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選擇,無需孩子證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Luke媽與你一起成長!

努力做個好媽媽,孩子就一定要成功要優秀嗎?評價是不是好媽媽,是用孩子的成功與優秀來衡量的嗎?

一旦去追求「證明」,便會執著於結果,固著於成敗。

我的選擇,無需孩子證明!

上周給一個幼兒園的家長們介紹傾聽孩子的方式,談到了打罵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分享結束時,一位媽媽義憤填膺的站起來說:「那孩子皮起來根本不聽話,不打怎麼辦?我看是因為你命好,生了個乖巧懂事的女兒,才說什麼不打不罵。

我愕然:「我生的是男孩啊。

」那位媽媽愣了一下,又說:「那是你命好!就生了一個,好管。

你要是孩子多,看你還能說得這麼輕巧不。

我覺得很有趣,於是繼續跟進:「我生了兩個孩子啊,年齡相差兩年半。

」她語塞,繼而憤憤:「那是你命好!要是你家兩個都是調皮搗蛋的男孩,還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不?」

我忍住笑,幸災樂禍地說:「我家兩個都是男孩啊。

」「命好」媽臉一陣紅一陣白,丟下一句:「那是你命好!」然後隱沒在退場的家長中。

我以為這個插曲就告一段落了,誰知過了一會兒,她又轉了回來,對我說:「在院子裡玩的那個孩子就是你兒子吧?我也沒看出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這次換我愣住了:「是啊,他就是一個普通孩子啊。

您為什麼生這麼大氣呢?」

她沒回答我就走了,但她的話卻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的孩子,需要成為我作為一個合格母親的證明嗎?甚至要成為檢驗一種育兒理念的標本?讓這樣無辜的稚子來背負主流和世俗的評判,難道就真的能夠說明問題嗎?

不知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崇尚「唯成功論」、「唯結果論」,孩子的成功等同於父母的成功,孩子的榮耀等同於父母的榮耀。

更有人直言不諱:「要知道一種理念是好是壞,就看在這種理念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是不是比其他孩子更優秀,是否個個都有成就。

在這種論調下,孩子變成了父母的「軍功章」,父母擁有決定孩子命運的「上帝之手」。

更有甚者,孩子成為了父母好壞的「證明」。

如果你的孩子不比別人家的優秀,那麼你就沒資格談論什麼「愛與自由」、「無條件養育」、「安全感」這些亂七八糟的各種理論。

這個論調的背後是一個簡單粗暴的邏輯:你宣講新教育理念,那麼你的孩子每一個當下的狀態就都是這個教育理念水平的反應。

所以,你的孩子應該通情達理、深明大義、懂事自律、成績優異。

而這樣的評估標準背後,實際上是隨機的、片面的。

我們不可能從一個片段來推測一個孩子的狀態,從而去評判他的家庭教育模式。

但是,這樣的想法長期存在於每個人心裡,看上去無懈可擊。

難道不是嗎?一種教育模式好不好,就應該看孩子的狀態,看孩子的成就,看孩子結出什麼樣的果子。

可惜,很少有人願意給孩子足夠長的時間,用客觀的標準,以及毫無執念的眼光去看他們。

我們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期待他們至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以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只有這樣,我們才相信自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可是,一旦去追求「證明」,便會執著於結果,固著於成敗。

於是父母們戰戰兢兢,不斷的提醒自己責任和目標,認為孩子表現如何取決於我也代表了我。

我是媽媽,應該怎樣;他是孩子,必須怎樣。

或者,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如果沒有達到,就是教育失敗。

如果總是有這樣的自我期待和定義,父母的壓力和擔心就會很多,害怕自己不是個好媽媽,無法放鬆,對未來充滿恐懼。

同樣,也有人說:「葉月幽你學了這麼多東西,你的孩子一定特聽話、特懂事吧?」或者:「你一定不會遇到育兒難題,也沒有家庭矛盾吧?」

其實不是。

我成為一名家庭教育的講師,是因為我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考核,能夠講授這樣的課程,而不代表我做的就一定比別人好,更不代表我的孩子一定比別人優秀。

更何況,「優秀」和「成就」的定義又由誰來評判呢?

雖然我參加了不少「導師班」,但相對於「導師」這麼一個高大上的稱謂,我更願意做一個分享者。

我不是正確的化身,我所說的內容也不是真理。

我希望我提供的是一種思路,讓大家可以多角度的去看問題,從而選擇自己認可的、接受的方式。

其實,生活中的我,又何嘗不是在摸索中前進、在曲折中迂迴呢?

上個月,公公腦溢血住院,葉兒爸不在,我需要一天三次往返醫院送飯。

而已經公布出去的讀書會和講座也必須按時舉行。

每天早早把葉兒丟到幼兒園,開始兵荒馬亂的一天。

晚上把倆娃都哄睡後,沖兩包咖啡繼續熬夜。

再加上數次夜奶,嚴重缺乏睡眠的我,血槽立馬見底。

我開始對葉兒大呼小叫,被他的執拗氣得七竅生煙,會因為他生病而對著老師碎碎念,恨不得把他丟到幼兒園再也不接回來了。

有時候也會感慨,三歲以前那個軟軟糯糯的小萌娃去哪兒了?他是怎麼忽然變成現在這個賴皮猴的?是不是有人在晚上把他從床邊偷去換了一個吖?

葉兒發脾氣的時候,我把他拉在懷裡,在震耳欲聾的哭叫聲中,一邊共情,一邊堅持我的原則。

每當這時,強大的無力感就會包裹住我。

我無可奈何的想著,所有新教育派的媽媽們,要有著怎樣一顆倍受打擊又死皮賴臉的心啊!

晚上臨睡前,我摟著葉兒,問:「你知道我喜歡你嗎?」葉兒說:「知道呀,我也喜歡你呀。

」我說:「我罵你的時候你也喜歡我嗎?」葉兒低聲說:「你罵我的時候我好傷心的,但我還是喜歡你。

」我問:「為什麼?」葉兒把兩手一攤:「因為你是我的媽媽呀!」

這是一個三歲多孩子給我的答案。

我什麼都說不出來,只是默默的摟緊了他。

他爬起來,在我的額頭上偷偷吻了一下,然後像一條泥鰍一樣,飛快地鑽到了枕頭下面。

在那一瞬,我忽然有了一種力量和堅定。

我養孩子,不是在搭建樣板間,讓別人誇讚我是一個多麼牛的媽媽,以此來尋找存在感。

我不需要葉兒的行為規範符合什麼大眾評價標準,我不需要他來證明我作為一個母親的正確性。

我的孩子,就是他自己,而不是某個教育模式的所謂代言人。

我知道,他所有的桀驁不馴,都是在宣告:「我不是你,我不為你的夢想而生,我全然獨立。

想到小巫老師的一句話:「他投胎於我,我不曾教誨他,只是帶他生活。

」孩子和我們,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生命,只不過孩子的生命是經由我們而來。

生命,是一個歷程。

生命和生命是平等的,是一種相遇。

孟遷老師說,親子,只不過是我們和孩子相遇的形式。

親子生活,是我們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是人世間最溫暖、最親密、最深入的連接。

因為是歷程,我們只需陪伴就好,不必去做孩子的生活導師和精神領路人。

兩個獨立的生命之間,因愛相聚,由愛成長。

因為是相遇,故而珍惜。

有一天孩子會不那麼需要我們,有一天我們此刻的生活會成為回憶。

那些讓我們感念的,一定不是某一個榮耀是否達成,而是我們和孩子相處時的趣味和溫情。

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成長著,即便有失誤,即便有倒退,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始終在其成長的軌跡之上。

我的選擇,無需孩子來證明。

我們選擇這樣的育兒方式,並不是為了培養什麼「神童」,而是因為這是我們的生活準則,是我們的價值觀。

(來源於小巫老師新浪博客,插圖為莫奈作品)

暖心親子」微信ID:warmqz

親子閱讀‖育兒‖家庭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育兒心得(幼兒園家長來稿)

育兒心得曾子日「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我們大多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怎麼養育孩子的,一路走來算是摸著石頭過河,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我們的育兒方法也在不斷改變,我也時常否定自己曾經的堅持。對於孩子的...

5本書,家長事半功倍,孩子快樂成材

陪孩子去聽社區免費的親子啟蒙課的時候,老師在上面講不孝有三,下面孩子和家長跟著說「無後為大」。老師尷尬的笑,然後繼續讀:十三經註疏《孟子•離婁上》中的「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

育兒寶典丨我家寶寶比肩英國喬治小王子!

每到9月開學,全國各所幼兒園便會上演這樣一番情景:寶寶們哭天搶地、老師們連哄帶勸、家長們偷偷掉淚,整個場面猶如瓊瑤劇中的生離死別。國內孩子們上學,國外也不例外。這不,從出生就一直占據頭條新聞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