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促進了我作為一個家長的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美廷 (爸媽內參作者)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14年,一直喜歡帶著班上的孩子閱讀。

我想我是個有兒童教育情結的人,因為和孩子在一起,我總會很快樂。

我現在又是一個3歲5個月孩子的媽媽。

和每個媽媽一樣,孩子就是我心中的明月,手裡的珍珠。

當媽媽3年多,不知道我的育兒方式是否成功,成果還有待檢驗。

但這次孩子入園,快樂而順利,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哭鬧。

幼兒園的班主任老師也經常誇獎她,我想我的一些做法還是對她的成長有幫助。

說說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經歷,與大家分享:

一、做一個閱讀的媽媽

第一次接觸「家庭教育」書籍是一次偶然,在班上五年級學生手中發現了一本《闖入華爾街的中國女孩》。

這個優秀的中國女孩陳磊的成長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雖然書中對於「家庭教育」的詮釋非常簡略,但是由此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個小小的孩子,叫你媽媽,不是隨隨便便答應一聲就完了的事情。

原來做母親也是一個「職業」,這個崗位,也需要我終身學習、不斷學習。

這以後,我結婚、懷孕、生下小玉。

在懷孕期間我更多地關注嬰兒的養育問題,於是我買了鄭玉巧的《育兒經》;孩子漸漸長大,我越來越對家庭教育書籍感興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書》、《愛和自由》、《小情人》、《愛的微管理》、《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幸福的種子》、《特別狠心特別愛》……聽說哪本書好看,我就找來看,有點兒如饑似渴的意思。

懷孕期間看的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曾經在學校教師讀書分享會中推薦這本書。

這是我當時做的PPT頁面:

我深以為是。

作為教師,面對四五十人一班的學生,我們確實有時是以「管教」為主;同時,我也觀察到許多家長,只懂得「管教」,「處處充滿痕跡深重的干涉」。

書中對對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學校教育弊端的思考令我們教育工作者汗顏,看到書中家長和孩子無奈地應對「暴力作業」也帶給我深深地警示。

往後的每次家長會我都會推薦家長們看《好媽媽勝過老師》,因為書中許多小故事很適合教育「不得法」的小學生家長閱讀。

請看看這些小短文的標題:

同時,這本書也很適合教師讀。

女兒小玉2歲時,我讀到了上海猶太母親沙拉的《特別狠心特別愛》,這個只有初中學歷卻培養出世界級成功鑽石商人的母親寫下的教子手記讓我深深震撼。

猶太人重視「生存能力」培養的教育觀也給我上了很深刻的一課。

雖然這兩位母親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尹建莉強調「有心而無痕」,「不管」就是最好的「管」,主張不打亂孩子的生長秩序讓他有機會「自己成長」。

而沙拉則強調「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主張「有償生活機制」、「延遲滿足」。

可是我卻都從中受到了莫大的教益。

這兩位母親的育兒觀點只是著眼點不同,有許多理念性的東西是一致的,比如要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要退後一步做智慧型的父母等等。

我覺得很多家庭教育書籍都有共通點,看這麼多教育專家「百家爭鳴」,一點兒也不矛盾。

反而越看讓我的心越敞亮。

讀書,促進了我作為一個家長的成長。

我學習了許多成功父母的育兒理念,雖然他們的提法不盡相同,但是放在心底仔細琢磨,家庭教育是可以找到「法」的。

教育,是一種引導;引導,要把握「度」,這種「度」的把握是最難的,只能我們根據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實際情況在實踐中把握、調整。

讀書,還能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借鑑別人的好的做法。

比如在帶女兒去醫院時、在她摔倒哭泣時,我就參照尹建莉老師書中《「打針有些疼」》、《給小板凳揉揉疼》的做法,我覺得很好、很管用。

有時候,我也會想:等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了,學數學計算了,我也要仿照書中《開「小賣部」》的做法,讓她在遊戲中學習計算、認識錢幣、了解商品。

我也一定要告誡自己:在遊戲中拿出認真而單純的心態,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投入地去玩,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角和主動者。

等孩子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了,我也要像沙拉一樣,「不做管家做軍師」,讓孩子來當「值日家長」,讓她來安排家中一日三餐的食物,讓她來管理這個家。

我和先生還約定,等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起,就讓她成為「小報童」,或是像沙拉的兒子輝輝一樣去「練攤」,讓她體會真正的「生活」,不做溫室中的花朵。

基於這樣的認識,所以我不壓抑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

要玩什麼,都先遵從她的意見;出門去哪兒也先提前告訴她。

我的女兒小玉是個天性釋放得特別好的孩子。

她開朗、陽光,每天臉上掛著甜甜的笑;她待人熱情、大方、主動,其實我想這也應該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現在她2歲9個月,我做家務的時候總是會邀請她幫我一起做。

事先我先和她說好怎麼做,她能做什麼,媽媽不要她動手的時候就先等待,這樣也能避免她「幫倒忙」,越幫越亂。

我疊衣服就要她幫忙送衣服,我晾衣服就要她幫忙遞衣服,我洗衣服她就洗小短褲和襪子,我煎雞蛋餅就安排她撒蔥花和芝麻,我做香蕉麥芬就讓她來擀香蕉泥,我做包子就給她一個麵糰自己做,我做蛋糕她就幫我擠煉乳、鋪果醬……

她對做什麼事都很有興趣,有時候擇菜時間長,她也會說:「我的手冰冷的了,我要去烤火。

我不想擇了。

」我也隨她,但是她把手烤熱了還是會過來幫我。

我覺得:大人做家務時不要躲著孩子,要在孩子面前面帶微笑地做,孩子會覺得這是很快樂的事情,她也想模仿媽媽,於是就來幫忙。

她也特別喜歡照顧別人。

餵小弟弟小妹妹吃飯,給喝醉酒的爸爸洗臉,幫彎不了腰的奶奶擦鞋……

奇怪的是,她做什麼都像模像樣,現在「幫倒忙」的時候也越來越少。

我想:她應該是在幫大人做事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在這個家庭的存在感。

所以她每天像個「小能幹婆」一樣忙碌著,除了睡覺,手、腳、嘴巴從不歇著,而且總是很快樂。

讀書,也促進了我作為一個個體——成年「人」的成長。

龍應台說:

文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麼呢?它使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它使孤獨的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

我很喜歡這段文字。

全職媽媽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有那麼一瞬間,育兒的瑣碎、家庭事務的繁雜讓我們的心靈底線徹底崩潰,眼淚就要湧出來;或者是一定要出去吹吹風、透透氣,不然仿佛自己都不是自己。

當媽的過程,就是不斷丟失「自我」時間與空間的過程。

我寒暑假一個人在家帶娃,也有這種感受。

記得帶孩子閱讀一本《睡覺去,小怪物》的繪本時,我不禁啞然失笑:書中的「小怪物」,用牙刷刷水管,跳著上書架,不肯刷牙、不肯睡覺……

這不正是小玉的寫照麼?這時候,讀過的育兒書籍就帶給我撫慰:至少不止是我們家有一個這樣的「小怪物」,別人家也有;至少不是我一個人帶孩子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些優秀的媽媽也有困惑。

這樣,我的心裡就會豁然開朗,散去霧霾。

二、做一個讀書給孩子聽的媽媽

2010年,我還沒有成為一位母親。

我所在的語文工作室接收電視台的採訪,要求我上一堂繪本閱讀指導課。

我選擇了《愛心樹》。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優秀的繪本。

我被它所深深吸引。

我是這樣做的:

先講述一部分故事,引導孩子們感受快樂。

因為我面對的是45人以上的班級,所以必須提一些問題來結構全課。

我講述故事「從前有一棵大樹,它喜歡上了一個男孩兒。

」然後引導提問:這是一棵怎樣的大樹?孩子們說:這是一棵樹幹挺拔、枝葉茂盛的大樹。

後來孩子們漸漸看到這棵大樹把一切奉獻給了孩子,自己只剩下一截矮矮的樹樁。

我覺得:這樣的問題有助於孩子發現前後的對比,由此在心中生髮反思。

我還引導孩子們用「猜讀法」來閱讀,比如:猜猜小男孩會在大樹這兒玩什麼呢?使孩子們閱讀的時候興趣盎然。

「對比閱讀」和「猜讀法」我們媽媽也可以在親子閱讀中使用,只是要孩子稍微大一點或者積累了一定閱讀經驗以後用。

有人說,在講故事時不停地問問題是破壞孩子閱讀興趣的事,我也以為是。

但是,我也發現:對於年齡比較大的孩子適當地提問是有助於引導深度思維的。

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我幾次問孩子們:「大樹為什麼這麼快樂?」他們漸漸地領悟到:孩子的快樂就是大樹的快樂,大樹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孩子,他以能夠「給予」孩子快樂為樂。

後面部分,我採用的是配樂講述的方法。

故事講完後,我發現不少孩子眼裡閃著感動的淚花。

有的孩子非常激動的站起來質問那個男孩:「大樹給了你這麼多,你給了大樹什麼?你連一句謝謝也沒有說!」

我還提了一個這樣的問題:這個男孩逐漸長大,變得蒼老,可書中為什麼始終稱他為「男孩」?四年級的孩子給了我出乎意料地精彩回答,有的說:「在大樹的眼中,即使他白髮蒼蒼,也永遠是個孩子。

就像我們,在媽媽眼中永遠是個要照顧的孩子一樣。

」還有的說:「我覺得這個人只是身體老了,他的心沒有真正長大。

因為他到老也不懂得感恩。

」(我有一個設想:等女兒再大一些,我要在家中和她一起每天配樂朗誦詩詞。

音樂和文學,都是可以陶冶心靈的。

所以說:學校教學和家庭教育也可以是共通的。

我還採用了畫簡筆畫的方法來展開教學,先畫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然後一步步擦去果實——擦去枝條——擦去樹幹,只留下樹墩。

最後,我也詢問孩子們:讀這本書讓你懂得了什麼?

然後把孩子們的回答:「感恩」「給予」「回報」「奉獻」等等詞語寫在果實里,又還原一棵碩果纍纍的「愛心樹」讓它長留孩子們心中。

隨著這棵樹呈現——消失——再呈現,孩子們也懂得了珍惜與感恩。

因為這一次與經典繪本的相遇,讓我對繪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女兒1歲4個月的時候,我給她選擇了早教。

我聽早教中心的老師上閱讀課,自己也聽得津津有味,十分投入。

那些可愛的問候歌、有趣的開場舞,我也樂在其中,和女兒一起做。

緊接著,我開始關注幼兒繪本閱讀,並給女兒選擇了一個繪本館,成為繪本館租借書籍的年卡會員。

最初打動我的是這一首小詩:

於是,我加入了繪本館的QQ群。

在繪本館的群里,每周都有的分享讓我學到了很多。

我又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繪本、知曉了更多育兒的方法、結識了許多和我一樣時而開心、時而困惑的母親、父親。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讓女兒成為年卡會員,同時我也總是對身邊人宣傳繪本館的閱讀群線上分享、線下活動,在給朋友孩子送禮物時,我也選擇了送繪本館的會員卡。

雖然在此之前,我也給女兒買認知書、買繪本、講故事,但是數量有限,堅持不夠。

自從成為繪本館會員後,每周4本書,督促我每天要讀書給她聽。

有的故事孩子喜歡反覆聽,我就反覆讀,記得《小泰的小貓》第一天借來時,我就讀了6遍給她聽。

藉助繪本,她很快理解了「普通」貓貓和「超級」貓貓的區別,而且2歲的她馬上用上了這些詞說話。

有的故事可以一邊讀一邊做遊戲,我就和她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做遊戲。

如「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中《做遊戲》一書就教會我們怎麼和孩子做有趣的親子遊戲。

有的故事讓我很感動,雖然我知道孩子的體悟不可能深到大人的深度,但是這種下的種子有一天總會發芽、開花,在她的人生閱歷漸漸豐富了以後。

如《有一天》在我看來是寫給母親看的繪本,我深深被它打動,但是女兒也很愛聽,愛聽就行,不求更多。

總有一天她會像故事中的女兒一樣「記起我」,記起我給她講的這些故事。

現在女兒很愛聽故事,也會自己翻看繪本,有時候還會打開一些簡單的繪本給我們講故事。

三、讀繪本、聽故事的四個好處

1.讀繪本、聽故事,有助於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比如:我借了《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和噼里啪啦系列《我去刷牙》,孩子從1歲多便養成了早晚刷牙的習慣。

她還會自己拿著《我去刷牙》,給我們講小動物們刷牙的故事。

有一次,我牙疼,她就過來教訓我:「媽媽為什麼牙疼?為什麼小時候不每天刷牙?小玉每天刷牙,牙齒不疼!」有一段時間孩子喜歡挖鼻孔,看了《大衛,不可以》後,被大衛像黑洞一樣的鼻孔嚇住了,不挖了。

2.讀繪本、聽故事,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培養情商。

公平、友愛、勤勞、善良、孝順……這些你都不用教,故事會告訴孩子。

讀了《小雞球球》系列後,小玉知道了要給媽媽送禮物;讀了《我爸爸》後,小玉無比崇拜她的爸爸,她也常說:「我的爸爸真的很棒!」同時,在聽故事和上早教實踐的過程中,她也漸漸懂得了「分享」、「排隊」、「輪流」等概念。

3.讀繪本,聽故事,促進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發展。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產物,可是因為小時候語言環境比較複雜,小玉一直到1歲3、4個月語言能力還比較滯後,只會說兩三個字的短句子和疊詞。

自從我每天給她講故事後,她的語言能力飛速發展,因為講故事時我都用普通話,老人和保姆使用的方言對她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了,她自己形成了一套「以普通話為主,方言為輔」的語言,不再南腔北調。

同時她對詞語的理解力也令人驚訝,還積累了許多書中聽到的詞語,在恰當的時候她總能蹦出一個個使用得當或不很得當的詞語、成語,令人忍俊不禁。

現在,她能用一些成語和疊詞說話,比如她會說:「外面黑漆漆的。

」「星星亮晶晶的。

」「我自己砌積木,小菜一碟!」「我把積木推倒了,搖搖擺擺搖搖擺擺……轟地一聲垮了!」

還會正確的使用一些關聯詞,如:「因為、所以、但是、然後」等等。

昨天我回家晚,她看見我歡呼雀躍很開心,我也就高興地笑了。

她說:「媽媽,你的嘴巴笑眯眯的幹嗎?你看見小玉高興所以你很高興,對嗎?」

她還會說一些比喻句,比如:魚火鍋煮開了,她說:「像噴泉一樣,好漂亮呀!」我穿了條短裙,她拍著我的屁股說:「媽媽屁股好大,像西瓜一樣!」吃完飯,她又拍著我的肚皮說:「媽媽吃得飽飽的,肚子像氣球。

聽過了《白雪公主》的故事,她會拿著自己和弟弟的百日照編故事:「小玉和弟弟結婚了,場面盛大、熱鬧非凡。

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相比較之前的她,這是個飛躍。

4.給孩子講故事,促進了親子情感交流。

如果不讀書、不講故事、不做親子遊戲,那麼我們每天對孩子講的話都是一些重複的話、多餘的話,乾癟的語言。

給孩子講故事的時間,成了我和孩子爸爸與小玉相處的「蜜糖時間」。

我很投入,她很放鬆,母女、父女親情就在講故事、聽故事中增長。

我有意識地借了許多與爸爸有關的書籍,然後「逼迫」爸爸去講,毓爸給孩子講了這些故事後,孩子更黏他了,他對孩子也更加地溫和。

我的空間也記錄了一些給孩子讀故事時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孩子童真的語言、天真的表情就這樣成為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這樣,育兒也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如:昨晚的睡前故事叫《小玻的小妹妹》,小玻是一條淘氣的狗。

我問小玉:「媽媽給你生個小妹妹好不好?」往常問這個問題,她總說不好,這次很爽快地答好。

接著指著那隻小小狗說:「生一個這樣的。

我驚訝:「生一隻小狗啊?」她說是。

我說:「這個我生不了,要你爸爸生吧!」爸爸在旁邊一臉賊笑:「你媽媽最會生了。

」小玉見我們互相推脫,突然從被子裡跳出來:「我來生!我最會生了!」

成為會員後,繪本館組織的兒童劇團購我都帶她去看了。

我原本擔心她年紀小、看不懂、坐不住,後來我發現這都是多餘的顧慮。

她不僅坐得住、看得懂,而且對此很上癮。

上次聖誕夜我去看現代芭蕾舞劇《夜宴》,劇情不是孩子能理解的,場景也絲毫不可愛、不卡通,可是她也和我一起全程看完,看得非常認真。

人們都說:「窮養兒富養女」。

我是這樣理解「富養女」的:這個「富養」應該是給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讓她成長成一個自信、開朗、陽光、友愛、真誠、善良的女孩子,有良好的修養,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愛自己、愛別人,也熱愛生活。

因此,我決定一直給孩子讀故事、引導她識字後自主閱讀;帶她欣賞兒童劇、引導她長大後欣賞一些美好的事物;帶她旅行,引導她長見識、愛自然。

閱讀長大、看劇長大、看展覽長大、旅行長大——這是我對女兒未來成長道路的設想。

雖然中國現在仍然是高考「一統天下」,分數依然十分重要,但是我也十分相信教育學者林格在《教育是沒有用的》一書中說的這句話:「素質好,不怕考。

我希望她能成為這樣的人。

我也希望她能趕上林格預言的:「未來10-20年,中國的教育將發生大的變革」,從而不受「應試」和「分數」的過度壓迫。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一考定終生」「分數至上」等模式確實正在漸漸打破。

但願在孩子上學以後,我也能不改初衷:讓她成長為一個快樂、幸福、完整的人,精神富足的人。

我非常喜歡讀泰戈爾的詩,詩中的童心、母愛令人感動。

最後我想和大家一起重溫這首《祝福》:

祝福所有的孩子與父母,祝你們幸福!

作者簡介:美廷,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80後辣媽,16年小學教育工作經驗,市區級小學語文骨幹教師,3歲6個月孩子的媽媽。

致力於實踐與推廣親子閱讀,但因為忽視兒童安全隱患,半年前永遠地失去了我的愛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個小妙招,引導寶寶愛上書!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可見讀書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一直以來我都有培養寶貝讀書,儘管孩子還小,讀不懂太多的書,但是做父母的一定要引導孩...

放下手機!來,老爸,陪我看書!

每天一篇親子育兒實踐分享彤媽育兒經(mama037)爸媽身邊,最接地氣,最實用的的育兒小幫手!通常,大家都認為,講故事是媽媽的專利,爸爸陪孩子打打鬧鬧更在行。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