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孩子,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溫暖小武(爸媽內參主筆)

01

在竇靖童出生之後,王菲寫了一首歌曲《童》。

在歌中,王菲唱出了自己對孩子的預期:「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

而在竇靖童長大之後,王菲確實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家庭教育:不學壞,是她不可觸碰的底線;不太乖,是她不拘一格的鼓勵。

王菲並不想用太多的條條框框束縛孩子,而是告訴她,不要拘泥於「乖」的標籤,要去探索,去嘗試,去尋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而竇靖童也身體力行地去做了。

因為熱愛音樂,竇靖童毅然從北京四中退學,去了美國的伯克利音樂學院。

因為想要出道,她讀了一年之後,再度退學,成為一名獨立的音樂製作人。

對此,王菲一直很坦然,並沒有干涉和阻撓。

她知道,每個孩子,都想實現自己的人生之夢,這夢想,像一簇亮閃閃的小火苗一樣,在心裡燃燒,家長不能霸道地把它澆熄。

每個孩子,都想尋覓自己的人生道路,家長可以友好建議,但不能強行干預。

因為王菲的寬容和理解,竇靖童和媽媽感情親密,彼此投契,如同暖心姐妹。

她的性格,在這樣自由溫暖的教育環境裡,也發展得很好,瀟洒、快樂又謙虛。

而且,因為竇靖童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她格外專注格外用心,很快就成績斐然。

她組建了自己的樂隊,並擔任主唱,包攬詞曲創作,還出了《Stone Cafe》《Kids Only》等好幾張專輯,倍受樂壇好評。

她的歌很有個性,帶著靈氣與不羈,層次豐富,編曲新奇。

這讓她年紀輕輕就成為明星閃耀舞台,傾倒眾生令人痴迷。

每個孩子,其實都可以是這般閃亮的星星,而每顆星星,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軌跡。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強行替孩子規劃出一條道路,而是允許孩子,找到TA專屬的道路,自己的軌跡。

加拿大詩人普里斯特曾說過:「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些明智的放任。

是啊,父母要做的,不是塑造、控制和定義,而是放手、陪伴和鼓勵。

我們需要陪在孩子身邊,尊重孩子的意願,讓TA變成真正想成為的樣子,鼓勵TA活出自己的精彩。

而不是用自己的愛,把TA控制起來,囚禁起來,讓TA沒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主意,成為一個牽線木偶般的「乖孩子」,活得壓抑而憋屈。

02

在英劇《黑鏡子》的第四季中,有這樣一個科幻故事:

有位媽媽,對自己的女兒薩拉疼愛至極。

為了全方位保護她,媽媽在薩拉的大腦中植入了晶片,有了這個晶片,媽媽就可以控制她的視覺,對她看到的影像進行過濾。

從此,媽媽為她屏蔽了外部世界的許多東西,凡是那些「乖女孩」不該看的,薩拉一概看不到。

薩拉原本是個活潑的孩子,喜歡東跑西跑,對世界充滿好奇。

但媽媽生怕她有個磕碰,也怕她玩心太重,所以從不讓她出門玩耍,或是學習才藝。

而且,為了儘可能地貼身保護女兒,媽媽從來不敢讓薩拉去遠一點的地方上學。

從小學到中學,都是挑離家很近的學校,走著去上學就可以。

所以,薩拉的生活變得無比單調,學校家庭兩點一線。

她按部就班地上課、學習,沒有娛樂,沒有休息。

人生中的所有選擇,媽媽都已經為她做好,她只需要照章辦事,循規蹈矩。

後來,從表面上看,薩拉長成了一個所有家長都想要的「乖孩子」。

她性格溫順,認真乖巧,頭髮梳得整整齊齊,不搗亂不調皮。

然而,實際上,因為受到嚴格的控制,薩拉一直活得無比壓抑,她的心裡有一匹野馬,一直渴望衝破藩籬。

薩拉長大之後,媽媽就關掉了視覺屏蔽功能,也不再過度約束她。

這時,薩拉一下子接觸到那麼多新奇的東西,很難自律。

於是,曾經被嚴重束縛的她,開始信馬由韁地嘗試生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只有15歲的她,就開始徹夜不歸,讓媽媽極度焦慮。

她還誤交損友,吸毒,懷孕,離家出走。

出走前,為了報復媽媽多年的控制,她甚至使用暴力,把媽媽打得頭破血流奄奄一息。

那一刻,傷心的媽媽流著眼淚,對薩拉說:「我只是想保護你,我想讓你安全。

可是媽媽卻沒有想過,正是自己過度的保護,過分的控制,讓孩子從小就失去了鍛鍊、試錯、自我管理的機會。

所以,在長大後,薩拉麵對壞人,沒有識別力;面對誘惑,沒有克制力;面對挫折,沒有承受力,她不停地惹事生非,事後又只知道逃避……

這位媽媽,只想要一個乖孩子,卻沒有想到,物極必反。

那些在家長壓制下,從來不曾張揚自我的乖孩子,成年後反而更容易變壞,而且壞起來變本加厲。

在科幻片中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亦如是。

03

我一個在大學做心理醫生的朋友說,她接診過的很多「乖孩子」,情況都極其相似:

都是從小被家人管得死死的,不能對自己的人生有獨立的主張,只能在父母的「監視」下,埋頭學習。

進入大學之後,他們突然獲得自由,於是就開始揮霍浪費,沉迷遊戲,直至掛科無數,即將被學校勸退,仍然不思悔改。

另一個做婚姻諮詢的朋友也說,有時,那些曾經的「乖孩子」,婚後反而容易出軌,而且出得死心塌地。

年少時,他們在嚴格的家教下,從來沒有跟異性交往的機會,長大之後,又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了婚。

他們生活得太平淡,太規矩,也太不甘心,所以,對婚外的激情可能毫無免疫力。

歌德曾說:「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觀念塑造孩子,我們必須任他們的天性自由發展

是啊,孩子的發展和成長,一定要順其自然,而不能強行干預。

所以,平時,在家庭生活中,我們不妨這樣做:

給予孩子計劃和管理自己學習、作息、飲食等的機會,不要事事包辦。

以平常心對待孩子,試著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情緒,避免對孩子說:「我警告你……」,「我是為了你好,你必須……」「我數到一、二、三……否則……」等刻意顯示家長權威的話,這種話營造出的距離感,反而會使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鼓勵孩子培養自己的興趣,抽出時間去看世界,交朋友,打開自己的眼界,培養交往的能力,也鍛鍊識人的眼光。

在孩子與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獨立見解,避免嚴苛的評論和批判,對孩子溫言細語,幫孩子分析利弊,讓孩子對事情看得更全面。

04

作為父母,在管理孩子的時候,真的要明白這一點:

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我們是不同的生命個體,在時間無涯的荒野中,因緣際會,有了交集。

我們要做的,不是互相束縛互相控制,而是彼此溫暖彼此慰藉,珍惜生命中這奇妙的際遇。

如果父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過度控制,就容易讓TA過度叛逆;對孩子過度保護,就容易讓TA過度壓抑。

就像文學家夏多布里昂所說的那樣:「有些你以為好的東西,或許會讓你的孩子覺得窒息。

正確的父母之愛,應該像是插在孩子肩上的翅膀,讓TA高飛入雲,如虎添翼。

而不適當的父母之愛,則會像是捆住孩子的,帶刺的藤蔓和荊棘,一方面讓TA無法施展手腳,一方面讓TA心生怨恨,滿腹焦慮。

那些負面情緒,日積月累,像一腔滾沸的岩漿,深埋在心底。

當情緒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像火山一樣爆發,家長往往會措手不及,也悔之晚矣。

年輕的生命,本來就是熱血沸騰,本來就要酣暢淋漓,所以,對於孩子的生活,孩子的選擇,父母應該是試著加以引導,而不是一味給予壓抑。

我們可以試著像王菲一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度給TA發展的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時時插手,事事干預。

這樣,孩子不單會幸福快樂,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充分體驗自己的人生。

就像美國育兒專家菲茨休•多德森博士所說的那樣:「允許孩子的個性發展,你就能把孩子撫育成一個幸福的,心理健康的人。

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我們手心的細沙,握得越緊,漏得越多,如果你用力過猛,管理過嚴,反而可能失去。

不如放輕鬆一點,給TA輔導和激勵。

俗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他們的人生,應該由自己書寫,由自己定義。

畢竟,父母的生活,不是子女的前傳;子女的生活,也不是父母的續集。

讓你的孩子自由一點吧,讓TA不用太乖,去找到TA專屬的精彩,獨有的樂趣。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奇蹟。

作者簡介:溫暖小武,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

管理碩士,大學教師和自由翻譯。

文靜吃貨宅,浪漫學院派,寫暖心的文,記入心的理,把生活中的足跡,譯成字裡行間的歡喜。

願我們與世界,彼此溫柔相待,願我們都溫暖,且有力,簡書@溫暖小武,微博@溫暖小武,知乎@溫暖小武。

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