賽、文藝表演、有獎徵答等活動,或帶孩子到集市、商場逛逛,到圖書館、博物館參觀,讓孩子從中理解自立的重要性,並要求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父母也應讓孩子在屬於自己的生活空間裡自由發揮。

每一個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父母可利用這一點,經常鼓勵孩子:「別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不必要替孩子包辦一切,該放手的就放手,相信孩子
的能力。

對於那些嬌生慣養的孩子,開始也許還不太習慣,做事會丟三落四,沒有規矩,父母別著急,千萬不要替孩子做,應該教他們怎樣做,孩子有了進步,就應及時讚美「你真棒」讓孩子時時體會到親自做事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儘可能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

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幫
忙做家事,在勞動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從而使他們變得獨立。

但要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
的時候,按照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

能力要漸漸培養,循
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避免感到挫折而導致自信心的喪失。

當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完成許多事,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孩子的發展依賴於大人,又獨立於大人;讓孩子習慣挫折,失敗再重新開始,不能依賴別人代勞。

就是說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面,不能充當
保姆、「作業工具」等「拐杖」性的角色,而要當嚮導,幫孩子增強自我意識,激發孩子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孩子製造獨立處世的環境,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面對他人、面對學習和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增長能力,由小鳥長成雄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4招,幫孩子克服依賴,大家都輕鬆

很多寶爸寶媽對於小寶貝的期望是希望他獨立、勇敢地面對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挑戰,可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反而愈來愈依賴父母?究竟哪些原因造成孩子過度依賴?父母怎麼利用方法培養孩子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的6個技巧

現在的家長,總喜歡替孩子「著想」,把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全部包辦。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話,總有一天會因為離開父母的照料而手足無措,喪失立足社會的根基。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什麼作為?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