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父母要這樣做才能解決孩子的惰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了,從過去千百年來對孩子的不尊重、禮教,到現在的平等、對話,這本來是一個大大的進步,但是,有時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現在很多父母的「尊重」,已經成了「尊從」。

學校老師反應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家長說:好的,我回家好好和孩子談談,看他為什麼這樣。

給孩子報班,試完課,家長說:我回去問問孩子喜不喜歡。

學校布置作業,家長怕孩子太累,不喜歡學習,主動跟孩子說:別太累,多吃飯才有力氣。

上了幼兒園,因為孩子的哭鬧就經常晚來早走。

……


可是,不喜歡的事那麼多,能不能什麼都不做?

孩子喜歡什麼?

人的一生很長很長,小的時候不喜歡斷奶,長大一點不喜歡自己走路,上幼兒園了不喜歡離開家,上了學不喜歡寫作業,學習生涯至少十幾年,有無數的考試、論文,個個都不喜歡寫,畢業後不喜歡應聘,參加工作了不喜歡被考評。

晚上不喜歡早睡,還想玩一會兒;早上不喜歡起床,還想賴一會兒。

吃飯的時候有很多不喜歡吃的飯菜,想全都換掉。

渴了想喝果汁飲料,不想喝白水。

老師要求太嚴了,我不喜歡。

同學不願意遷就我,我也不喜歡。

爸媽老是嘮叨我,我也不喜歡。

那麼喜歡什麼呢?

我喜歡自由自在,

我喜歡隨心所欲,

我喜歡吃飯逛街看電影,

我喜歡發獃旅遊看風景。

是啊,輕鬆愉快的事情,所有人都喜歡。

但是這些喜歡,給你帶來的進步和成長,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是休閒和放鬆,給你感官的愉悅,而不用費力太多。

而那些你不喜歡的,更需要費力,需要規範,需要自制。

但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更快地成長,更多地收穫。

所以,做父母的,不應該動不動就說:「寶貝兒,你不喜歡就不做,開開心心就好。

」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這樣無意中給孩子留下的意識是: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不做。

而這一點,小時候可以在家長的庇護下強行做到,長大後就絕無可能。

孩子一旦形成了這樣的意識,將來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只會逃避,嚴重點就是好吃懶做了。

不想做的原因是什麼?

有人說過,很多人說不喜歡,其實是因為做不好

那麼,家長們,你又有沒有問過孩子,你為什麼不喜歡?

以多位家長的反饋,基本上孩子上不喜歡,不想做的事,原因只有這幾點

一、耽誤他玩,

二、不自由要被管制,

三、費腦力和體力,

四、對未知事物的膽怯。

分析這幾點,就能看出來,前三個原因都是因為人天生都有惰性,都想舒服、享受,如果因為這樣的原因,就不讓孩子去接觸去嘗試,其實無意中已經給孩子埋下了懶惰的種子。

第四個原因,能看出孩子並不是真不想去嘗試,而只是害怕,這種心理很正常,也是一種面對陌生事物時的自我保護機制。

這樣性格的孩子有不少,而越是這樣的性格,也許更需要多鼓勵、多嘗試,建立起自信和勇氣。

如此一來,「因為不喜歡,所以就不用去嘗試」的思維,既然「不喜歡」這個原因有問題,這樣的因果關係也就不成立了。

其實還有一種可能,是父母不喜歡。

比如有的父母認為男孩子學跳舞太娘,有的父母認為女孩子學武術、打籃球太粗魯,還有的理由是,學鋼琴的人太多了,再學就和人家一樣了,等等。

如果是這種情況,你根本都沒讓孩子去試一試,怎麼知道孩子不喜歡呢?

父母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監護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要比孩子要成熟得多。

蕭秋水寫過:「小孩子會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棄督促的責任。

不去嘗試、隨意放棄,孩子就難以體會到成就感,動力不足,沒有動力,就更不想努力,於是陷入惡性循環的死結。

曾經看到一些名人訪談,孩子長大成人,對兒時父母的寬容,反而心生埋怨、薄有微詞,會說:我那時候還小,不懂事啊,你為什麼不督促我學呢?如果我小時候學了的話,現在就……

不喜歡的事那麼多,你不可能什麼都不做。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但是也要講究教育的藝術,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不希望孩子養成內向膽怯的性格,不希望孩子將來遇到困難就退縮,而是充滿激情,勇於嘗試,請別再用不喜歡當理由,隨意對待未知事物。


關注我們,了解最新中小學學生最全、最專業的語數英輔導課程、思維模式、高效學習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