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孩子不一定非要聽家長的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培養聽話的孩子,要孩子聽話,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觀念。

聽話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長大後執行力強。

但聽的孩子在家長的指揮下放棄了童年的歡樂,早早地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與技能。

●蘋果不一定是紅色

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孩子高興極了。

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麼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其實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當然允許孩子「不聽話」指的主要是思維上的「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

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 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

當然,並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

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於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

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

「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

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

我們應該培養的是一個不盲目聽話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地聽我們的話,而且對所有值得她懷疑的問題,她都會有自己的思考,並且可以無所畏懼地說出來。

而這個「無所畏懼」依賴於平時一個寬鬆的環境,假如她面對的是一個嚴厲的環境,她不敢說。

我們只要從小告訴他一個原則,一個標準。

在這個標準下,他知道什麼東西去執行,什麼東西堅決反對,掌握好這個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們,而是怎樣合理地管的問題。

常常聽到父母抱怨:「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我們家的孩子!不管我好說歹說,他一概不理,事事都和我們對著幹,真是個十足的叛逆者。

幼兒心理學家認為,三歲至六歲的孩子,本來就處於反抗階段,無論你多麼有權威 ,只要不合他胃口,他就會反抗到底 ,用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話來說,這個時期叫「自我中心」時期。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 80% 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 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侯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麼他的判斷力自然就難以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成為庸才!

中國有句古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反應了傳統家長們教育孩子的心聲。然而,外國父母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會擔心自己孩子太乖長大會沒出息,希望孩子淘氣些更好,認為那樣的孩子更機靈。可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