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主性 家長別啥事都包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聞背景
家長替孩子背負「重擔」
孩子卻在一邊聊天
近日,杭州市某小學副校長吳海燕在一個下雨天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進校門的家長90%的人都是一手攙著孩子,一手撐著傘,身上掛著沉重的書包。
到了教學樓後,幾個孩子坐在凳子上蹺著腿聊天,前面是爸爸媽媽,甚至是頭髮花白的爺爺奶奶,或蹲或跪,替孩子換好鞋子,再目送孩子走進教室。
看到這樣的情景,吳海燕很是難過,於是深思過後發出了「從今以後,下雨天將不允許家長進校園接送學生」的通知,並強調本項決定是為了更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同時,她還給全校600多位家長陸續發了3條簡訊,要求家長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誰知僅有兩位一年級的家長回復,她覺得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不受歡迎的事。
吳海燕因此被網民稱為「最鬱悶校長」,她的「鬱悶」也引發了社會對孩子家庭教育的廣泛熱議和反思。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都認識到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很重要,但在教育方式和培養方法上都有一些不太科學:經常會出現事事驕縱孩子,對孩子的事情事必躬親,包辦代替。
又處處給孩子講大道理,要求孩子應該這樣或者應該那樣,但就是不給鍛鍊的機會。
專家則指出,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要從小培養,二是要大膽放手。
家長說法
培養孩子獨立性就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2015年12月,全國婦聯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七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部分父母缺乏對孩子勞動、運動等能力的培養,父母認為孩子最差的是「家務勞動能力」。
榆林的家長們都是怎麼做的呢?
家住榆林市航宇路的劉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婦,養育了一對兒女,女兒今年13歲上小學六年級,兒子9歲上小學三年級,在她看來讓孩子幹活他們總是不情願,她也不放心。
「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有獨立的生活能力了,沒有必要進行刻意的引導。
」劉女士說,孩子現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生來說就是獨立生活的能力。
何先生則表示,孩子的獨立有很多方面,他女兒今年12歲了,他也刻意引導女兒從小就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從小時候吃飯,到大一點的洗衣服,再到力所能及的家務,可是孩子總是會反駁道:「小孩的事情大人自己做。
」再加之爺爺奶奶總是幫孩子代辦,每次的嘗試都是前功盡棄,這讓他很是無奈。
榆林市某保險公司職員韓女士說,現如今年輕人忙於工作,帶孩子的任務難免會落到老一輩人的肩上,而老人帶孩子,給孩子餵飯、幫他們穿衣穿鞋,甚至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這其實阻礙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主能力。
「我兒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今年10歲了,有時候還鬧著不吃飯,我教育的時候我媽總是說我,然後就給孩子餵飯吃。
」
採訪中,華商報記者發現,很多家長把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總結成一句話,「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也有一些家長說,為了讓孩子獨立,無限度「放手」,也向其他的家長請教方式方法,然後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孩子,可有時結果越來越差,適得其反。
走訪校園
「用心」的教育方法 培養學生獨立性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培養孩子自主能力,學校更是非常重要的場所。
華商報記者走訪榆林市各小學以及幼兒園發現,各家學校的做法不僅特別「用心」,更是別出心裁。
據榆林市高新小學副校長李寶軍介紹,該校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方面,做了很多嘗試。
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開學第一天就會給家長發放「好習慣養成記錄冊」,並有具體的量化標準,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完成填寫,並定期檢查評價。
如,起床:自然醒5分,鬧鐘叫醒3分,父母叫醒0分;穿衣服:獨立穿衣服5分,父母幫忙穿0分;洗漱:獨立洗漱5分,父母幫忙洗漱0分;吃飯:自己吃飯飯桌乾淨5分,自己吃飯飯桌掉下飯3分,家長餵飯0分。
還有一個做法就是最近就是制定了「學生思想道德評價要點」,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1-2年級「3個好習慣」:分別為獨立自主好習慣、文明有禮好習慣、按時作息好習慣;3-4年級「3件小事情」:每周洗一次衣服、每周在家裡做一次清潔、每周為學校做一件好事;5-6年級「3種好品質」:尊師、孝親、感恩社會。
「這些雖然都是小事情,但效果卻非常明顯。
」李寶軍說,培養孩子獨立,家長首先要做到「放手」,讓孩子做符合自身年齡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學校,也要根據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主動尋求更加適合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榆林市紅山路一幼兒園園長王女士指出,現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孩子需要具備獨立思考、判斷、選擇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時期是打基礎的階段,而該校提倡的是「家園合作,齊心協力」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首先,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老師要求幼兒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他們學著自己吃飯、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
同時,老師也會選擇一些適當內容的學習活動,如利用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誘導幼兒懂得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此外,利用遊戲活動培養幼兒自理能力。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寓教於玩、寓教於樂,通過遊戲使幼兒自己組織並展開遊戲,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
「當然,幼兒的獨立能力並不是只在幼兒園中經過教師教育鍛鍊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待在家裡的,如果家長總是幫著孩子把一切都做好,幼兒的自理能力就會很差,這也會給老師培養幼兒自理能力帶來一定難度。
」王園長說,這需要讓家長了解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和配合,和家長統一思想,以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這樣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會得到提高,其他能力也會相應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全面發展。
專家觀點
學會放手、鼓勵並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
有專家指出,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做」,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實很多情況下都講不通。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困難要不要求助周圍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別人遇到困難時,孩子是袖手旁觀,還是出手相助?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有限,在生活中學習中要不斷學習如何面對和解決問題。
家長的責任正是陪伴孩子成長,陪伴的一部分就是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教會他如何解決。
李寶軍表示,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方式有很多,或者讓他們傾聽我們的感受,或者邀請他們與我們一起來解決事情。
鼓勵孩子為自己的小事情負責是觀念的更新,試著將小事情交給孩子,並在想干涉或者幫助孩子的時候思考一下:我一定要插手嗎,有沒有其他辦法讓孩子自己解決。
榆林學院心理學教授賀佩蓉指出,所有習慣的養成都貫穿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孩子想參與時我們不讓參與,我們想他參與時他們不會也不願意參與;所以當我們的孩子有想參與任何活動的時候,我們就鼓勵他做,給他正確示範,讓他嘗試去做,我們也學會放手,孩子良好的習慣漸漸就養成了,自然就獨立了。
華商報記者 賀靜靜
幼兒自理能力如何培養之我見
自理能力,顧名思義,是自己料理、照顧自己的能力。比如學會自己穿脫衣褲、鞋襪,疊放衣物,在天涼的時候能把內衣塞到褲子裡以防著涼,學會分類整理自己的物品等等……這些孩子們在小班的第一個學期就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