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淑女:如何利用繪本,進行情緒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嚴淑女

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台灣分會會長SCBWI-Taiwan

Society of Children’s Book Writers and Illustrators

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系兼任理教授

具有情緒療愈功能的繪本

每個大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個小小的傷口,或是沒有被安撫的情緒,像影子般跟隨著你,這樣的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人生。

我研究情緒療愈主題的繪本多年之後,發現那些經過生命歷練的圖畫作家,在書中用如詩般的文字,簡單卻蘊含豐富意涵的圖畫,述說生命的哲理和面對不斷改變的人生,需要抱持何種態度,才能坦然接受自己。

而日本報導文學作家柳田邦男在《繪本之力》中,更提出「人生三讀繪本」之說。

讓繪本不再只是孩子專屬,而讓成人透過繪本重新發現小孩,照見自己。

柳田邦男認為小時候、育兒階段以及人生進入後半的那三個階段閱讀繪本,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特別是人生的後半段,會因為面臨衰老、疾病,以及回顧人生起伏,而更能理解繪本中的深意,並因而對繪本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

人生在世,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在繪本里,早就給了許多的答案。

我想和更多人分享這份來自繪本的珍貴禮物,我相信不管大人或小孩,當我們接受自己,也被自己最愛的人真心理解、接納時,才能展開堅毅的翅膀,勇敢往前飛。

而且大人小孩能借著閱讀而抒發情緒,也透過繪本相互理解。

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

要利用繪本進行情緒教育,必須先了解大人和孩子的天生氣質。

同時也透過繪本理解每個人天生氣質(temperament) (性格)不同,學習和自己和平相處,真心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之後,才能接納周圍的每個人。

研究顯示,當媽媽在懷孕時,寶寶的「氣質」就已經成型了。

所謂「氣質」,就是一個人基本的人格特質。

寶寶出生之後,他們的個性是調皮搗蛋、乖巧聽話、活動力超強或敏感愛哭鬧,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

因此,發展心理學提出「氣質」理論,美國學者Alexander Thomas和Stella Chess提出九種氣質向度和測驗,讓父母檢測小孩的氣質。

test1.活動量—好動小孩或安靜小貓

2.規律性—定時器還是太隨性

3.趨避性—主動好奇或害羞退縮

4.適應度—慢慢摸索或速速調適

5.反應強度—淡定哥還是失控妹

6.情緒本質—開心足或板臉族

7.堅持度—堅持到底或牆頭草

8.注意力分散度—專注三小時或三分鐘

9.反應域—風吹草動或不動如山

(出自《這樣因材施教,就對了!》張黛眉,親子天下)

讓父母從「氣質」的角度來認識自己的孩子,從「了解」開始,進而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若父母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就能發展出相對應的教養對策,學習欣賞孩子與自己的差異,才能在親子關係中,享受因為彼此不同而帶來的生活樂趣,進而創造親子和諧美好的關係。

如何挑選情緒類繪本

首先,你必須先認識孩子是什麼?

《孩子是什麼?》讓大人了解各式各樣的小孩的面貌。

《猴小孩》讓你在繪本中,看到活動量大、反應度強的孩子的真實樣貌,開始展開大人和小孩之間的對話。

在開放性的故事結尾和書末的空白頁,邀請孩子主動參與猴小孩的創意遊戲,甚至和大人一起創造全新的故事。

空白頁也提供親子互動和討論的空間。

繪本的結尾,我根據孩子的心理需求,設計了一個讓孩子安心的情境。

利用睡前故事,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們如何撒野,讓媽媽一整天疲於奔命,媽媽對他們的愛,永遠不變。

每晚,孩子在媽媽溫柔的朗讀聲中,得到愛的保證。

這種保證,讓活動量大,隨時都在玩假裝遊戲,用創意解決問題的猴孩子,能在被理解和愛中,安心長大。

其次,《菲力的17種情緒》、《我的感覺系列》讓小孩在繪本中學習認識害怕、難過、忌妒、生氣等情緒,並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文字和圖畫,讓他們了解情緒如何表達、學習適當的調節,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

《其實,我想和你玩》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開放性的結尾,讓孩子和大人討論解決情緒的方法。

認識孩子的氣質,協助解決孩子的焦慮和不適應,或是性格上需要調整的學習適當的情緒反應。

例如:《雪兒》讓孩子理解分享的快樂;《比利的娃娃世界》、《黑手小烏龜》幫助孩子的天賦自由。

《阿尼,加油!》,《蔓蔓,真好!》《搖滾森林》和《小建,好酷!》讓孩子可以在閱讀的經驗中,學會找到自己,接納自己。

《愛哭公主》則是大人面對反應度強,愛哭的小孩,用理解的溫柔,讓孩子知道情緒反應是正常的;用陪伴的心,陪伴孩子一起想辦法,不僅讓孩子自己發現情緒造成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也讓孩子增強挫折忍受力,並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

此外,大人讓孩子知道其實大人也會害怕,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

《烏龜去學校》讓孩子了解每種情緒都是正常的,但是如何適當的表達情緒,需要學習。

書中描述情緒,並試著用正念來思考,回歸平靜的情緒。

用愛理解、等待和陪伴孩子

舉辦多次情緒療愈繪本工作坊後,我發現要療愈孩子之前,成人必須先拋開所有內在和外在的束縛,必須先療愈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才有能量陪伴心中的小孩和真實的孩子。

父母是否願意從「氣質」的角度,用愛來理解、陪伴和等待每個孩子。

當他們嶄露像小猴兒般好奇的本性,探索世界時,學習接納和欣賞孩子的不同面貌。

這種父母或祖孫共讀繪本的經驗,讓伴讀者的大人能用人生的經歷,溫暖的聲音,告訴孩子,不論他們將經歷多少風雨,都會有雙溫暖的羽翼,陪伴他們一起渡過。

孩子會在這種愛的保證中,才能像《猴小孩》中的小孩一樣,勇敢追求夢想,安心長大。

(本文來自悠貝)

(本文精選自微信訂閱號悅讀悅享,微信號wo2yued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恰當的親子閱讀不如不讀!(附8條閱讀建議)

我們在做閱讀推廣。我們希望讓更多的父母了解,親子閱讀所能帶給孩子和家庭的一切。這個工作,進行的時間越長、推廣程度越深,我們越發現:一味地告訴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如此簡單、空泛進行理念推廣是遠...

面對情緒災難,孩子如何倖免?

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們從摸爬滾打,升級打怪再到身經百戰,想著法子給孩子更豐富的物質,更優良的教育和更為溫暖的陪伴,希望他們成為更好且更具幸福感的人。殊不知,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