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怕的孩子?網友:要是我有這樣的孩子,往死里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6歲的小男孩面對媽媽和育兒師大發脾氣,砸東西,掀翻桌子,吼叫,甚至打育兒師,表現得十分狂躁,而媽媽一臉無奈,束手無策。

▲ 暴躁地掀翻桌子

▲ 用頭頂撞育兒師,抓育兒師的頭髮

當被象徵性地懲罰坐在淘氣椅上時,孩子先是發火暴怒,然後砸計時器砸椅子,最後開始拔自己的頭髮、脫掉襪子光腳放在地板上。

▲ 一臉無奈的家長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看到的另外一個視頻,一個十歲的孩子和媽媽的餐廳吃飯,孩子打破了什麼被要求賠償,媽媽責怪了他幾句,他竟然開始動手打媽媽,情緒失控,像頭猛獸。

這些孩子已經超出了「熊孩子」的範疇,具有了明顯的性格缺陷和教養的黑洞。

從評論來看,這樣的孩子還不是少數。

而對於應對招數卻各有看法:有人認為都是慣的,揍才是硬道理。

有人認為這是缺愛,應該給這樣的孩子更多的愛。

先來看看育兒師是怎麼做的。

2

第一:

育兒師分析小男孩缺乏是非觀,首要地是幫助他建立是非觀,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第二:

錯了就要受到懲罰。

育兒師先是警告:如果你繼續這樣,我會讓你坐淘氣椅。

當小男孩仍然不聽勸阻,育兒師果斷地把他放在淘氣椅上。

第三:

懲罰結束後復盤,再次告知對方哪裡做錯了,幫助強化印象,同時理解對方的情緒,表示對方能作出改變很不容易。

最後,在整個過程中,育兒師都注重為孩子和媽媽之間搭建溝通橋樑。

3

面對媽媽的「置身事外」,育兒師多次要求媽媽加入:

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錯的,告訴孩子必須接受懲罰,告訴孩子懲罰時間結束,擁抱孩子。

從視頻來看,育兒師的辦法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孩子安靜了下來,並且在育兒師的引導下擁抱了媽媽。

有人為育兒師點讚,有人則質疑這種辦法屬於「以暴制暴」,治標不治本,應該走到孩子的心裡去,給孩子愛和安全感。

我認為這是混淆了育兒師和媽媽的身份。

育兒師作為診斷和親子教育模式的指導老師,現場的處理很專業,孩子的表現所內含的心理特徵也分析得很到位——

如在被要求懲罰時如何「心思縝密」地反抗以期大人就範,尤其是在這過程中對媽媽角色的參與的要求,都符合育兒師的身份。

從根本上說,育兒師本身就不負責「治本」,所有的親子教育都有賴於父母作為第一責任人。

我們這一代大約從小受了些苦,父母溺愛這種事還沒來得及發生,長大後有了孩子下定決心要好好愛他,給他最好的,卻不知道愛是一種智慧。

溫柔的母親也會教出暴躁的孩子,受寵的孩子也可能還是「缺愛」,每對父母都應該學會用愛和智慧去教育。

想要避免,這幾個基本的原則要把握。

4

一、為孩子樹立邊界

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範圍里是自由的,哪些是絕對不能碰的。

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糖果,但是你不能把商店裡沒有付錢的糖果帶回家。

這一點絕不能模稜兩可甚至為孩子開脫:小孩子懂啥,沒事,反正他們也沒發現,反正也不值幾個錢。

一旦大人犯渾,孩子教育必敗。

二、犯錯必須給到告誡和懲罰

你打人是不對的,如果你再打人,我會停止你今天的一切遊戲時間。

懲罰不是目的,建立孩子錯了就要受懲罰就要承擔責任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

同時也有助於樹立家長的威信。

一個不能建立規則的家長容易被孩子輕視和「利用」。

就像視頻中的6歲小男孩,已經懂得心思縝密地控制大人。

三、「感受——認知——處理」情緒三步法

很多脾氣暴躁的孩子對於生氣的情緒其實是恐懼的,他感覺到有種可怕的情緒,但不明白這是什麼,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只好任由情緒控制,這就容易表現出來仿佛得了「狂躁症」。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先去感知情緒:「媽媽知道,你現在心裡很不舒服對不對,像是心裡有團火鑽來鑽去是嗎?」

然後告訴他這是什麼,這種感覺媽媽也有:「沒關係,你現在是生氣了,媽媽有時也會生氣,也會有這種感覺。

再試著教他如何處理:「這種感覺很不好,讓媽媽抱抱你,這樣是不是好一點了?」

感受——認知——處理,這樣的情緒三步法在孩子三歲之前就可以教給孩子。

可以藉助一些繪本幫助孩子認知情緒,提升情商。

四、給孩子表達的自由,並給予回應

一個對情緒有充分認知的孩子,會更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生氣了,我很不開心,我好害怕。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給到孩子回應:「來,說說你為什麼生氣。

發生什麼事不開心了?不怕,有媽媽在。

每個孩子都在尋找「你」,都在期待被「看見」,得到及時回應,孩子才能更好地構建安全感。

特別注意地是,要給到孩子表達的自由,哪怕孩子不能準確表達,也可以引導他說出感受。

而不是粗暴地切斷:你怎麼回事?你有什麼好生氣的!有什麼好怕的!男孩子怎麼膽子這麼小!不許哭!

一旦切斷正常表達的通路,孩子就容易轉而尋求其他表達,比如沉默,比如大喊大叫摔東西。

五、張弛有度,做有力量感的父母

非原則性問題充分給到孩子自由,支持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原則性問題務必守住,和孩子做朋友不等於事事商量,更不能事事順從。

規則就是規則,必須遵守。

如果你守不住自己的邊界,就很難指望孩子守住邊界。

當媽不易,希望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學會愛的智慧。

- END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處理孩子發脾氣哭鬧的基本步驟(父母必知)

博士媽媽說:最近不少麻麻在微信留言,問的是差不多相同的問題,說的是家裡的孩子動不動就會哭鬧耍脾氣,自己都快被逼瘋了。孩子在家裡跟媽媽說想吃糖,但媽媽拒絕了,因為孩子半小時前才吃了一顆,孩子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