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七不責」——作為家長的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注重對子女德性的培養,家規、家訓尤其嚴格。

但是睿智的家長們在處理孩子犯錯的時候,依然能夠持守「七不責」。

這種家庭教育的智慧,並不是對孩子犯錯的縱容,而恰恰是符合孩子健康成長的規律;這種寬容但不縱容,對孩子來說,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更能對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

作為一名睿智的當代家長,也應該知道孩子犯錯「七不責」。

一、對眾不責

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

經常在他人面前訓斥孩子,或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覆說給別人聽,讓孩子出醜,不僅會傷害其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為恥,習以為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

「對眾不責」並非縱容,如果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比如打同伴、無故發脾氣等,家長應該馬上制止,告知這種行為不可容忍,並立即將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及時幫他分清是非曲直。

二、愧悔不責

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孩子知錯時家長依然不依不饒,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一種道不道歉都要挨罵的體驗,可能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聰明的家長會及時表揚孩子知錯就改,同時也簡單地強調類似的錯誤不可再犯。

這樣可以讓孩子消除內疚感,態度更積極樂觀。

三、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

此時責備孩子,會讓其入睡時心理處於壓抑和緊張的狀態,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同時,睡前孩子較為疲憊,對家長的話可能「左耳進,右耳出」,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如果孩子晚上犯錯,家長不妨點到為止:嚴肅地跟孩子說明錯誤的原因、性質等,並告知「今天太晚了,先睡覺,睡前不妨自己反思一下」,切莫嘮叨。

四、飲食不責

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

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心理學家研究證實,人的消化系統和情緒有很大關係,情緒的好壞和消化的好壞是成正比的;此外,還會破壞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跟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壓抑,加深隔閡。

父母要把餐桌營造成交流感情的樂園,讓孩子回憶一天中愉快的經歷,享受互相陪伴的樂趣。

如果孩子犯錯誤,家長可在飯後找時間,慢慢教育引導。

五、歡慶不責

在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

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孩子突然被嚴厲責備,會使其情緒產生巨大波動,起不到教育效果,還會傷害孩子的身體。

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的成敗體驗,在其獲得成績時予以表揚。

即使孩子此時犯了錯,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就不要掃興。

不妨輕描淡寫地提醒一下,或者裝作無意地把孩子拉過來,終止錯誤行為。

六、悲憂不責

孩子哭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心理學研究顯示,哭泣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

此時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自己的感受,對四周事物以及告誡勸解全不在意。

如果家長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

家長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果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著他,聽他哭。

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再對他進行教育和提醒。

七、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此時責罵會讓他們更悲傷,影響康復。

此時家長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實施「感同身受」教育,比如,可以趁機給孩子輸送生病的具象概念:「生病就是這樣的感覺,疼痛、無力、吃不下飯……」還可以強化孩子的健康觀念:「生病了就不能吃好吃的,不能玩玩具,不能出去跟好朋友玩。

所以以後要好好照顧自己,少生病。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

孩子需要教育,教育好孩子也是父母的責任,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我們的古聖先賢們曾付出大量心血,並給現在的我們提供了良好經驗。

儘管時代不同了,但有很多經驗依然是值得借鑑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子七不責,後悔看晚了!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孩子犯錯不可避免,批評深了,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批評淺了,又怕孩子不當回事。怎樣批評才能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又不傷...

古人育子七不責

生命時報2014-08-01 10:06:19本報記者 張 傑編者的話: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孩子犯錯不可避免,批評深了,怕傷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