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乖孩子,比熊孩子更值得注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溫暖小武(爸媽內參主筆)
01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7歲的女孩小牧,在上海市閔行區的一個商業廣場裡,遇到了危險的「怪蜀黍」。
事發當天,小牧在商業廣場裡玩蹦床,玩得歡天喜地。
過了一會兒,小牧說要去洗手間。
媽媽並未在意,就讓她一個人去了,因為這裡是她從小玩耍的場所,她很熟悉。
可是沒想到,幾分鐘後,剛才很開心的小牧,卻哭著跑回來,一頭扎進媽媽懷裡。
原來,她從洗手間出來之後,走過一個穿白襯衣的男子旁邊時,男子忽然揪住她,把她摁在牆上,叫她別出聲。
並對她低語:「叔叔給你錢,跟我走,好不好?」
在這個危急的時刻,小牧並沒有沉默,而是一直叫喊:「我不跟你走!」
她稚嫩的聲音,立刻引起了在附近的褚先生的注意。
褚先生對「白襯衣」大聲怒喝:「你幹什麼?」
「白襯衣」趕緊拋下小牧,倉皇逃離。
小牧媽媽聽到整件事的前因後果,不由覺得心有餘悸。
幸好小牧當時又鬧又嚷,才引起了好心人的關注。
如果她遇到陌生人的時候,特別乖巧,很聽叔叔的話,不敢反抗,不敢吭氣,也就不可能引來救援,從而讓自己深陷險境。
我們平時,總是希望孩子乖巧,希望他們聽話,那些文靜懂事的孩子,總是很討家長歡喜。
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乖」是一把雙刃劍,既能讓孩子禮貌溫柔,備受歡迎,也可能會讓孩子循規蹈矩,不知防範,從而身處險地。
家長需要告訴孩子,所謂的「乖」,不是墨守成規的服從,不是始終如一的溫順。
當發現自己處在危險的境地,千萬不要做一隻乖乖的小綿羊,一定要敢於反抗,敢於求援,敢於表達自己。
美國著名反拐專家鮑勃•司杜坡曾說過:
孩子們需要知道,當他受到威脅,當有人讓他做違背他意願的事時,便可以打破日常規則,不需要再當『乖孩子』。
他們可以用各種方法告訴周圍的大人,他們有危險。
他可以拒絕,可以大喊,尖叫,擊倒物品,引起人們的注意。
家長平時不能一味要求孩子「乖」,而要讓TA明白,聽話不意味著盲從,溫和不代表著無力。
在陌生人面前,要建立自我邊界,不侵擾別人;同時也要提高警惕,不讓任何陌生人侵犯自己。
李開復就說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是啊,如果孩子太乖,太守規矩,只知道聽別人的話,不會獨立思考,那麼,當他們遇到不懷好意的陌生人,就可能會顯得被動,無法處理危機。
而另一方面,在與熟悉的家人相處時,如果孩子太乖,太完美,也可能掩蓋他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
02
在熱門美劇「This is us」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美國家庭里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凱文健康帥氣又陽光,是三個孩子裡最乖最出色的,從來都不用爸媽費心。
而其他兩個孩子呢,一個總是吃得太多,有健康問題,需要嚴格的管理;
另一個是被收養的黑人小孩,他在這個白人家庭中,有著深深的自卑心理,需要溫柔的慰藉。
所以,從小到大,爸媽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兩個孩子身上,最乖的凱文就被忽視了。
因為他看起來特別懂事,特別順利,似乎沒有任何問題。
長大之後,凱文成了演員,英俊瀟洒的他,人氣很旺。
但是,這個當年最乖的孩子,卻開始逐漸顯現出心理上的癥結。
在原生家庭里,因為太乖,而沒有得到關注和認同的他,在事業上,非常懷疑自己的能力。
雖然他演技精湛,圈粉無數,但卻總是自我否定,擔心自己演得不好。
每次拍片子,他就像得了強迫症一樣,反覆追問別人,自己究竟演得怎麼樣?當他得到一致的讚許,才能放心地喘一口氣。
在愛情上,他也總是極度渴望關注,為了得到注意,得到愛,他發展了許多親密關係。
他的身體已經長大了,但是在內心深處,卻依然是當年那個無人留意的孩子。
他近乎痴迷地渴望著愛,想得到愛,以至於他拚命去談戀愛,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久違的溫暖。
至於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他不關心,也不在意。
乖孩子和淘氣的孩子一樣,都需要家長全心全意地去關注。
如果在童年時期,家長沒有給他足夠的重視與肯定,他就無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長大後,他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如果家長沒有給他足夠的愛意,長大後,他就始終處於「飢餓」狀態,對待愛情就會「飢不擇食」,一味沉迷。
就像美劇中的凱文,雖然從物質上來說,他從未缺吃少穿,但是,作為一個被忽視的乖孩子,他的精神世界卻十分空虛。
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杜亞松教授說,孩子的「精神食糧」需求是最豐富的,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給予滿足和關注,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期許,對孩子就猶如「心理虐待」。
他說:「交流、理解和愛,比物質的滿足更寶貴。
」
但是,因為父母的權威感和距離感,孩子本來就不願跟家長交流,傾訴自己的需要。
而規矩、內斂的乖孩子尤其如此。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曾經對737名中學生進行《上海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的知曉調查》,結果顯示:在選擇「最願意傾訴的對象」時,「父母」得票最少。
在孩子已經不想跟父母傾訴的情況下,如果家長還滿意於他的乖,鼓勵他的乖,期待他的乖,那就更不會知道他真正的心理活動。
於是,他童年時小小的問題,就可能變成大大的焦慮,本來可以解決的事情,成了根深蒂固的心結。
到了那時,也就悔之晚矣。
03
孩子的「乖」,既可能意味著禮貌可愛,也可能意味著被動消極。
作為家長,期待孩子乖巧、討人喜歡,這並沒有錯,但是,凡事有度,物極必反。
如果家長只是一味教育孩子乖,鼓勵孩子乖,不給家長找麻煩,那就可能會走進另一個誤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解放孩子」的主張。
他說,我們要「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嘴巴」。
是啊,我們的孩子不能太乖。
一方面,遇到陌生人的時候,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聲音,不能只是乖乖順從,人云亦云,那就會讓壞人有隙可乘。
而另一方面,在與熟悉的家人相處時,也應該讓孩子突破「乖」的局限,自由自在地,跟家長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樣,他如果有了問題,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和處理,小小的心理狀況,也就不會日積月累,變成痼疾。
現在,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熊孩子」,大家都害怕熊孩子搗亂惹事。
但是,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身邊那些不會惹事的「乖孩子」們,恰恰值得我們更多的注意。
千萬別讓孩子的乖,給他帶來安全問題; 也千萬別讓孩子的「乖」,掩蓋了他本身存在的心理問題。
孩子再乖,也不能忽視對他的管理和關切。
對於「乖孩子」的狀態和心理,做家長的,更要加強重視,及時干預。
作者簡介:溫暖小武,又名武小暖,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
管理碩士,大學教師和自由翻譯。
文靜吃貨宅,浪漫學院派,寫暖心的文,記入心的事,把生活中的足跡,譯成字裡行間的歡喜。
願我們與世界,彼此溫柔相待,願我們都溫暖,且有力。
簡書@溫暖小武,微博@溫暖小武。
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請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乖」孩子
我們總是會聽到一部分的爸爸媽媽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有多乖,有多聽話,然後經過一對比,就會覺得自己家裡的孩子不夠乖,不聽話。總是把乖孩子等同於好孩子,而不乖的孩子也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但是這個...
小時候越乖,長大後越痛苦?
① 「乖」,不是個褒義詞媽媽群里不知誰在半夜熱談中拋出一個問題:乖孩子……真的好嗎?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從小就招人喜歡,不給人添麻煩。家裡人忙的時候,我會自覺地窩在沙發上看書、看電視。只有當家裡...
為啥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容易和爸媽吵架?
為啥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容易和爸媽吵架?這個問題讓許多的家長頭痛不止,因為在這之前,孩子都是乖乖的、好好的,教育起來很省心,這前後的反差讓爸媽們心理落差較大,究其原因,大概有這幾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