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差評」教會我們的事(附26條幫助0-3歲孩子建立自尊自信的具體建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周(12月15日)在公眾號上做了一個投票,列舉了100個從孕期到孩子兩歲,新媽媽容易遇到的困難,以大致評估一下我們的育兒難度指數:進來測一測,讓新手媽媽崩潰的100個真相,你占了多少條?做這個小調查的初衷是想藉此寬慰和提醒大家,這段日子再難,也還有更多的、你沒遇上的糟心事。
投票持續到18日的晚上,我驚訝地發現,有大約1/3的媽媽都認為自己遇到的主要困難在於缺乏「家庭支持」(1028票,占34%),遠遠超過「寶寶睡眠」(501票,17%),「哺乳」(391票,13%),「寶寶健康」(210票,7%),「社會支持」(178票,6%)等另外8個選項。
從評論里發現,「EASY模式」的媽媽,和一些「Hard模式」,甚至「地獄模式」(遇到難題不少),但卻並不覺得HARD的媽媽們,都在感!謝!隊!友!可見爸爸的參與和情感支持對新媽媽的幸福感有多重要——哪怕困難重重,有人一起面對也會SO EASY!
她們說:
結合調查中「家庭支持」的不滿率,不難看出:
區分「Hard」還是「Easy」的最重要指標其實是——
家人的支持。
更具體地說,是隊友作為父親的養育參與,
和作為丈夫的愛與支持。
這100個新媽媽的難題,
其實大部分都像臨產前的宮縮疼痛一樣,
當時覺得崩潰,
但只要過去了,
回頭再看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但隊友在迎接新生命這一重大家庭事件上的失職,
卻為婚姻蒙上了難以消散的陰影。
「喪偶式育兒」這個說法一夜之間就變成了流行語。
還有一句更流行的:
「生孩子後流的淚,都是結婚前腦子進的水。
」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的社會怎麼了?
怎會這樣
當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
想起了一位生了小孩後總是在夸老公的朋友,
我曾開玩笑說她運氣好,
她卻認真地答:
不是運氣好,
是結婚前要儘可能多地談戀愛啊!
談戀愛的時候別隱藏自己的缺點,
別裝自己沒有的特質(尤其是別裝賢惠),
是怎麼樣就怎麼樣,
實在不合適就換下一個,
多相處一些人,
你才能知道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更合適。
如果沒記錯,這個朋友22歲大學一畢業就結婚了,那麼她換男朋友的事,應該都是「早戀」時換的吧?
呵呵,哪有什麼早晚。
戀愛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不需要附加犧牲、迎合、委屈……
愛就愛了,不愛就不愛。
戀愛是一種修行,
讓你學習愛,練習愛,感受愛。
愛對方,也愛自己,
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
沒有什麼時候不適合戀愛。
回想上學時,許多「我行我素」、被老師同學攻擊「作風有問題」的姑娘,大部分都嫁得不錯。
反而那些被打上「乖」、「本分」、「懂事」標籤的「好姑娘」們,卻成了(與異性)社交困難
和「婚前腦子進水」的高發人群。
婚姻不是幸福的終點站,
但愛與被愛的能力可以幫助你獲得幸福的婚姻。
那些遺憾
再細想一下,其實是我們父母輩那一代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了促成了這個「社會問題」:
1. 不要早戀
上大三的時候還不准談戀愛(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要專心學習;22歲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催結婚——轉折不能更生硬了。
不是說我。
我早戀。
愛過,失戀過,追求過,讓人心碎過,錯過良人,遇到渣男,學會珍惜。
不試錯怎麼能知道對?
2. 女孩子要樸素,打扮就是輕浮
不客氣地說一句,骨子裡的自我否定都是從青春期性別特質被踐踏開始的。
3. 男孩子要內斂
女孩/男孩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真的很反感這樣的性別標籤,它們約束了孩子的表達,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不允許他們做自己。
哭什麼哭/男孩子就該堅強/男孩子不要這麼油嘴滑舌……對於女性來說,累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來自丈夫的在感情和語言上的安慰。
悲哀的是,在很多人眼裡,男人不善於表達感情,竟是個優點。
4. 女孩子要聽話、本分、會過日子
實際情況是,男人在結婚時,都想找個溫順明理的女人;但長久來看,又總是被自己搞不定的女人所吸引。
聽話的姑娘怎麼主宰自己的命運?她們的幸福只能看運氣。
5. 賢妻旺夫
這句話本來沒什麼錯,錯的是,人們總用這句話來要求女人一力承擔烹飪、打掃、帶孩子,要是還能賺錢分擔丈夫的經濟壓力,「別在家白吃白喝」,就更好了。
那些標籤
順便再說說世俗是怎樣把正常人污名化的:
1. 廚藝精湛+善於甜言蜜語+帶娃主力的男人=沒出息
(馬上2017年了,勸你多關注一下黃磊和他的家庭。
)
2.女人是職場精英、順利晉升=不擇手段
(不解釋)
3.女人打扮精緻,穿戴名牌=敗家、虛榮
(不解釋)
4.不打扮、省錢、在職場沒野心、不快樂但能強顏歡笑=賢惠、好女人
(……)
反思.改變
我們能從上一代的親子教育中,反思些什麼呢?
我們在「如何讓孩子長高」,「如何讓孩子長胖」,「如何給孩子英語啟蒙」,「如何給孩子選特長班」等等事情上,花費了太多太多的力氣。
但是,真正能檢驗家庭教育的質量的,其實不是孩子最終考上了哪個大學,而是,他/她獲得幸福的能力。
獲得幸福的能力的其中一個體現就是,他/她未來的婚姻質量。
要做好,說來也很簡單,歸納起來就是: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允許他/她做自己;
尊重他/她做自己;
鼓勵他/她做自己;
認可他/他做自己。
就是這樣。
從細節入手
具體說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避免以上列舉的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了。
那麼對於嬰兒期、幼兒期的孩子,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自尊自信、樂觀積極的人呢?下面是從細節入手的26條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 對於嬰兒:積極回應。
從生命一開始,寶寶就需要知道,有人關心他/她,照顧他/她,在他/她需要的時候永遠都在。
(讀過許多澳洲政府的資料,總是反反覆復強調,小嬰兒不會被寵壞,應該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
)
2. 允許孩子有安撫物,比如安撫奶嘴,安撫巾,或者特定的玩具等。
安撫物可以幫助年幼的孩子應對壓力。
父母不在的情況下,比如睡覺或者去幼兒園時,安撫物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3. 幼兒喜歡用不斷重複的方式來學習新東西,不要打斷他們。
如果你允許孩子不斷犯錯,直到熟練掌握一項新的技能,那麼孩子也會用這樣的信心和耐心對待自己。
4. 允許孩子冒險。
不管是一歲的時候自己滑滑梯,還是一歲半的時候從5厘米的台階蹦下來……允許孩子去嘗試,不要對他/她的失敗反應過度,這樣能幫助他們去延伸自己的舒適度區域。
這種冒險精神會幫助孩子在年齡稍大一些的時候,勇於去結交新朋友、嘗試新食物、嘗試新的運動等。
5. 陪伴孩子的時候給他/她全心全意的關注,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愛。
如果孩子想跟你說話,你應該放下手機、把電視關掉。
6. 充分體會孩子的感受,不要拒絕/嘲笑孩子的恐懼和消極的感覺。
當他/她說覺得自己的房間有怪物,不敢獨自睡覺的時候,不要粗暴地對待或回答,試著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解決問題。
(「怪物最喜歡吃餅乾,我們放幾塊餅乾在你的床邊,讓他變成你的朋友,保護你,好嗎?」)
7. 找機會讓你的孩子去「貢獻」。
無論是幫助更小的孩子、飼養小動物、養一株植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能給他/她一種責任感,也傳遞了父母對他/她能力的信心。
8. 在心裡列出孩子擅長的事情,口頭上有意去強調他/她的優勢。
成就感和自豪感會讓孩子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有信心堅持下去。
9. 鼓勵和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把直接告訴他們解決辦法當做最後一招。
10. 讓批評變得「私密」。
除非事件里包含了其他人,否則批評孩子時最好確保周圍沒有其他人。
11. 鼓勵他/她堅定地要回自己的玩具。
可以在家裡進行模擬排練——假設一個場景,比如在公園裡,孩子的玩具被另一個小朋友拿走,卻拒絕還回來,就鼓勵自己的孩子,勇敢而堅定地要回自己的球。
但不要強迫他/她去學會侵略性的解決辦法,那會讓情況更糟糕。
12. 不要強迫孩子,尤其是不要強迫害羞的孩子去主動,不要強迫膽小的孩子去冒險……忽略孩子天生的性格傾向,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不自信。
(比如,逼迫孩子對陌生人示好。
)
13. 在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為他/她制定規則,並始終如一的貫徹這個規則。
有適當的約束,孩子們往往能表現得更好。
如果沒有堅定的規則,那麼當他/她的某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可能會持續性地用尖叫或打滾來達到目的。
等再大一些的時候,他/她可能更容易去模仿一些不好的行為,並開始欺負同齡人。
14. 批評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不要人身攻擊)。
當孩子做錯時,清晰地告訴他/他怎樣的行為是錯的,怎樣的行為是對的。
例如,當三歲的男孩把一輛玩具火車砸進了妹妹正在熟睡的嬰兒床,不要罵他壞,而是應該說:「你不能把你的火車扔在你妹妹的床上,你可以在她醒來時給她看火車。
」這樣有助於孩子理解父母的期望。
15. 積極、耐心地聆聽孩子。
父母通過積極聆聽來學習如何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
這有助於孩子認識到他/她的感覺對他們的父母很重要,從而提高他們的價值感。
對於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這也令他們更願意表達自己。
16. 下命令/設置規則的時候,簡要解釋它。
這有助於孩子形成是非觀,而不是認為規則就是「強權」。
17. 尊重孩子的個人財產。
鼓勵他們主動去與別的孩子分享玩具,但不是強迫。
作為父母,不要在徵詢孩子的意見之前,把他/她的玩具、繪本、衣服送人或者放進儲藏室。
要尊重他們的決定。
18. 尊重孩子的想法。
從很小的時候,甚至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他/她也許就已經有了要穿哪件衣服、穿哪雙鞋的意願,有的選擇或搭配可能會看起來「可笑」,但請試圖尊重孩子的意願。
這不會讓你沒面子,陌生人的意見對你來說沒那麼重要,而願意了解緣由的人(比如幼兒園老師),會因此感受到你是個用心的母親/父親。
這也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是重要的。
19. 行勝於言。
父母的擁抱和愛撫能幫助兒童發展自尊。
孩子們對非言語態度非常敏感。
也許你不善於把「我愛你」掛在嘴上,但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如親吻、擁抱、總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耐心的對話等。
20. 避免言語與行為的矛盾。
當父母用憤怒的聲音告訴孩子「我愛你」,他/她感覺的出來,並且會不知所措。
父母應當誠實對待孩子,表達你真實的感受或想法,避免你說的話和你的身體語言不相符。
這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這也是用行為告訴孩子,什麼是「真實的表達自己」。
21. 父母可以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拓展孩子關於情緒的詞彙,幫助孩子表達自己。
22. 對稍大的孩子,分享家庭故事(例如藉助相冊),使孩子為他/她的根源感到自豪。
歸屬感對於孩子自尊的建立非常重要。
23. 規律家庭作息,建立家庭傳統,或者擁有你們之間特別的慶祝方式。
家庭傳統是非常強大的生活整理術,即使對於幼兒,也會帶給他/她安全感和穩定的力量。
24. 當孩子生活中出現重大變化時,比如換學校、換老師、搬家、換照顧人時,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多花一些時間陪伴。
25. 尊重孩子的個性。
父母有責任去發現孩子的愛好/才能,並幫助孩子去發展它。
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維定勢去限制孩子——兩歲的男孩對模擬廚房更感興趣,就不要非給他買模擬工具台;三歲的女孩更喜歡足球,就不要逼著她去學芭蕾。
26. 對孩子禮貌,用「請」和「謝謝」。
尊重他/她,像尊重任何一個「人」。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高情商的爸媽都用這三招
很多孩子剛上幼兒園時,經常會因為愛咬人、打人而被別的家長聯名舉報。每次孩子打人,父母都是一邊尷尬的賠不是,一邊對孩子的攻擊行為無可奈何。自己明明教育孩子了,為什麼孩子還是屢教不改呢?
一言不合就生氣,憤怒的小孩在我家
兩歲多的心寶最近學個新技能,不合心意就撅起小嘴巴,咚咚咚咚跑到角落裡生氣,有時還惱怒的哼哼哼,我不跟你玩了。當我聽到我不跟你玩了,內心獨白是,十分同意,媽媽也不想和你玩啦!但是大多時候還是會去安...
當寶寶哭鬧發脾氣時, 高情商的媽媽都是這樣應對的
很多媽媽在帶娃的過程中都會發現,寶寶到了一歲以後比以前更愛哭了,一言不合就哭鬧,隨時隨地發脾氣,甚至撒潑打滾都不在話下。為什麼寶寶1歲以後就更愛哭鬧呢?這是因為寶寶在一歲以前時,並不知道自己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