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三問,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
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於是否很快又反覆,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
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
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
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生嚴重的衝突。
孩子離家出走、出現抑鬱狀況,就是發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後。
所以,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後,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應該怎樣和孩子相處,又該如何應對。
1、問:如何應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答:首先,家長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不要將其視為洪水猛獸。
一方面,所謂青春期的叛逆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隨著身體的成長發育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這實際上是孩子逐漸形成獨立人格、獨立性格的過程,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叛逆,民主和諧型家庭中的孩子大都沒出現什麼所謂叛逆期。
但問題是,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有些家長自己首先就緊張了起來,逐漸變得心理焦慮,甚至比青春期的孩子還要敏感多疑,從而導致了教育和引導孩子的言行出現了極大的偏差,有些甚至將自己推向了孩子的對立面,既影響了親子關係,更導致了孩子的性格變異,使其成長偏離了正常軌道,得不償失。
第二,不要渲染青春叛逆期的氛圍,免得給孩子以消極的心理暗示。
有些家長經常會有什麼孩子青春期了、進入叛逆期了之類言論或交流。
這實質上是在暗示孩子青春期叛逆是合情合理的、理所當然的。
一些沒有叛逆的孩子可能會想,我是不是應該「叛逆」一下以免青春虛度,一些已經出現了「叛逆」的孩子會找到自己叛逆的倫理依據和心理支撐,變得變本加厲。
第三,真正的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以成長和調整的空間,這是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青春期的基礎。
很多家長並不像他們自己想像的那麼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幾乎從來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教育」孩子、「安排」孩子,而不是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視野去觀察生活、不是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互不理解,形成「施」與「受」的錯位。
意思就是家長認為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給予了孩子很多,但這些未必就是孩子真心的本我需求,而孩子真正想要的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是被粗暴的剝奪,逐漸形成了逆反心理。
所以,在真正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本我需求的前提下,去尊重孩子的需求,信任孩子能夠做好自我調整,給孩子以自我成長和自我調整的空間,會對孩子的形成獨立的人格和性格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最終成為孩子破繭成蝶的催化劑。
記住,一定不能做控制型的家長、不能做焦慮型的家長,也不要做碎嘴型的家長。
第四,對於孩子已經出現的一些問題,可以嘗試順勢引導。
就好像我們學騎三輪車一樣,一開始總感覺往一邊兒偏,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生硬地往另一方向擰,結果可能就是翻車,只有我們順著它的偏勁兒一點一點地往中間調整,才能學會騎車。
所以,家庭中最忌諱的就是命令式和碎嘴式的教育,前者是操控,後者是疲勞轟炸,這些本質上都是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而在與孩子平等民主的交流和溝通中順勢引導,才應該是家庭教育的常態,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形成。
最後,一定要記住,如果對孩子的叛逆束手無措的話,寧可不作為,也不要亂作為!
2、問:孩子上九年級,面臨中考,成績中游,上進心不足,狀態不好,如何調整?
答:其實這是典型的「中間生狀態」。
其特點是無論做事還是學習,都處於一種不上不下、不前不後、既缺少前進的動力和進取的激情、亦無大的出格行為的狀態。
出現的主要原因:其一,他們在班級是最容易被老師「忽略」的一部分,成績還可以,老實聽話,既不是經常被表揚和關注的優秀生,也不是經常被批評和操心的搗蛋生,於是這些孩子就是因為老師的「放心」而被「忽略」了。
其二,家長對孩子的「將就」,感覺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差不多就行,而缺少孩子既可能是優秀群體的後備生的機遇意識,也沒有他們也可能是後進生的預備隊的危機意識。
其三,就是可能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提出了難以達到的要求或目標,由於完成難度較大,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消極怠工處之。
多種因素之下,久而久之,孩子實際上就處在了一種「不死不活」的狀態中了。
所以,要幫助孩子走出這種狀態,就是要針對上述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因素,積極進行家校合作,共同努力,激發出孩子的上進意識,啟動其發展的動力。
首先,與老師溝通,請老師多多關注孩子,對孩子的優點長處和點滴進步進行及時的認可、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找到「存在感」。
第二,請老師安排孩子多參加學校的其它活動,讓孩子找到「被重視感」,從而點燃激情,然後這種激情會逐漸遷移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幫助孩子制定力所能及的階段性的小目標,讓孩子在不斷實現小目標的進步和成功中,體驗「愉悅感」。
第四,家長要注重與孩子的坦誠的、激勵式的溝通,如果語言溝通有障礙的話,不妨採用紙條式的交流方式——利用給孩子收拾房間的時候,寫寫心裡話、溫馨話,增進親子情感和相互的理解、諒解。
3、問:孩子不想去上學,怎麼辦?
答:首先家長要通過了解,認真分析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什麼。
不外乎這樣幾種可能:其一是學習上吃力,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其二是人際關係不好,或與老師的、或與同學的;其三,是否存在經常被欺負的狀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校園欺凌;其四,是否受到了不良誘惑。
針對第一種厭學的情況,家長一方面要積極採取措施給孩子進行針對性的知識缺陷彌補,還要幫助孩子立足現有的基礎,樹立進步就是成功的觀點,制定容易實現的階段性的小目標,在實現小目標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自信,並請老師配合,及時發現孩子的進步加以認可、鼓勵和表揚,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最關鍵的,是指導和規範孩子的學習習慣,因為孩子之所以學習上的欠帳越來越多以至於跟不上、厭學,往往不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輸在了學習習慣上。
針對第二種人際關係危機的情況,家長要及時和老師聯繫,了解與孩子發生矛盾的是個別人,還是許多人。
如果是個別人,那麼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別人之所以是別人,就是因為他們是有別於我們自己的人,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與同學交往。
如果是較為普遍的,與很多人關係都不好,那麼原因一定出現我們自己孩子身上,那就需要家長不要「護駒子」,幫助孩子反思,找出性格缺陷,及時作出調整,否則的話可能會影響終生。
針對第三種校園欺凌的情況,家長應該及時找到老師,了解說明情況,終止欺凌傷害,並對孩子進行心靈撫慰,甚至必要的話進行心理治療,避免孩子出現其它的不必要的障礙。
針對第四種不良誘惑的情況,家長就必須要提高警惕了,因為這是最麻煩也是最危險的一種情況。
採取措施隔離不良誘惑源是非常必要的,積極的正面引導是必要的,讓健康的事情占據孩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必要的。
但是過硬的手段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一定不要著急,不要把自己置於孩子的對立面,不要形成警察與小偷的關係,那樣只能適得其反,比如因網癮而反目成仇的親子關係比比皆是。
我們只能陪伴孩子,並在陪伴的過程中順勢引導孩子,甚至可以孩子停課、家長停工,全家出去長期旅遊等等,為了孩子的未來,什麼樣的付出和代價都是必須的。
孩子的叛逆期,家長的成長期
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自從孩子上了初中,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麼聽話懂事,經常話也不說、把自己關在房間,聊天過程中稍微不注意就像「炸藥桶」一樣炸掉,弄得家長手足無措。
如何引導叛逆期的孩子
叛逆期,一個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陌生的詞彙,自打孩提時代,我們的叛逆期就悄悄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研究表明,人在2~3、7~9與12~18歲會出現叛逆期,分別為「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與「青...
對話青春叛逆期,家長這樣做最有效
都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或老師。孩子叛逆的問題是很多家長都要面臨的一個話題。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叛逆心理,這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而在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家長跟孩子溝通是第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