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手冊之一: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科學依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專家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 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

常言道:「3歲看大,7歲看老。

」3歲決定寶寶的一生,到底是扯談還是真有其事呢?科學研究顯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3歲之前的生長發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

看來「3歲看老」真的並非空談,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3歲決定孩子一生的原因

3歲看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

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

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調查結果:

充滿自信型:占有比率28%,幼年時的表現:活潑熱心,為人外向型性格。

成年後的表現: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良好適應型:占有比率40%,幼年時的表現: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

成年後的表現: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

沉默寡言型:占有比率8%,幼年時的表現:性格沉默,言語較少。

成年後的表現: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占有比率:10%,幼年時的表現: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

成年後的表現: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

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產生對抗情緒。

自我約束型:占有比率:14%,幼年時的表現:自我約束力強,不輕易被外界干擾。

成年後的表現: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

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

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

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同時,在孩子3歲這個階段,有一些性格是需要及時糾正的。

3歲需糾正的性格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的時候,孩子聲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來了生人,孩子就好像變了個人。

最尷尬的情形莫過於,死活不肯跟長輩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為蜷縮的刺蝟了。

事實上,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害羞,他們的害羞大都只表現在陌生環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無論什麼氣質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氣質安靜,並遵守規則。

但不可否認的是,害羞的孩子對陌生環境和事物感到緊張和恐懼,他們的「安全區域」小,因此適應慢,花費時間長;由於缺乏公眾表現的機會,因此較少得到學校和同伴的關注;由於不愛爭取,常常會失去很多機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快速、激烈的競爭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對自我形象產生懷疑……這些都是父母需要關注的。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並不是那麼「與眾不同」,跟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活躍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進入狀態,好像在搭積木時,他會比活躍的表哥搭得快。

雖然他願意到外面玩,卻很不希望別人「注視」他,被放在「聚光燈」下的感覺,只能讓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況下,如何爭取並把握住自己的權利;他還需要了解公眾表現的具體方法和技巧,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談,需要詳細體會到能夠指導他每一個尷尬的困境。

壞脾氣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

而情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控制是需要父母們花費很多心思教育的內容。

對於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導孩子管理情緒無疑更加困難。

通常的情況是,壞脾氣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壞脾氣。

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

如果你是個急脾氣的人,孩子就很容易從你那引發一場戰爭,兩人相互大叫,沒有贏家。

如果你忽略他發脾氣或者走開,其實很清楚的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發脾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這也是孩子學習規則重要的一部分。

父母需要牢記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過發脾氣達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會再發脾氣,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這種手段。

其實,人人都會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

不同的是,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是會用健康地方式表達出情緒。

尖叫、地上打滾、哭喊、摔東西、罵人、踢打都是壞情緒的表達方式,卻不是健康的。

總的說來,你需要清晰地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氣可以,但是以消極、發脾氣或者造成傷害的方式發泄怒氣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滾等發脾氣的方式表達,還能怎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煩惱與壓抑?在專門的兒童情商訓練機構中,健康的情緒表達方法被大力倡導



「安全發泄島」、「情緒垃圾箱」、「氣球操」等被廣泛使用。

孩子知道,當自己特別生氣的時候,可以被帶到自己的房間,可以通過打枕頭、把頭埋在被子裡進行發泄;還可以把不開心的事情畫下來,扔到情緒垃圾箱;還可以做「呼吸氣球操」,以使自己平靜下來,以更健康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這是爸爸媽媽聽到孩子說得最揪心的話。

退縮的孩子讓人感覺沮喪。

畢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質。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就根本不會開始去做事,即使在別人的促使下開始了,一個小小的困難就能絆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是可以的。

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3-6歲是保護兒童自信心的關鍵期,自信心在這段時間建立地怎麼樣,對小學甚至成年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苦惱的父母經常用盡各種表揚、鼓勵的方式,孩子還是「挫折過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掛在嘴邊。

近來研究人員發現,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誤用「賞識教育」的結果。

很多父母(老人)為了鼓勵孩子,動輒將「真棒」、「最聰明」、「最厲害」掛在嘴邊,一點點好的表現都誇讚不已。

但是,孩子在外獲得的信息與此反差極大。

他很容易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還差得很遠。

自信心從此一落千丈。

經歷教育往往比語言教育來得深刻。

關注過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

備受關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錯,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嘗試。

自信心是從經歷中獲得的。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是家庭培養孩子自信心最簡單和有效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

家長應多去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當下的某個結果。

不要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而是說:「因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課不亂跑,所以我要表揚你」。

清楚地讓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能使他們有信心地面對困難。

在情商訓練營中,「失敗的樣子」、「給努力一個A+」都能傳遞給孩子關於自信的重要觀念和實用技巧。

孩子在每個成長期都有敏感期的,比如親戚家的寶寶對座位擺放的位置特別敏感,我們吃飯的座位是固定的,吃飯的時候必須自己坐自己的位置,不可以換位置坐,如果有哪個人換了位置,她就會大吵的,就指著椅子告訴那個人,那個位置是爸爸的,媽媽的或者是奶奶的,爺爺的,直到你坐回原來的位置為止。

我們一開始就不明白怎麼回事情,現在明白了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也是因為有規律性的活動被打亂了,孩子的情緒發生變化。

有的大人會覺得孩子不懂事情,太任性就會懲罰孩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糾正孩子的缺點,其實是因為大人不了解孩子的特性所造成的,這些現象隨著孩子的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就會自然消失的,家長沒有必要過於操心的。

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愛,終於有一天她會成為一個懂事,明理的人。

而我們的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學校、班級又何嘗不是如此,需有一個適應過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做父母的,還有更老一輩的人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限制,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會做,就都替孩子做了,結果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學的什麼都不做,因為她認為有大人做自己就不用做了。

到了上學的年齡家長就會選擇孩子上這樣那樣的培訓班,一切都是家長說了算,孩子總是有事不關己,無權過問的感覺,因而他們的童年並不像大人想像的那麼快樂。

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都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其實讓孩子們自由地做一些選擇,是培養孩子形成樂觀性格的重要方面。

當然讓孩子自由選擇,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選擇需要做的並且是正確的事情。

有些事情讓孩子做決定也無妨,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應該讓他們決定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應該意識到不可輕易去干涉孩子的選擇,不要總是以為自己的安排就是恰到好處的,其實孩子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才會不厭其煩地花精力去做。

如果給孩子不喜歡的東西,那只能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他們也得不到快樂。

而且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心。

學校教育何嘗不是如此,要了解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還有就是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很重要,過多的干預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相反的作用。

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們最感興趣的或者是最需要的事情入手,而不是一味地強迫他們接受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

很多家長會強迫孩子做她不喜歡的是事情,孩子在無奈的情況下就只好接受。

這樣的孩子在童年事情極為壓抑往往會有願望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在他內心深處,他會把滿足這些慾望當成是一種最大的自由和快樂,一旦長大成人,他就會變得毫無節制。

一個人要想克服生活中的坎坷磨難,他就必須是一個堅強的人。

而這種堅強則是日復一日地積累而形成,沒有人可以為生活中的所遇到的任何可能做好準備,也沒有哪個英雄在做豐功偉績之前就是英雄。

沒有人可以預見到未來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也沒有人能夠教別人準備好所有的應對方法,一個人只有保持朝氣才能應對可能發生的一切。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大人應該儘量地向他們提供一些跟他們的內在需要保持一致的事物,從而在關鍵的時期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

孩子在自由中創造天才,當一個孩子對某種事物表現特別有興趣的時候,正是他在內心創作自我。

開發自己智力的時候,孩子靠著自己的努力,來讓生命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所以,當他們對周圍的一切權利搜尋,嘗試觸摸之際,這是一個神奇和重要的時刻。

當一個幼兒正在自己做自己的事兒,比如孩子用勺子吃飯時,我們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去餵孩;當他自己在努力口衣服扣子的時候,我們迫不及待地幫他扣上。

總之,孩子的每一行為都有人替他做。

其實這樣的好心,無意間阻礙了孩子自我的鍛鍊和成長。

相反,如果人們在代替孩子事情的時候,孩子若有所妨礙或者抵制的時候,我們便會十分嚴厲地加以制止。

假如有人妨礙我們的權限之內的事情,我們會非常敏感和厭煩,甚至會忽而的那是一種冒犯,可有誰曾想過,其實孩子幼小的心靈也是這樣想的,只是她無法表達出來而已。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

所謂的天才,就是在成長的關鍵時期,人格上發展完善的人。

為此,相信我們的學生是我們教學成功的關鍵。

沒有獨立就沒有自由,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在獨立的道路上保持前進。

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學會走路,跑步,上下樓梯;學會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學會自己穿衣服,洗澡;學會清楚表達自己。

我們必須幫助他們,使他們逐步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的慾望,所有這些都是獨立教育的一部分。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人們總是傾向於把孩子當成木偶。

總是喜歡像對待洋娃娃一樣給她洗澡,餵他飯吃,,卻從來不會停下來想一想孩子自己的感受。

習慣性地伺候孩子,這不僅是在奴化他們,而卻還會抑制他們有益的自發活動。

孩子必須學會自己做一些事情,這也是他們內心的一種自然需求,大自然賦予了每個孩子健全良好的身體條件,並給他們配備了一顆發育完整的大腦,就是要讓他們自己去完成所有這些活動。

大人們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向他們提供一些幫助就可以了,而不是代替他去做這一切。

為此,我們教學的關鍵在於「引」與「導」。

不合群

3-6歲的孩子仍然以自我為中心。

在人際交往上,他們還不理解友誼真正的含義。

「好朋友」也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

但是,家長卻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

在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發現這樣的特質:願意分享、有愛心、願意幫助他人、遵守規則、主動。

而另一些則是「另類人物」。

有的孩子很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的孩子不斷地「故意」「撩」別人,讓同伴反感;還有的孩子游離在人群之外,很難參與遊戲。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成為一個「社會人」,如果他們在人際方面有困難,是一定需要大人幫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見的是,這個孩子的行為常常觸怒他人。

跟大人一樣,兒童也不喜歡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壞性的行為,他們不喜歡跟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玩。

有注意力問題的孩子通常也會有人際交往的問題,因為他們理解遊戲規則有困難,也容易在遊戲中稍有不如意時發脾氣。

此外害羞的孩子也會存在不合群的問題,他們很容易被別人嘲笑。

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