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黏人,總求抱抱,背後的心理需求竟這樣心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哇哇大哭,要媽媽抱抱,而媽媽卻一臉怒氣:「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到抱抱抱抱,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
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的腿不撒手,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生怕媽媽真的走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在小區,也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玩著玩著就走到爸爸媽媽身邊來,要媽媽抱抱或者過來蹭蹭媽媽,膩歪了一會兒後又屁顛屁顛跑去玩了,而有的媽媽就會一把把孩子推開:「玩得好好的,幹嘛要抱抱,自己去玩吧。
」
要抱抱,蹭蹭媽媽,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這些爸爸媽媽看似黏人的行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他既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他會回來蹭蹭,或者媽媽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確定媽媽還要自己,願意帶著自己,才敢在媽媽「愛的庇護」下放心大膽的去探索新世界。
所以,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不要刻意拒絕,不要延遲滿足,給他安全感,幫助他們去適應環境。
等他內心不再惶恐了,不害怕了,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如果沒有被好好培養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個成年人如果缺乏安全感,那相應的就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
這些心理缺陷會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婚姻家庭、育兒歷程等。
比如,他們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怕開口說錯話;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結交新的朋友,愛墨守成規,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是害怕別人不愛自己,所以在戀愛及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無法獨立,甚至是通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以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自己、關懷自己的目的;同時,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他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在跟他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這是一種教養的循環表現。
那孩子為什麼這麼黏人呢?
❶ 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
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❷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
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
此時孩子可能會通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覆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
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❸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質量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
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質量不高。
高質量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
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質量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❹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
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黏人的原因可能不同,在保證及時予以回應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有所區別的對待。
黏人?對一兩歲的孩子來說正常不過啦
其實,對1、2小寶寶來說,愛黏爸爸媽媽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感強,這是他們心理的安全需要。
他們不斷地用呼喚爸爸媽媽的方式來測試一個問題:就是當我要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會及時回應我嗎?他們會馬上出現在我的面前嗎?
如果他每次呼喚你,你都能給予回應,都能及時出現在他的面前,那麼他就會放心一些,接下來他還會不斷的測試你,如果你都能予以回應,那麼,他就逐漸確定了一件事: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會出現,而不是不管我。
對他們而言,這種確定性能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
媽媽的愛,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可愛的,是有價值的,由此獲得充分的心理能量,並成長為一個有自信的、獨立的「人」。
大了還黏人?可能他有心理壓力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三四歲了,同齡的孩子都能自己獨自玩一會兒了,可是你的孩子還是對你寸步不離,時時刻刻要做你的跟屁蟲,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他這段時間遇到一些困難,這個困難會讓他產生一些不安全感,因此他需要在爸爸媽媽身邊需求一些安撫或者力量。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高興的事情了,或者老師對某些事情處理的方式讓他對自我產生了一些懷疑,這些都會給他造成心理上的壓力,這個時候他們一定會對家裡的主要依戀人如媽媽產生依戀,這個時候媽媽的及時回應對孩子來說會起到一個安全堡壘的作用,他們會覺得無論在外面遇到了什麼困難,媽媽都是可以避風雨的港灣。
對黏人的孩子,心理諮詢師李思老師提醒父母有幾點需要注意。
-
一定不要冷處理。
有的孩子有黏人的表現時,很多爸爸媽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你來黏我我也不理你,不管你怎麼跟著我,我照樣做我自己該做的事情。
實際上,這樣做法是會傷害孩子的。
遭遇「冷處理」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感受是:爸爸媽媽可能不愛我了,他們把我推開好遠。
為了找回爸爸媽媽的愛,孩子可能會更表現得更為黏人,生怕被爸爸媽媽拋棄。
如果孩子來黏著你,而你恰好手頭有事要做,你可以告訴他,讓他耐心等幾分鐘,等你做完事一定會過來陪他。
比如,你告訴他:我先去洗個手,等洗完手一定會回來,如果你不放心你隨時來看我,我就在洗手間洗手。
等你洗完手要記的一定回到孩子身邊,這樣你的言語的保證及行為的保證,實際上是完成了孩子對「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個測試,這樣的測試結果會讓孩子更安心一點。
經過這個測試孩子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媽媽一定是愛我的」,那麼孩子就會自我修復,他會恢復對外部世界的好新奇心,又會能量滿滿的去探索外在的世界。
-
另外一方面,除了用愛的語言和行為回應他,你還可以試著去尋求讓他不開心或是有心理壓力的原因。
比如,你可以和他說「媽媽發現這幾天媽媽對你特別的重要,走到哪你都要跟著媽媽,媽媽有點好奇你這幾天為什麼和以前有點不一樣。
」
當然,孩子不見得會告訴你原因,但是你可以逐漸讓他明白,你知道這個時候他很需要你,而且你也想知道發生了什麼。
可能經過試探,孩子告訴了你原因,比如說在學校排練節目,他表現不太好,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合作,他很不開心。
知道了原因之後,你可以幫他梳理一下內心的感受,同時給他一些安撫並給他一些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
這樣的回應他會覺得是有效果的,那麼他下次遇到困難可能就會直接來求助你,會告訴你有件事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問你應該如何做,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黏住你」的方式來測試你,測試你們之間關係的穩固度。
如果以後他有問題能直接求助你,而不是採取黏著你也不告訴你原因的方式,那說明他內心的安全感已經足夠,你應該高興才對。
-
最後,再次提醒父母,幾乎所有黏人的孩子,都不是莫名其妙、故意和大人做對。
真正得到過愛的回應的孩子,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自應對外界的世界,獨立於爸爸媽媽自己生活。
所以,請對每一個黏人的孩子溫柔以待吧。
更多孩子成長問題,請看以下內容:
孩子跟小朋友發生矛盾,對方大人以不禮貌的方式介入,怎麼處理?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發育不同,教養策略也要有差異,父母須了解
為什麼不能逼左撇子改右手?腦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除了咬手指還有哪種症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對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爸爸媽媽能做的就是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如果寶寶內心缺少安全感的話,會對世界充滿戒備,長此以往會影響寶寶的心理發育和性格養成。而家長卻往往會忽視對孩子的陪伴,讓孩子對...
育兒|幼兒園前做這些事,寶貝更聰明
場景一:寶貝準備上幼兒園,當進園後,在幼兒園門口時常看見寶貝淚流滿面、哭得撕心裂肺,無論如何都不要走進幼兒園,而幼兒園的老師充滿愛心的和媽媽一起勸導孩子勇敢進園。接下來幾天,孩子不願意吃,時常起...
戀母情結?快來!教你如何正確「解決」!
還記得第一次哭著找媽媽是什麼時候嗎?還記得滿心期待、投入媽媽懷抱就想天荒地老的感覺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還在唱嗎?媽媽,是一個平凡到與每個人都相關的名詞。但是,她所承擔的卻絕對是包含著無與...
沒有看之前我也不知道,原來孩子粘人一切都是你做錯了!
今天剛好看了超級育兒師蘭海去一一家幫助他的媽媽解決一一粘人問題。但是讓蘭海老師看到的確是媽媽潛意識裡對孩子的依賴。給我留下最深刻的畫面有下面幾個:1)孩子在家喝水必須躺在床上而且媽媽必須全程躺著...
孩子特別粘人,尤其是一歲多和三歲多的孩子!這個信號要留神
在小區,也經常會看到很多孩子,玩著玩著就走到爸爸媽媽身邊來,要媽媽抱抱或者過來蹭蹭媽媽,膩歪了一會兒後又屁顛屁顛跑去玩了,而有的媽媽就會一把把孩子推開:「玩得好好的,幹嘛要抱抱,自己去玩吧。」要...
那些小時候粘人、長大後卻很獨立的孩子,都經歷了什麼?父母必讀
孩子哇哇大哭,要媽媽抱抱,而媽媽卻一臉怒氣:「哭什麼哭!一天到晚到抱抱抱抱,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了!」孩子一聽,哭得更厲害了,抱著媽媽的腿不撒手,媽媽走到哪,他就跟到哪,生怕媽媽真的走了。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