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羨慕素質教育,一邊圈養孩子:一些你說不過、又叫不醒的家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來自一個大孩子的聲音、家長做了同樣的事、不同的家境、「大人精」、作為家長,應該醒醒了

來自一個大孩子的聲音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能幹,一揮手,一叫喚,什麼都有了,我一張嘴,誰都說不過我。

但有時候覺得自己很沒用,真正動手的時候,一件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跟父母講不通,他們有無數的理由!義正言辭,無以反駁,而且我已經習慣了。

從小就開始,『你什麼都不需要做,你只需要讀好你的書』,『都是為你好,你懂不懂?』,『你什麼都不需要做,就連個書都讀不好,你還有什麼用?』...

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我感覺我已經被養廢了,小學初中沒覺得,高中很緊張,大學開始有感覺了,穿衣、疊被、掃地,別人都會,而且做得很利索,我甚至連刷牙都不會。

快要畢業了,年紀就不小了,不會的事太多,也不懂體貼他人,內心是焦慮的,感覺一切都晚了。

父母怎麼一步步把我養成這樣?我又能說些什麼?"

這是一個大學畢業一年,反覆辭職青年的哭訴。

然而,我並不知道怎樣安慰他,畢竟他也二十幾歲的人,道理他都懂。

家長做了同樣的事

包辦生活,讀書機器。

  1. 包辦了自理的需要。

    穿衣疊被,端茶倒水,父母全部包辦了,大學之前,沒有自理體驗和能力。

  2. 缺角的家庭生活。

    「不是你的事,別弄」,沒有參與感,洗衣擇菜掃地,來客人,久而久之,小孩不會體會大人的難處、家庭的需要、生活的組成部分,故不感恩、沒責任心、巨嬰、無度索取是必然的事。

  3. 事不關己的社會觀念。

    「你還小,你不懂」、「別人的事,別人問」、「那是下等人的工作,你別像他」、「管他誰做,你別瞎操心!」,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我還小」觀念、「不關己」觀念、職業歧視、好高騖遠的心態。

  4. 金錢包辦。

    推脫給爺爺奶奶、其他委託機構,有什麼壞處呢?一、缺父母關愛,父母只代表「錢」;二、爺爺奶奶、機構只是把他服好,「好吃嗎,多吃點」、「好玩嗎?繼續玩吧」,狂吃猛飲,這不是帶人。

    久而久之,無來由的「世界所有的一切應該為我服務,甚至法律條文」,對人和事物都沒有真實的情感。

    很簡單,缺少陪伴,別人都有父母,自己雖然生活得很好,但是被「遺棄了」,空洞的內心能有情感嗎?

隔離式培養自主能力,毫無用處。

  1. 學前有參加各種培養動手的能力,但是小學開始就被隔離了。

  2. 寒暑假參加各種培養「xx」能力的培訓,然後,一回到家,一開學,完全沒有用到。

  3. 如果好動,或做了一些跟讀書無關的事,問了一些其他領域的問題,被家長認定為「這孩子有問題」,然後,四處「尋醫」各種治。

  4. 小小年紀送到陌生的環境生活,不自理、不交友、不參加社會活動,藉助「素質教育」培養自主能力,實際上,一、本質上還是隔離的,二、四周充滿了敵意,孩子是屈從的,家長感受不到,或無能為力,三、為了融入環境發狠變壞,走歧路,性格塑造期容易被埋下異常的種子。

不同的家境

條件較好的家庭。

有的嚴格要求,作息時間嚴格分配,包辦生活,隔離生活實踐。

也有的學外國「素質教育」,就是滿足所有物質條件,然後放養,也是不負責的心態。

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家道中落,尤其家族企業,有沒有能力擔當,或是有無心繼承。

在我們傳統書香門第、名門望族是自己的驕傲的,除了嚴格要求外,還必須從小參與到各項事業中去,摸爬滾打,即使沒有超越上一輩,但也一身的本領,也足以鎮得住任何場合。

條件較弱的家庭。

要麼過度保護,包辦生活,「窮孩子富養」,導致巨嬰現象,沒有責任心和感恩的感情實質。

要麼疏於教育,完全放任,或者初中以下還「管得住」,大一點就沒法了。

其實在我們的教育傳統中,窮孩子是有自立能力的,能夠處理家庭事務的,能夠體會到社會角色的,因為窮或是條件有限,那麼就會變通,小孩子也會有分工。

只是現在「行行出狀元」成了很多家長口中說的,做的時候卻只有「惟有讀書高」,差之千里,沒有意識到「讀書高」是增值品,如果沒有生存能力的「基礎品」,增值如何談起?

「大人精」

除了包辦外,部分家長還對孩子輸送一些不當的觀念,這樣做既害孩子,又反噬自身。

如行潑耍賴,欺上瞞下、戲弄刁難,強迫他人、巧取豪奪、貪占便宜,縱凶容惡、藐視法紀和規則,迷信搞「關係」,熱衷於走「後門」,還有其他更為奸巧做法。

這些都是粗放型經濟過度期產生毒瘤,是封建餘毒破壞道德、影響信任的行為,是「做一次性生意」的斷路行為,吃完上半生,就沒有下半生了,千萬不要再傳給小孩子了。

在21世紀,這套做法必然受到懲戒,同時不免孩子將來把這套用在父母身上呢,什麼把父母逼死,侵占房產也是有見的,這養育的是人嗎?要引以為戒。

所以,有些所謂的「大人精」,應當適可而止,不要再傳了。

作為家長,應該醒醒了

言傳身教。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戒除不良嗜好和習慣,尤其是不要賭博、酗酒、吸毒,更不要有犯罪污點。

事情親力親為,做好垂範,分工合作。

互動、比賽、指導、交換意見,感情親近,並且能讓小孩脫離「小」的心態,這是秘訣,所以你看到有些小孩就是不一樣,就是比較成熟。

處理好情緒再跟孩子說話。

不好的情緒如同一顆老鼠屎,非常具有感染力。

如果用不好的情緒針對小孩,直接導致3個嚴重的後果:

  1. 留下心理陰影,影響積極的性格;

  2. 有樣學樣,他會用在不同的場合,可能延續到長大;

  3. 厭棄家庭,離家出走,你知道,小孩子在外,生命是脆弱的。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深呼吸,調整好狀態,端正地做好養育孩子這項工程偉業,也是自己的做人事業。

讓孩子自己做人。

再次強調,讓孩子自己實踐做人,幫助指導孩子處理自己的事、參與家庭任務、參加社會活動。

這樣才能激發他對自己的責任感,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需要,體會到社會每一個人的不易。

否則,有一天,你不求著「做人」,他就不「做人」了,或者無所適從,這肯定是有悖於為人父母養育兒女的初衷。

我們相信「天下父母心」是真的,養育的方式、方法、觀念也要有些變化。

過去優秀傳統教育中好的經驗,吸取過來,不適用的加以改進,同時也能體會養育兒女的快樂。

「養育兒女」更是大人做人的一個重要經歷,好與差,都會有一個鮮明對比,加油吧,各位家長們。

最後一張圖,做一個結語和呼聲:

未來孩子的呼聲

感謝讀者!

時間背景: 2018/02/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思考|教孩子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一個人的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人的自立能力。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應是教育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如果家長對孩子「包辦過多」、「保護過度」、「照顧過分」,如果說是愛,也只能是溺...

小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怎麼辦?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教育,望子成龍心切,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的培養,父母什麼家務也不讓孩子干,甚至上了小學的孩子的吃飯、穿衣還由家長包辦。結果造成孩子對父母、家庭...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的6個技巧

現在的家長,總喜歡替孩子「著想」,把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全部包辦。孩子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話,總有一天會因為離開父母的照料而手足無措,喪失立足社會的根基。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有什麼作為?即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