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成為庸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有句古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話反應了傳統家長們教育孩子的心聲。
然而,外國父母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會擔心自己孩子太乖長大會沒出息,希望孩子淘氣些更好,認為那樣的孩子更機靈。
可能聽話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長大後執行力強。
但「聽話」的孩子在家長的指揮下放棄了童年的歡樂,早早地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與技能。
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後,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欺騙,造成辦事能力的不足。
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教育理念的問題。
只有改變這種教人「聽話」的教育理念,才會有所改變。
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孩子高興極了。
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麼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寶寶聽話未必是好事,相反大多成為庸才。
一個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當然,並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
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於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
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聽話可以,切莫盲目。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
「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
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
我們應該培養的是一個不盲目聽話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地聽我們的話,而且對所有值得他懷疑的問題,他都會有自己的思考,並且可以無所畏懼地說出來。
而這個「無所畏懼」依賴於平時一個寬鬆的環境,假如他面對的是一個嚴厲的環境,他不敢說。
我們只要從小告訴他一個原則,一個標準。
在這個標準下,他知道什麼東西去執行,什麼東西堅決反對,掌握好這個度就可以了。
寶媽寶爸們,你現在希望你們的孩子還是一個「乖乖」嗎?
養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可能是你最大的失敗
有人說,孩子大體分兩種,乖孩子和淘孩子,如果拿水果做比喻,乖孩子更像蘋果,淘孩子更像草莓。草莓出了問題,大都在表面,容易及時發現,蘋果出了問題,很多都在裡面,外表卻依然光鮮。 所以,乖孩子一旦受...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場景一:上初三的兒子染起了黃頭髮。父親:「誰允許你染頭髮的?你照照鏡子,活脫脫一個小流氓,明天不染回來就不許進家門!」兒子:「我就是喜歡,為什麼要聽你們的?」父親:「我是你爸,我就要管你。不管成...
「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嗎?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語道破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然而,時下的新新父母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活潑好動甚至調皮搗蛋也不為...
養出一個聽話的寶寶,怎麼就成了最大的失敗
在中國,父母的教育理念普遍認為只要以後寶寶聽話就好了,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日常一些特別聽話的寶寶,往往沒有主見,其他各項能力不足,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教育理念的問題。
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這一點大多數父母都忽視了
大部分的父母都想要孩子能夠聽話、乖巧、懂事,但是聽話的孩子真的就好嗎?其實孩子過分聽話乖巧,反而會喪失選擇權,失去自己的獨立個性。「聽話」的孩子走上社會後,往往沒有反抗意識,很容易聽信陌生人的話...
別用「聽話」束縛孩子,盲目聽話造就「庸才」
「乖孩子」更多是「庸才」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
育兒觀:孩子不一定非要聽家長的話
培養聽話的孩子,要孩子聽話,這是大部分中國家長的觀念。聽話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長大後執行力強。但聽的孩子在家長的指揮下放棄了童年的歡樂,早早地開始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