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你的孩子做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原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你為人父母請認真看完這篇文章,不要一味地讓你的孩子做乖孩子!

他們年齡三到十幾歲,這段時間本來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快樂童年,可是有很多孩子的家長對孩子管教太過嚴苛,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讓孩子不要犯任何錯。

或者稍犯點錯就拳腳相加。

從孩子懂事開始,一直到成人,父母對孩子來說扮演了太過重要的角色,你的價值觀,生活習慣,行為動作,思維方式,為人處事原則等等,孩子都會潛移默化受到很大的影響。

有很多事情一定要注意。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兩歲的小女孩,走路摔倒流血了不哭也不會叫媽媽,去醫院打針也不會哭。

也不會黏著媽媽撒嬌。

這個女孩的媽媽的教育方式就是「不上孩子的圈套」,比如:孩子摔倒了想哭,或者纏著媽媽要親吻,要抱,需要媽媽關注的時候,媽媽就會忽略孩子的感受。

慢慢的,孩子哭了多次,就再也不哭了。

這種「乖」我覺得,就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因為孩子知道自己不會被關注,知道在困難時自己也無法得到幫助。

另一個案例: 小時候家裡窮,父親外出打工,幾乎從小到大都是母親帶的。

母親性格比較差。

剛上學的時候,看到很多孩子經常帶好吃的去學校,很多東西都是見都沒見過的。

回到家讓母親也給自己買,幾乎是不可能會買的。

有時候她不耐煩了就會打我一頓,打完她也會覺得後悔,但不會買我想要的東西。

母親打人下手很重,慢慢的,我就不再要求了,同學們吃什麼玩什麼,只是眼睜睜的看著,心裡羨慕著。

從來沒問父母要過零花錢。

過年掙的壓歲錢什麼的都會上交的,童年記憶里自己絕對是個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不調皮搗蛋, 不要零花錢,聽大人的話,絕不敢和大人頂嘴,也不敢和別的 同學打架,怕給母親找麻煩,因此在學校經常被欺負。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覺得自己缺點很多,優柔寡斷,不夠自信,對事情的好壞沒有準確的 判斷,外表冷漠,心裡想的表達不出來。





這種例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當我們去形容一個孩子乖,聽話,懂事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含著淚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給來做客的小朋友了?孩子是不是在很餓的時候,雖然雙眼盯著蛋糕還是把蛋糕還給老師說我不餓?孩子是不是過早開始成為一個小大人,承擔了成人的責任?

為什麼太乖的孩子不好

太乖的孩子會忽視自己

「乖孩子」這個稱號,在大多數大人的眼裡,可謂是非常高的讚譽。

而一些敏感的孩子,為了努力做出乖模樣來討大人喜歡,他甘願把自己真實的感受壓抑在心裡。

這樣長此以往這些乖孩子長大以後,極有可能成為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有心理學家說: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心聲,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太乖的孩子獨立能力差沒有主見

有句話說:「你剪斷了他的翅膀,卻想讓他飛翔。

」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會犯下一種錯誤:兒女是他們人生的附屬品,並有權對他們的人生進行干預,甚至主導。

小時候大人害怕孩子摔倒受傷,因此會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引導和幫助;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行為意識有了衝突,若父母仍以「過來人」的心態來管教子女,則往往會收到反效果。

久而久之,這些被訓乖的孩子,慢慢成了一個從不提問的「乖」學生、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媽媽包辦的「媽寶男」……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我遇過路邊超市的時候,奶奶指著超市說:「想要吃的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這個時候奶奶很滿意,回到家對著家人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說真的,那時的我,其實是很想吃的。

可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心底,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

」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

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太乖的孩子往往膽小不自信

從小就生活在條條框框中的孩子,會養成唯唯諾諾的個性,性格、行為上壓抑自己,因為害怕出格,甚至害怕被別人關注。

害怕別人的一句嚴厲的批評,一個嚴厲的眼神,受到不公平待遇也不敢反抗。

長期被「乖」的概念嚴加管教的孩子,他們的青春,沉穩得可怕。

更多時候,孩子成了父母手中操控的木偶,一舉一動,都出自父母手裡,孩子的天性因而有了太多的牽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

他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他。

換句話說,他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

龍應台:中國父母育兒存在一大問題,那就是干預太多、問詢太多、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

這樣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長成為大人,但他時刻都需要一根可以時刻攙扶依靠的「拐杖」。


父母應該怎樣正確的教育孩子

一、適當的告訴孩子:

孩子,我要你自由的表達自己,就像自由的小鳥嘰嘰喳喳的,表達你感受到的所有的美好和不安。

無論你犯下什麼錯,我都會寵你愛你的。

我願意分享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我會為你遮風擋雨,直到你長大的那一天。

二、適當的告訴孩子:

孩子我願意嘗試體驗你的感受,體驗那些與爸爸媽媽分離的恐懼,體驗那些在陌生環境下的緊張,體驗需求被拒絕時的失落。

我想去了解你而不是對你橫加指責和干涉。

三、適當的告訴孩子:

孩子,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無論是何種困難,我願意用我的能力和生活經驗引導你面對困難,直到你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應該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的心理,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對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教育。


最後:

父母的引導,應該是溫和的,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更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讓孩子沉溺在他人的期待里,這便是給予孩子生命最重要的意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請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乖」孩子

我們總是會聽到一部分的爸爸媽媽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有多乖,有多聽話,然後經過一對比,就會覺得自己家裡的孩子不夠乖,不聽話。總是把乖孩子等同於好孩子,而不乖的孩子也就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但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