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專題(六)|您在用什麼方式教育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相關提示:人際關係專題(五)|夫妻關係與孩子成長

從人際關係專題(五)我們知道,夫妻關係決定孩子是否健康的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參與者,其育兒方式會很大地影響孩子後天的成長。

不少家長也意識到,育兒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比如,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孩子所能感受的安全感等。

之前在《夫妻關係與孩子成長》中我們也強調了,這些關係會長遠地影響孩子在情感、社交、行為等各方面的能力。

誠然,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千秋,不盡相同。

很多時候,家長也很難簡單地用幾句話來描述自己的育兒方式。

其實針對不同的教育模式,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已經做過不少思考和研究。

在這一專題中,我們正是要把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跟大家分享。

父母主要參與教養孩子的過程

首先,父母可以主動地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正面和直接地引導孩子的成長。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強調培養孩子的「成長性思維」,他認為父母需要時刻關注孩子,讚賞努力和引導熱情。

哈佛大學的珍·尼爾森(Jane Nelsen)教授倡導的正面管教,支持更多地正面引導和教育。

不少國內的父母已經逐漸接受和認同類似的教育方式。

這種從中國式批評訓誡為主的教育模式的轉變,也反映了新一代父母對於傳統育兒理念積極的批判性反思。

其次,父母的行為會潛意識地影響孩子。

學習起源於模仿,所以距離孩子最近的父母也很自然地成為了孩子最易模仿的對象。

父母行為上的感召在早教階段甚至會比語言上的說教對孩子影響更大。

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有時候也並非沒有道理。

所以,當觀察到孩子某些壞行為時,您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和周圍的人是否需要對這些壞行為負一定的責任。

然後,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成長,在各位家長教養孩子的同時,孩子的行為也一直在磨練和教育您。

比如,您可能會更深地體會到耐心和同理心的重要,也會意識到自己平時關注不到的生活行為細節的問題,更有對自己情緒失控的懊惱。

在這個過程中,您可以和孩子一起打磨和塑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美國副總統拜登在2015年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說到,自從當選參議員之後,他每天需要花費四個小時往返於華盛頓和位於威明頓的家庭之間。

這種工作生活方式,他一直堅持了37年之久,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在睡覺之前和早上醒來後都能見到自己,可以每天和父母分享生活的點滴。

分享會變成習慣,分享的內容也在天天積累。

如果這種習慣沒有了,那這些回憶也就不曾有過,也很難補救回來。

回想起來,他覺得其實自己需要孩子們的陪伴,更甚於孩子們對他的需要。

父母教育孩子的模式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提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模式包含兩個重要的維度:交流回應(Responsiveness)和主動要求(Demanding)。

交流回應顧名思義就是父母對孩子訴求的回應。

充滿關愛的父母會通過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來傳遞支持、關愛和認同。

強勢的父母可能很少與孩子交流,習慣通過抵制和拒絕訴求來樹立自己的威嚴。

主動要求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掌控和制約。

縱容的父母很少對小孩設置行為規則,即便孩子違背了既定的的規則,也很少有相應的懲罰舉措。

強勢的父母可能會無條件地設定和執行規則來嚴格控制孩子的行為。

依據父母在被動回答和主動要求這兩個維度上的程度區別,教養模式可以分成以下四種:漠不關心型、專制型、放縱型和權威型

漠不關心型(Neglectful)
此種教養模式使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屬於「焦慮迴避型」。

父母極少與小孩溝通,也幾乎不設定任何規則。

這種模式下成長的小孩通常會出現感情和行為障礙,造成潛在的社會問題。

現在的留守兒童大多都正處於這種教育模式之下。

專制型(Authoritarian)

此教養模式中,家長過分地樹立權威而忽略孩子的自身發展和情感需求,與之相對應的依戀關係屬於「焦慮持續型」。

小孩會表現出乖順、膽小和壓抑,不太願意正面表達自己的內心訴求。

有些小孩會缺乏獨立自主性,更容易出現焦慮或抑鬱。

有些小孩也會表現出叛逆,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放縱型(Indulgent)

這種的教養模式表現在對小孩過於縱容,使得他們習慣性地忽略對規則的認同。

與之相對應的依戀關係屬於「混合矛盾型」。

小孩會表現出很強的侵略性,缺乏同理心,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控力。

權威型(Authoritative)

最好的教養模式當屬此種類型教養模式,與之相對應的依戀關係是「安全依戀型」。

父母可以耐心坦誠地與孩子交流,同時也設定明確清晰且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規則來塑造孩子的行為。

父母可以在自由和紀律兩方面尋求到合理的平衡點。

以往的科學研究也證明了權威型教養模式最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模式下培養的孩子更少出現行為障礙,也更具有競爭力。

史丹福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則表明,權威型教養模式下培養的孩子學業表現會更好。

過度養育

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我們接下來談談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過度養育(Hyper-parenting)或直升機父母。

心理學家瑪徳琳·勒文(Madeline Levine)在自己的暢銷書《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中指出了三種與過度養育相關的父母行為:

•為孩子做他們已經能夠獨立做到的事情;

•為孩子做他們即將能做到的事情;

•由自身價值觀、虛榮心和慾望等導致的父母過強的控制欲。

這些行為都以犧牲孩子快樂和忽略其正常需求為代價,對孩子造成無聲無息地心理傷害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過度養育行為可能是因為父母缺乏處理自我負面情緒的能力,從而要求孩子做出改變以改善他們的情緒。

儘管很多時候,原本孩子的行為並沒有錯。

舉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您或許因為工作或家庭上的問題正處於焦慮或憤怒中,這種精神狀態下的您獨自在家陪伴孩子。

這時候您也許會找一些玩具讓孩子自己去玩耍,藉機平緩一下自己的情緒。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她/他或許已經覺察到您的負面情緒,於是感受到不安全。

他們此時也需要您的陪伴,並開始尋找機會來得到您的關注和回應,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方式。

最終,孩子不得已只能通過不斷的打擾來引起您的注意。

這時候正處於負面情緒的您很容易會被孩子的行為激怒,認為孩子不懂事,覺得厭煩。

其實,是您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轉嫁到孩子的身上。

您過高地估計了孩子的認知能力,認為孩子可以理解您需要獨處以安撫自我。

另外,您沒有意識到孩子是怎麼想的,他們需要什麼,就是常說的同理心。

也過高地估計了孩子的自控能力,認為他們可以自己單獨玩耍。

華盛頓大學約翰·梅迪那教授將過度養育的父母分為四種類型:

成就型父母(Gourmet parents):這些父母在其擅長的領域已經取得很好的成就,因此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他們一樣取得成功。

高學歷父母(College-degree parents)這些父母希望小孩儘早地接受良好的教育,過分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孩子實際成長的需求,以及對孩子相關能力的培養。

戶外型父母(Outward-bound parents)這種父母一般是軍人或者警察,過於強調身體技能和生存能力。

天才型父母(Prodigy parents)這些父母普遍具有經濟上的獨立性,過度地懷疑現有的教育系統,並且相信孩子也應該能夠具有某方面的天賦。

田納西大學的社會學家特里·勒莫恩(Terri Le Moyne)和湯姆·布坎南(Tom Buchanan)對300名學生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過度養育會讓學生更容易焦慮和抑鬱

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過度養育帶來的持續壓力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最終導致抑鬱。

在新聞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看起來非常優秀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抑鬱,甚至是自殺。

這並非駭人聽聞,我們作為家長不能簡單的認為這是極端的例子而忽略問題;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正確面對所碰到的問題,及時的修正,以免追悔莫及。

朱莉萊·考海姆(Julie Lythcott-Haims)在其書《 如何養育成年人:打破過度養育的囚籠並幫助孩子邁向成功》(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中提到:過度養育是以犧牲孩子健康成長為代價,這種方式剝奪了孩子學習創造、解決問題、發展適應能力以及自我調適等一系列的機會。

威廉·德萊塞維茨(William Deresiewicz)在其著作《優秀的羔羊:美國精英階層的錯誤教育,尋找有意義生活之路》(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Meaningful Life)也將過度養育的孩子稱為「優秀的羔羊」。

這些孩子的生活中充斥著對失敗的恐懼,而真正歸其源頭,其實大多是來自於他們父母對失敗的恐懼。

如果您有時間,並對這些好書感興趣,可以去圖書館借或買來讀讀,讀完之後您定會有不少收穫哦。

談了這麼多,您有何感想?如果您覺得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變得悶悶不樂,那是時候停下手邊的工作,和孩子好好的聊聊吧,聽聽孩子的聲音,和孩子一起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成長教育方式,一起解決存在的問題。

讓我們的孩子更加開心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Baumrind, D.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Family relations. 43(4): 360-68. 1994.

Baumrind, 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s use.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1(1): 56-95. 1991.

Dornbusch, S.M., P.L. Ritter, P.H. Leiderman, D.F.Roberts, M.J.Fraleigh.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t school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58(5): 1244-1257. 1987.

LeMoyne, T., T. Buchanan. Does 「hovering」 matter?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its effect on well-being. Sociological spectrum.31(4): 399-418. 2011.

備註:封面圖片來自Pixabay,以知識共享組織(CreativeCommons) 的公共財產CC0協議發布。

鄭重說明:除非特別註明,該公眾號內容由而立與垂髫收集、整理和撰寫,受而立與垂髫公眾號所擁有的版權約束。

我們希望這些信息能為更多家長提供幫助,也鼓勵家長們轉發您覺得有價值的信息,但請標明出處。

若您想通過其他方式複製、分發或使用任何文字與非文字內容,請事先與我們聯繫並取得授權和同意。

請勿未經許可複製和抄襲公眾號內容。

保護智慧財產權,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你我共同受益。

原文來自公眾號:happykids_ed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和善而堅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上周在群里與大家分享《和善而堅定,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課前小調查時發現,因為自己情緒管理沒做好、因為老人、因為孩子屢教不改......導致我們很難做到和善而堅定。您是否也感同身受?您是哪種教...

積極家庭教育模式:做權威型父母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就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如果發現孩子哪裡不對,肯定要先反觀父母自己是否有不對之處。但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不自知。而且,這還跟學歷高低沒關係,甚至越高知的父母,越容易執迷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