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架,家長大打出手,是該打還是忍氣吞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日下午,天氣挺涼快,小霞帶著兩個孩子去公園玩,大女兒七歲,小兒子一歲半。

她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公園的小遊樂場,那裡好多小朋友。

兩個孩子也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不一會兒,小霞看到一個小男孩推了小兒子一把,一個踉蹌就摔倒了地上。

小霞連忙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同時斥責那個小男孩。

小男孩被小霞嚇哭了,跑到了自己的媽媽那裡,他的媽媽看到兒子哭了就問了怎麼回事,小男孩就說那個家長訓斥他了。

於是,小男孩的媽媽拉著孩子就過來和小霞吵了起來。

吵著吵著倆個人就動了手。

小霞塊頭大,直接把那個小男孩的媽媽打跑了。

過了一會兒,小霞正準備帶著孩子回家,誰成想那個小男孩的媽媽帶著孩子爸爸和奶奶追了過來,把小霞摁在地上打得半死,並警告她:以後見一次打一次!然後就離開了。

小霞從地上爬起來給自己的婆婆打電話,並報了警。

之後小霞被婆婆送到了醫院。

目前這個事情正在解決中。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因為小孩子的一點事情,大人大打出手。

最終害人害己,生氣不說,還住進了醫院。

到底遇到這種事情我們該怎麼處理?該打還是忍氣吞聲?你怎麼看?

在日常活動中,人與人必然會發生摩擦和衝突,孩子們也一樣,這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現象。

雖然我們都明白,孩子之間的日常交往中,發生衝突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當孩子發生衝突時,大多數家長免不了會去干涉一下。

有些人會不分青紅皂白的沖孩子亂吼一通,有些人會毫無猶豫的選擇護犢子的方式,但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合適。

首先,家長先不要急於介入,觀察情形,儘可能的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也許一會兩個人又成了好朋友。

但是,如果存在危險的情況,家長應立即上前制止。

其次,要相信孩子會在摩擦和衝突中成長,在孩子主動提出請求時,家長才介入協助處理,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

引導孩子體驗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例如「不打不成交」、「握手言和」、「懂得分享」等。

千萬不要鼓動孩子「報復」。

最後,我們要非常明確告訴孩子,之前沒有好好思考和溝通就「動手」肯定是錯的,要讓孩子想想下次可以怎麼講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

如果每個家長和孩子都可以用冷靜的方式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是不是會更好?!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咪媽孕產小科普,更多經驗等你來交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不給孩子撐腰? 同學間衝突家長該如何介入

「我們家孩子長得比較矮,而且很內向,上了幼兒園就怕被欺負,我小時候在幼兒園很老實,就經常被同學們欺負。」聊起孩子衝突的問題,朋友李雪很有感觸。和很多家長一樣,李雪很是擔憂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從而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