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愛,你真的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希望保護孩子周全,卻不知不覺進入了過度保護的範圍:目不轉睛隨時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迫不及待介入孩子的一切行為。

當孩子一有召喚立即給予幫助,遞食物、穿衣服、挪障礙、交朋友,甚至不肯給孩子一次彎腰的機會。

孩子的好奇心、探索行為被我們當做調皮搗蛋,一再加以矯正,殊不知,我們正在以「為孩子好」的理由剝奪了對ta來說非常重要的體驗機會。

孩子的成長無人可以替代,只有自己不斷體驗、不斷試錯才能收穫經驗。

當大人擋在孩子前面時,孩子失去的是自信心、獨立性、責任心、創造性等核心能力長成的機會。

我們希望孩子成功,卻常常忘記一個事實:「家長包辦越多,孩子能力會越差」。

別小看孩子自己繫鞋帶、穿衣服、盛飯、洗碗這些點滴小事,別忽略孩子每一次伸出的小手,那是孩子內心渴望成長的信號。

給予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吧!

爸爸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究竟該如何把握愛的分寸?有時候「愛」變成「溺愛」,只是因為爸媽的一念之差。

一旦愛變成了溺愛,就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好的影響。

那麼究竟如何正確、理性地愛孩子呢?

何為溺愛,緣何溺愛?

「溺愛」與「理性的愛」,這兩種「愛」,究竟有什麼區別?

理性的愛,是一種健康的愛,是對孩子成長所需的情感和物質需求的雙重滿足,也是在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時與孩子做出的協商和拒絕。

溺愛,是一種缺乏理智的愛! 它表現為父母往往對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無論是否合理一律應允、遷就,甚至當孩子犯了大錯也主動擋在前面、庇護到底。

這種溺愛的行為,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社交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不利的。

非常理解每個人在成為父母后,天性使然地對孩子進行愛的付出的行為,特別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因為工作忙碌,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進行心靈交流,所以會產生愧疚心理。

一旦孩子有需求,便急於從物質和情感方面對孩子進行補償,無條件地滿足他的所有願望。

久而久之,愛就變成了溺愛。

還有一些爸爸媽媽可能會在育兒的過程中,「修復」一些自己過往的心理感受。

比如,童年中有過不愉快成長經歷的家長可能會發誓不讓孩子吃一點兒苦,孩子稍受挫折,家長就站到孩子身前,為他遮風擋雨;童年有過被拋棄的經歷的父母,可能會表現出對孩子寸步不離,事事照顧,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對孩子愛的重量。

理性愛娃,拒絕溺愛!

適時協商拒絕,不要事事滿足TA

尊重和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與溺愛不同,家長要試著與孩子商量。

例如,孩子睡前要求爸媽讀故事給他聽,家長就要與他規定數量,比如讀完一本之後就乖乖睡覺。

如果讀完了之後,孩子還不願意睡覺,就可以和他商量再讀一本;假如孩子在讀完第二本之後去睡覺了,就可以額外親吻或者抱一下孩子,對他遵守約定的行為給予愛的鼓勵, 從而使孩子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和認同感,下次他也就會更愉快地遵守約定了。

如果孩子提出了「霸道」的要求,不要給孩子模稜兩可的答案,家長需要以平和的方式堅定地告訴孩子這個要求不合理,不會被滿足,並且告訴他原因。

這樣堅持下來,就會幫助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

如果家長只是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的要求,不講清楚緣由,孩子可能會效仿家長的行為,變得倔強、叛逆,不能與其他小朋友友好地交流、玩耍。

所以,寶爸寶媽們要記住,「堅持」是第一要義,如果半途而廢,只會讓孩子覺得爸媽的要求朝令夕改,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給予孩子空間,不要緊緊看著TA

理性愛孩子的表現,是願意給孩子留出獨立的成長空間,願意多花心思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獲得人生經驗的行為。

例如,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出現了衝突,爸媽首先要做的不是介入,而是在一旁觀察;如果寶寶能夠自己處理好問題,就要在問題解決之後及時表揚他,鼓勵他下次也同樣自己想辦法解決。

只有當衝突升級、場面不受控制,孩子不能自己解決的時候,爸媽才需要介入,協助孩子解決問題並引導孩子理解處理問題的方式。

事後,爸媽需要跟孩子討論出一個解決辦法,便於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能夠嘗試自己處理問題。

父母理性的愛和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是一種負責的行為!各位寶爸寶媽,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怎樣正確地拒絕和滿足孩子的要求?

很多孩子跟父母出去玩時,都有要東西的習慣,看見自己喜歡的忍不住讓父母買,特別是很多男孩子,面對喜歡的樂高和電子產品,幾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提出沒完沒了的要求,作為父母的我們,既害怕一味的拒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