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育的過與不及:養育模式、溝通模式與權力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言

此文為2018年7月29日在樂平公益基金會「樂見島·樂平講堂」的講座整理稿,騰訊同步直播。

講座涉及眾多友人所關注的養育模式、親子關係、教育困境等問題,全文共分五部分,此為第一部分。



主持人

作為首期樂平公益講堂開講嘉賓,我們邀請到了家庭教育專家彭小華博士來為我們分享《中國式養育的過與不及》,同時特別邀請資深媒體人楊子云老師擔任評議對話嘉賓。

首先有請彭小華博士。

彭小華

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到樂平公益基金會,跟各位分享自己關於中國式教育的一些思考。

我在思考養育問題的時候,會把這個議題放在國內體制環境、教育環境下來思考,放在跨文化背景下觀察,著眼於社會變革及其著力點,最終關注的是個人的自由、成長、幸福、自我實現。

我祈望國家這個想像的共同體是由一個個自由、獨立、有權責意識的個體所組成,我也相信國家的變革應該由這樣的個體來推動。

我認為,當下主流的養育模式從意識到方法都存在問題,對於孩子的成長、心理健康、親子關係都不好。

我的思考基於我作為父母的女兒,女兒的媽媽的個人體驗,基於我對中西方養育的觀察,基於我的心理學研究和心理諮詢經驗。

當然,我的研究和思考都還很不深入,算是階段性的成果,借這個機會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

一、作為女兒/母親的經驗

首先講一下養育模式、溝通模式以及權力關係,分享我自己作為女兒與母親的經驗。

父親於我

我的父親是大學教師,一輩子以做學問為樂,從來不過問我的學習,對我從來沒有任何要求和約束,也從來沒有為任何事情批評過我。

小的時候,我考試不好,我父親會用調侃的語氣說:老師怎麼搞的,才給我女兒這麼點分數。

七十年代末,家裡很貧窮,他的一位學生去秦始皇博物館實習,回來的時候給我們家帶來一大包大紅棗。

小時候在四川沒有見過,家裡當時也沒有上鎖的柜子,我父親就把紅棗放在了一個沒有鎖的柜子里。

我每天都去偷幾顆吃,等到父親發現的時候只剩下了14顆。

猜猜我父親的做法是什麼?

他誇張地笑道:「這個學生太好玩了,跑這麼遠的路給他的老師帶14顆紅棗。

我父親對我的影響幾乎都是潛移默化的、純示範性的。

母親於我

我母親和我父親的風格相反。

她讀過幾年私塾,熟記《三字經》、《女兒經》之類傳統啟蒙教材,她特別重視學習,強調讀書、考學的意義。

我是聽著她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類的話長大的。

她會不斷告誡我「砍樹不倒,斧口小;告人不倒,讀書少」:你要是找人打官司,讀書少講不清道理,你這個官司肯定會輸;你要跟別人辯論,讀書太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道理講清楚,你也辯論不過人家——這些話對我是有教益的。

小時候,她讓我在家做作業,她一轉身我就跑出去玩了。

我媽媽的處理辦法就是嚴厲地批評、吼叫,甚至體罰。

那會兒的我,心裡充滿了憤怒和不平,甚至怨恨。

為了讓我專心讀書,從我中學起,她就主張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她包攬了全部的家務,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從學業到思想品德她都有嚴格的要求,傳授了一套非常傳統、嚴格約束女性的人生觀、價值觀。

她會嚴厲限制和審查我的人際交往。

在我結婚之前,絕不許我單獨外出,夜間更不允許。

朋友約我出去旅遊,她是絕對不會同意的。

我想衝出去,她就搬張凳子坐在門口,我沒有辦法突圍,心裡滿是憤怒和難過。

我對我父母的養育方式都不贊成,父親沒有給到我太多的引導和幫助;母親引導我,但同時也給了我很多的約束,我跟媽媽爭吵過很多次,但她拒絕傾聽,沒有道理可講。

我對她真是又怕又恨,一心想擺脫她的控制。

所以,大學畢業時本來可以直接考研究生,只因為想擺脫她、想獨立,我直接工作了。

工作了也不行,沒有結婚還是要管著。

所以我很早就結婚了,結婚的時候不到22歲,母親的管教對我重大的人生決策是有很大影響的。

作為母親

作了母親以後,我的很多養育方法都來自於對我母親做法的反思和理性思考。

我們很多人都會覺得養育孩子是一件很辛苦、很累的事。

是不是感覺有非常多的東西需要學習?

我想,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可能是yes or no。

的確,我們是要學習,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那媽媽要好好學習》;另一方面,其實也沒有那麼難,我們只需要訴諸理性和常識。

我在養育女兒的時候,對我媽媽的做法採用的是一種揚棄的態度,篩選標準是:凡是覺得媽媽在教養我的時候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做法,我就延續下來;凡是覺得不好的,對我構成了約束、傷害、遮蔽的那些方法,包括她那些令我那麼討厭她的方法,都是我需要放棄的,甚至必須反其道而行之。

我認為,我和女兒在她的養育上是一種合作關係,我和她合作得不錯;最終,效果還比較理想。



二、養育模式

接下來談一談養育的模式。


養育的類型


1967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把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歸納為放任、專制和權威三種類型。

1983年,也就是15年以後,心理學家埃莉諾·麥考比和約翰·馬丁對這個分類方式做了修改,以放縱型取代了放任型,並且增加了忽視型這麼一種類型。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福斯特·克林納和吉姆·費伊發明了「直升機父母」一詞,指父母像直升機一樣在子女頭頂盤旋,對孩子實施指揮、控制、幫助。

近年,也就是2016年左右,前史丹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發現,專制型父母和放縱型放任型父母都可能是直升機父母

在我看來,直升機父母這種方式加劇了放任/放縱型以及專制型養育方式本身存在的問題。

溝通的模式


不同類型的父母跟子女有不同的溝通方式,其實溝通方式本身就折射出不同的養育方式。

按照發展心理學家的觀察,放任/放縱型家長對孩子沒有要求,這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照顧孩子的需求,順應孩子的請求,孩子有什麼想法就儘量予以滿足。

這類父母不制定規則,對孩子不提出期望,經常「妥協」,就像我父親。

他們缺少參與,陪伴孩子的時間可能沒有那麼多。

所謂缺少參與是指孩子在學習、玩耍的時候父母不會陪著你,哪怕他陪著,也可能人在心不在。

這種類型的父母把孩子當朋友看待,這也是現在好多父母的追求。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怎麼想?在我的孩子成年之前,我沒有把她當做朋友看待,我覺得我就是她媽,我對她有引領之責,我不是她的朋友。

我認為,養育方式對應溝通方式,也對應權力關係。

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約束和要求,也沒有規則和懲罰,父母子女之間就是一個弱權力關係,彼此之間不容易發生權力爭奪,吵架也比較少。

忽視型父母對孩子不要求,沒有控制,也不參與,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自己成長,也可能流於野蠻生長。

這種父母給予孩子的反饋較少,支持也不多。

反映在關係上面,情感比較疏離,缺少情感的溝通和交流。

反正都沒有時間管孩子,和子女發生衝突的機會當然不多,也是一種弱權力關係。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要求孩子服從、尊重自己——言下之意:既然我這麼說了,你就得這麼去做。

在溝通方式上,這類父母解釋較少、傾聽較少,喜歡使用恐嚇、羞辱、打壓、懲罰,以此讓孩子執行自己的指令和命令。

這類父母另一個特點是重視成就、秩序、紀律和自制力,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

他們在管控孩子的時候,會在孩子心目中植入恥感和失敗的恐懼

舉例來說,我們會不會對孩子講這樣的話?

你怎麼這麼笨?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你這麼笨的人!你看隔壁的孩子怎麼樣,你們班的班長怎麼樣!你看你,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只能去幹什麼/怎麼樣!

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這就是給孩子內心植入恥感、失敗的恐懼。

專制型父母對孩子的權力入侵很嚴重,父母孩子之間容易發生權力爭奪,親子之間發生衝突的機會比較大。



第四種類型——權威型父母。

這種父母介乎於放任/放縱型父母和專制型父母之間,《紐約時報》暢銷書《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作者、調查記者阿曼達·里普利形容,權威型父母結合了放任/放縱型父母和專制型父母的優點,是這兩種方式的最佳結合點。

這類父母對孩子有要求、有引導、有支持、有傾聽、有解釋,也就是他會積極地引導孩子,會給孩子講理想、講期待;孩子不會做的事情或者想得不周到的地方,他會給予建議,所以能夠提供很好的支持給到孩子。

他會傾聽,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做出解釋——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要求?

權威型父母也會批評孩子,但他們有原則,會告訴孩子我為什麼批評你?你為什麼錯了?他們重視的是講道理,而非想讓你難受、恐懼,感覺很糟糕。

他們不傾向於和孩子說:你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會怎麼樣;他也不傾向於拿自己的孩子跟別家的孩子對比。

在他心目中,自己的孩子就是獨特的個體,本身就有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

這類父母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經常陪伴孩子,對孩子在做什麼、想什麼會提供積極的回應,能夠承擔養育的責任。

他們是積極有為的父母,兼顧溫暖與嚴格、平衡與自由,尊重子女的人格與權力,同子女的權力分配比較平衡。

權威型父母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理性的人——專制型家長對孩子的假設可不是這樣的。

後面我會講到,為什麼專制型父母會那麼嚴格地要求孩子,對孩子說那樣一些話,以那樣一種方式對待孩子?

這個背後有他們對於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的假設,或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

我想,很多人可能是無意識的,而這恰恰是需要改變的地方,進行有意識地、理性地思考會比較好。

權威型父母體現愛、溫暖、接納,給予孩子民主、平等、理解、尊重,這體現出他們的理性,是一種最有利的養育方式,也是我強烈推薦的方式。

傳統父親


對照養育理論,我父親既有放任/放縱的行為,其實也有很多忽視的表現。

他醉心於自己的事業,只有在我母親敦促的時候,才會在某些方面出點力,比如帶我去看病。

如果沒有母親的要求和指揮,基本上什麼不做。

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去人民公園春遊,老師要求寫一篇遊記,我不會寫,很痛苦,很緊張。

我父親是一位歷史學者,我媽說:

你當大學老師,經常都在寫文章,你教一下娃兒嘛!我爸說:我教不來。

我媽說:大學生你都教得來,小學生你反而不會教?我父親說:真的教不來啊!我媽說:你必須教!

結果他寫了一篇文章讓我抄給老師!

我父親這種類型的父親在他那一代人當中是很典型的,而且我發現,不僅僅是中國父親這樣,很多西方父親也差不多。

我先生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宗教學者、牛津大學的教授,孩子們對他的印象是什麼呢?

他不跟孩子們玩,很少跟孩子們交談。

我先生的記憶就是他坐在書桌前的背影;他不滿意孩子們的行為的時候,說得最多的只有一句「你要講點道理」。

傳統父親大多數是缺位的父親。

實際上,當下很多中國父親延續了這種方式——他們缺位於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把養育責任丟給妻子,人們把這種父親/丈夫缺位的育兒模式戲稱為「喪偶式育兒」。

在養育子女方面,傳統西方父親也是缺位的。

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西方新一代父親對孩子養育的參與度越來越高。

我先生這一輩的父親就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帶孩子真是親力親為,跟孩子建立很好的關係。

當下大多數中國父親對於父親責任的認識,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為家庭提供金錢和社會資源方面,培育孩子的意識和能力急需提高。

其實,無論是從性別平等和公平的角度講,還是從父親的介入對於子女養育的意義講,當今大多數母親都希望丈夫能夠分擔更多的育兒責任,對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量和陪伴水平也有期待。

但是,母親的期待和父親的投入程度和陪伴質量有落差,因此也成為一些母親情緒不好,對夫妻關係比較灰心失望的根源,更由此影響夫妻關係,進而影響孩子成長的情緒環境。

像我父親這種類型,放任/放縱+忽視型結構還不是最壞的一種,還有比缺位更糟糕的父親,那就是專制+忽視型父親。

專制型

直升機


我母親是一個養育上的專制者。

我是諮詢師,我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遇到的學生,無論是學習困難,還是迷戀遊戲、失戀、自殺、強迫症,或者成年之後有母女、婆媳衝突的女性,以及有夫妻問題的男女,考察起來,背後都有專制的主要養育者。

據我觀察,中國中產階層父母的主要養育模式就是專制型直升機模式。

我認為,這種養育模式加劇了專制型養育本身就有的問題,我想這也是當今不少中國孩子發展水平不夠理想,跟父母關係不夠好的原因。

當下,有一些母親有條件的話會全職留在家裡帶孩子,這種方式好嗎?

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採取這種方式?

我個人認為這種方式可能不是很好。

為什麼呢?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比如我接受的是比較專制的養育,最終仍然成為了一個比較自由、比較獨立的人,那是因為我媽媽非常忙,很多時候其實沒有陪伴我。

早晨一早見到我,晚上好晚才能見到我,其他時間我都在她的視線之外,所以我還有好多時間去交朋友,去自由思考,去遊戲、玩耍,這反而提供了我更多的成長空間。

我們好多人選擇做全職母親,可能是覺得陪伴孩子很重要。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猶不及的問題,過多地陪伴,尤其是如果你還是一個專制型母親的話,越多的陪伴可能對孩子的遮蔽越嚴重,孩子對你的反感越強烈。

有一位專制直升機型媽媽養大的碩士決心跟媽媽決裂,起碼隔絕一段時間,他告訴他媽媽:

我滿腦子都是你的聲音,我需要傾聽一下自己的聲音,我也需要傾聽一下別人的聲音,你的聲音占到太多的位置,我都不知道我是誰了,我等於是你的一個牽線木偶!




虎媽的女兒


我最新翻譯的一本書馬上就要出版了,書名《虎媽的女兒》,副標題「職業女性如何影響女兒的職業抱負」,它講母女關係,其中談到母親全職陪伴孩子好不好。

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提問方式是:職業女性對於孩子的成長好不好?

作者吉爾.阿姆斯特朗得出的結論是:職業女性母親有利於孩子成長。

換句話說,作一個全職媽媽,大多數情況下對孩子的成長未必好。

為什麼?

因為職業女性更有能力做一個權威型母親——剛才我們已經講到權威型養育是最適合、最有利於孩子的養育方式。

直升機父母這一概念來自於西方,西方也有直升機父母,這種養育方式在80年代中後期以來,差不多也成為了美國的一種主流養育方式。

不過,跟西方人比起來,中國的直升機式專制父母更缺少西方父母那種對於子女的主體性、人格、權利、自尊心、自由的尊重,甚至就是缺乏這方面的意識。

今天在座能來參與活動的朋友肯定對養育子女非常關注。

那麼,這方面的意識,我們是否具備?有沒有想到要檢討一下,我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尊重他的人格、權利和自由了嗎?




三、不同的結果

如果說孩子是花朵,父母就是園丁,就像不同園丁照顧的花會長得不同一樣,養育同理,不同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也會不一樣。

這是因為,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養育方式。

先看一下放任/放縱型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

比較不成熟,具有較強的衝動性和攻擊性。

其實,我覺得衝動和攻擊本來也是不成熟的表現。

缺少責任感,合作性比較差,當然,這也是不成熟的表現。

孩子的人際關係、孩子在群體當中對群體的貢獻會受到養育方式的影響。

放任/放縱型父母的孩子會比較缺乏同理心和自信心。

我們知道,這些素質對於孩子的將來相當重要。

自信心、同理心、責任感、合作精神,與人好好相處的溝通能力都很重要。

但是,這種養育方式卻不利於培養出我們希望孩子具備的這些素養。

另外一種是忽視型父母的孩子,他們會有適應障礙,自控能力比較差,具有比較強的攻擊性,對人比較缺乏熱情、關心和同理心,可能出現不良行為問題。

這種類型的男孩子青春期以後容易出現學習不好、逃課、早早談朋友,甚至有酗酒、吸毒的情況。

「少年犯」裡面相當一部分來自於這種類型的家庭。

看看專制型父母的孩子,這種孩子容易出現情緒焦慮,自我封閉或者自卑的情況,會比較缺少社交技能——父母都不讓你出去玩,更別說交朋友,沒有機會操練這種技能。

他們容易懷有敵意,經常會有受挫感。

男孩子比較易怒,有反社會傾向——因為內心不平衡,受到那麼多壓抑,當然容易發怒,產生反社會行為。

女孩子容易產生較強依賴性,缺乏探索和挑戰的動力。

成年後出現心理障礙的幾率較大,容易出現不良習慣成癮。

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可能是我們最希望培養的孩子,積極樂觀,獨立自主;他們容易擁有這樣一些素質:自控能力、自決能力、自制能力、自尊、自信。

他們與人相處友好和善、樂於人際交互;自我接納比較好——因為他們自我感覺比較好;他們也比較容易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規範。

這種養育方式比較容易形成健康的親子關係,親子之間親密有間——屬於西方人所說的:有距離的親密。

我女兒比較符合這種狀態,她是權威型養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第一部分完——

• end •

策劃:樂平公益基金會

文:彭小華丨編:青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快來測試下,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剛出生的嬰兒就是白紙,成年後為人和性格如何,大多數與父母的教育有關係,因此不少的新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會被自己教壞,還有可能因為自己教育方法不對而變得不夠完美。一般來說,家長分為四個常見的類型,專...

那個孝順的學霸跳樓了,真的不怪他!

都說這年頭養娃不易,其實現在當個孩子也不容易,自己的人生時刻被父母掌控的那種窒息感,偽孝順的背後是違背自己的本心,看看那個孝順的學霸的結局,你就知道了,有時候有問題的不是孩子,還是那個自以為是的...

爸爸,別讓媽媽一個人照顧我

內容概要現在,很多年輕夫婦的家庭分工都是一種模式:丈夫在外忙事業,掙錢養家;教育子女的任務由妻子承擔,做父親的基本不介入。有的父親對孩子的撫養教育情況不聞不問,成了孩子撫養教育的「局外人」。父缺...

孩子教育:什麼樣的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不僅是媽媽,往往父母雙方都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很多,但孩子卻自私自利、曠課、打架、成績差。為什麼父母圍著孩子轉,付出了幾乎所有時間和精力,但孩子的表現為什麼那麼讓人傷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