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壓孩子說「不」的能力——淺析青少年「叛逆」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一位朋友分享,生活中似乎很少拒絕別人,或者說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說「不」。

比如一個朋友說有急事找他借2萬元錢,而他當時身邊只有1萬元,為了能幫助到朋友,他又向另外的朋友借了1萬元,湊夠2萬元借給了對方。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別人。

分析原因,我的這位朋友的父親是個很權威的家長,不但是小時候,就連現在30多歲了,仍然有點怕父親,尤其是面對父親的時候。

回想我的童年,我的爸爸對我也是比較權威的,上大學之前,爸爸的是我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話沒有人可以反抗。

即使反抗了也沒有用,那時的我也習慣了爸爸給我安排一切,甚至我報考的大學志願都是爸爸一手包辦。

媽媽倒是對我們很少使用權威,只是媽媽的軟操控也讓我們沒有反抗的機會。

小時候中午同村的小孩都可以在外面瘋玩,只有我們家的孩子必須中午睡午覺的。

姐姐比較聽話,為睡午覺很少讓媽媽操心,記憶中沒到中午,媽媽站在家門口喊我乳名的聲音似乎到現在還影響著我。

童年的我性格很溫順,和小夥伴們一起偷花生、偷蘋果,我永遠是站崗放哨的那一個,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

偷花生別人偷滿了整個口袋,可能我連一顆都沒有拔出來;偷蘋果別人都摘的裝不下了,我可能還沒有爬上蘋果樹。

除了學習成績好點,我似乎做別的事都落在後面,我是個乖孩子。

乖孩子的結果就是走上社會後仍然很聽話,很少對人說不。

我是一個很容易被營銷的人,有時候對一個事物,我心裡有自己的看法,當對方說出一個觀點之後,其實我是不認同的,但是對方闡述自己的想法之後,我會想:對呀,他說的也有道理呀。

這個時候就有可能忘記之前自己的觀點,開始認同對方的觀點。

我也是很容易被騙的那個人,我曾經一次有一次的被人騙,有時候當我被騙了之後,還會替騙子說話!無數次的成長之後,我才慢慢的發現自己的缺點,慢慢的修復。

乖孩子很好養,很聽話,很省心,很少說不。

長大後一旦離開父母,或者身邊沒有保護傘,內心是比較恐懼的和不自信的,這樣的孩子很少能活出自我,內心比較掙扎糾結,很少能做領導者,一般都是默默無聞的跟隨者。

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的眼中只有父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社會的認知幾乎都來自父母,這個時候我們基本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很少反駁父母,對父母安排的一切都說「是」。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世界有了自己的認知,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要證明自我的存在,對父母的一些安排開始有意無意的反抗,開始嘗試說「不」,如果遭到父母的反對,抗爭無果後開始慢慢放棄自己的想法,比如我的童年基本就是按照這個模式。

另外一類孩子就開始有意的總是和父母做對,處處說「不」,這樣的孩子我們通常給他貼了一個標籤,叫「叛逆」。

每個人一生幾乎都要經過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有長有短,叛逆期是孩子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階段,是從孩子到成人的過渡期。

孩童時期我們對一起安排都說「是」,叛逆期開始對父母說「不」,成年後有了自己的判斷,會比較理性的說「是」或「不」。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獨立的意識不是一天形成的,要理性對待孩子說「不」的階段。

很多焦慮的叛逆期父母,很不明白以前很乖的寶寶突然對自己說不,一下子很不適應。

也有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孩子開始長大,他們內心裡渴望孩子長大,但是又捨不得孩子脫離自己的懷抱。

也有的父母比較權威,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生活,希望孩子的人生按照自己的安排走,當孩子說不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打壓,造成孩子比較弱,或者更加不聽話,甚至最後鬧的親子關係決裂。

孩子對父母說「不」,孩子否定的不一定是時間的本身,只是對權威最初的一個挑戰,是活出自我力量的一個體現,作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活出自我,應該理性對待孩子這個階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以為的那些理所當然真的理所當然嗎?

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守規矩,而是來自於獨立思考,來自於聽從內心的願望。6歲的孩子在飯桌上吃飯,席間對大人的談話很感興趣,問東問西。大人被打擾煩了,直接一句—「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不要插嘴!」小孩不...

乖孩子和野孩子,哪個更安全?

上周,我們發布的文章《虐童案再起:千萬別把孩子教成任人宰割的「乖孩子」》在家長當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人點讚轉發,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