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和野孩子,哪個更安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上周,我們發布的文章《虐童案再起:千萬別把孩子教成任人宰割的「乖孩子」》在家長當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很多人點讚轉發,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
最後那位媽媽說得很客觀,我們的確應該讓孩子明白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那麼,教育過程當中,這個度如何把握呢?
為此,我們再次請來了伍罡老師為大家做專場解析。
專家介紹
伍罡,資深心理諮詢師,著名親子教養專家,心理學界的搞笑大王;深圳種愛果兒童成長關愛中心的創始人;在兒童和家庭治療方面有超過十年的工作經驗,被稱為:中國媽媽的暖心導師。
為什麼乖孩子容易被人欺負,應該鼓勵孩子任性嗎?
並不是說所有的聽話懂事的孩子都叫乖孩子,這裡所說的「乖孩子」是指壓制了自己作為一個孩子在那個年齡段的很多本能的孩子,這種壓制是為了迎合父母,或者替代父母角色的撫養者,包括幼兒園的老師和管理者,也包括小學的老師和管理者。
這一類的乖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多的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意願和想法,不敢去挑戰一些不合理的規則,不敢去跟一些不合理的權威對抗。
這背後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是成長環境的原因。
再說說任性。
從我的角度來看,任性是什麼呢?就是在不應該堅持自己的不合理的需求的地方去堅持。
比如,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很「任性」,他要什麼東西一定要。
那麼這裡面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的:
一層意思是在孩子那個年齡正常的需求被我們大人忽視,或者不理解。
例如,一個兩三歲的孩子,他說「媽媽的鞋就只能媽媽穿,其它人不能穿」,其它人穿了以後孩子就會很不高興,一定要那個人脫下來交給媽媽,而且不允許他去碰。
什麼東西擺在什麼地方一定要擺在什麼地方,不能擺在另外一個地方。
可能我們大人會覺得這個孩子好討厭,干擾了正常的生活。
但其實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是完全正常的。
如果用蒙台梭利的角度去解釋就叫秩序的敏感期。
用動力學的解釋會更複雜一點。
這個時候我們大人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需求。
如果我們把這個定義為任性的話,那我們就曲解或者誤解了孩子的心裡發育過程,這種情況下其實並不是任性。
還有一種情況下是孩子通過正常的表達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這個時候他只能通過任性來得到。
比如說孩子想去遊樂場玩,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大人可能這時候沒有時間,那麼孩子為了想去他就哭啊,鬧啊,滿地打滾啊,或者拚命地糾纏大人。
這個時候大人就會覺得孩子很任性,那麼我們退回來講這麼大的孩子想去遊樂場玩,其實是非常正當的要求,你不讓他去,或者沒有時間去,那是我們大人沒有辦法滿足他,而不是孩子這個要求是不好的。
如果你這個時候確實不能帶他去,你就需要有一個相對溫柔的、合理的解釋。
在理解他的基礎上去解釋,孩子就能夠跟我們達成一個共識,所以我們不要這樣給孩子貼上任性的標籤:你不按我大人設想的去做,或者你跟我想像的那種表現方式、表達方式不一樣,我就認為你是任性的。
作為家長來說,我們要了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在什麼年齡段什麼樣的行為是正常的,什麼樣的行為是異常的,了解了這些規律以後我們才能了解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他的哪些行為是過於乖了,哪些行為又是過於任性,哪些是應該保護的,哪些是應該鼓勵的,還有哪些是應該引導的。
敢於反抗和遵守規則之間有矛盾嗎?
我個人覺得這中間其實是沒有矛盾的。
敢於反抗說明一個孩子自我這塊是比較飽滿的,就是我覺得不合適的,不舒服的,就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我覺得別人用那樣的方式來對待我,不好,我就不願意去做,不願意去服從,這是一種很好的反抗。
至於遵守規則,所有的我們所謂的規則一定要合理,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齡,一定要符合整個社會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的規則其實都是不合理的,而我們要求孩子遵守一個不合理的規則必然會產生矛盾。
比如說很多孩子中午是不睡覺的,但是很多的機構就規定孩子中午必須睡覺,因為孩子不睡覺,老師就休息不了。
那麼這個中午睡覺對於很多孩子來說就是一個不合理的規則。
我們看到在國外的很多已開發國家的機構,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午的時候是允許不睡覺的。
當孩子不睡覺的時候,他們會放很輕柔的音樂,孩子就可以在那裡看書,做手工,前提是不要喊叫,不要打擾到其它睡覺的孩子,就OK了。
那麼像這種規則孩子就容易遵守。
再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地鐵上是不能吃東西、喝東西的,那麼孩子不太理解這個的時候,他可能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如果我們成人只是告訴他,我說不允許就是不允許,那麼孩子肯定有的時候就會刻意地去挑戰這種規則,為什麼你說不允許,我就不能吃東西?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很詳細地告訴孩子,這是因為食物的殘渣掉在地鐵里會吸引到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它們到地鐵以後會把那些線路等咬壞,造成地鐵的不安全因素,甚至我們可以用一些繪本、用一些故事給他解釋。
說清楚了以後,那麼孩子自然就知道了,甚至還會提醒旁邊的人不要在地鐵上吃東西,這個就變成了一個孩子主動自覺地遵守的規則,那麼這種遵守規則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事情。
所以敢於反抗和遵守規則間沒有什麼矛盾,只有敢於反抗的孩子才能夠從心裡主動地、自發地、自覺地去遵守規則,而那種不敢反抗的孩子所有的遵守規則都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或者害怕被那個制定規則的人收拾,所以他在遵守規則的時候更多的是由於恐懼而遵守規則,而不是從內心的理解這個規則去遵守規則,所以我說敢於反抗和遵守規則之間是沒有矛盾的。
如何讓孩子既懂得尊重他人,又敢於質疑權威?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把握好跟孩子之間的距離,這一點是容易出現一些誤區的。
我們做父母的,跟孩子之間的距離,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個一定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要能夠調整。
比如說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給孩子很好的陪伴,比如說做媽媽的,在孩子一歲以前,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這個做媽媽的角色。
隨著孩子一點點的長大,他開始探索周圍的其他人,一歲以後他開始探索世界,三歲以後他有更廣闊的視野,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慢慢地往後退,我們要尊重他是一個越來越長大的孩子。
比如說很多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自己都做不了主的。
早上媽媽覺得天有點冷,就一定要給他多穿,有的孩子會覺得穿的太多了,不舒服,但是他只能聽媽媽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其實已經不太尊重他了。
如果我們想讓他懂得尊重他人,那麼做家長的首先要尊重孩子。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對有些東西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這些看法和理解也許是錯的,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但是他有表達自己的權利,父母不應該說「你是一個小孩,什麼都不懂,你必須聽我的,我這麼大年齡我什麼都知道,我一切都說了算。
」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會覺得,因為你是權威,因為你是父母,所以你是不能質疑的。
等他上了幼兒園以後,他就不敢去質疑老師,不敢去質疑阿姨,上了小學他就不敢質疑小學的老師。
其實,這都來源於他在家裡的時候,他不敢質疑父母這樣的權威。
從小怎麼樣去培養一個孩子尊重他人,同時又敢於置疑權威?歸納起來就是說,我們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他人。
我們允許孩子能夠對權威的角色提出置疑,那麼孩子就敢於去置疑權威。
因為他不擔心會被權威報復,會被權威打擊。
漸漸地,孩子就有了挑戰權威的能力,在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候,他就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提出不同意見, 這種孩子往往會被人敬畏。
我們總擔心,這個孩子挑戰了,萬一被別人欺負,被別人報復怎麼辦?有一句俗話就是「吃柿子專撿軟的捏」。
你要變成軟柿子,所有的人都想來捏你一下,但如果你是那種,輕輕地捏,就是軟的,如果使勁捏的話,裡面是有刺的,那麼別人就會知道這個孩子內心是很強大的,我要小心地跟他打交道,不能隨地的用我的東西去約束他或者去壓制他。
乖孩子的問題你知道嗎?
園長喵媽的碎碎念:給您分享幼兒園裡的各種故事,一起學習,一起陪伴孩子成長好友在朋友圈發了一個尋人啟事,說她朋友家12歲的孩子留書告訴父母自己過得不開心,離家出走了。父母這才驚覺孩子的問題,同時他...
你真的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嗎?表面的健康不代表真正的健康!
從小時候起,我們的身邊就有一個讓人十分抓狂的對手,這個對手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小學時,媽媽總會說,隔壁鄰居家小孩考了一百分,你再看看你。初中了,媽媽說,隔壁鄰居家小孩上重點高中了,你呢?高中了,媽...
你還在培養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嗎?
「你怎麼一點都不乖!總是氣媽媽!」「你乖的話我就給你買玩具。」「你能不能乖一點,再這樣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相信所有家長都用「聽話」「乖」來形容過孩子。在孩子的漫長成長過程中,父母幾乎有...
小孩從小就會頂嘴,家長別再又打又罵!你們該偷笑了!
導讀:生活中,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有家長提問:我跟我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她老是頂嘴,還學會罵父母了,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處理呢?有的孩子頂嘴輕者會招來一頓臭罵,重者可能會招來一頓...
因為「聽話」,竟然釀成「驚天大禍」!
還記得韓國「歲月」號客輪沉沒事故嗎?,當時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後,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下船艙中待命,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