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勤快,到底怪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不勤快,您說,怪誰?

我們常常聽到有家長這樣責怪孩子:「小時侯,不能幹的事你爭著搶著干,不讓干還不行,又哭又鬧;現在長大了,能幫忙幹家務了,反倒什麼不幹了。

你真的是越大越退步!」

家長所批評的這種現象的確普遍存在,這究竟是怪孩子呢,還是怪家長呢?

孩子不會幹的時候搶著干

孩子小時侯對周圍的一切都非常感興趣,見到別人幹什麼就想學什麼。

家長該幫助料理的事情,孩子也要學著干。

比如,剛學會吃飯的時候,孩子要自己端著碗吃,家長怕撒孩子一身、撒一地,便奪過孩子手裡的碗,一口一口地餵;

孩子會走了,看到家長擦地板,也要學著家長樣子,像模像樣地擦地板,結果是像塗鴉似的,越擦越髒,家長立刻從孩子手裡奪過抹布,邊擦邊數落孩子「添亂」;

上幼兒園了,早晨起來,孩子要自己動手繫鞋帶、扣紐扣,家長嫌孩子慢,就強制替孩子繫鞋帶、穿衣服;

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臉、洗腳,家長怕洗不乾淨,弄一身水,唯有親自幫孩子洗,等等。

儘管他們還不大會幹,幹起來很吃力,可也非要爭著、搶著干,不願意讓家長幫忙或代勞。

你不讓他干,還要哭鼻子,嘔氣,也讓家長很生氣。

小孩子把搶著幹的事都當成「遊戲」來做

小孩子爭著、搶著干力不能及的事,這並不是說他們天生就熱愛勞動,或具有生活自理的意識。

而是說,孩子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把勞動看成是「勞動」,只看成是一種有趣的遊戲

他們看大人幹了這個又干那個,心想:這些事大人們都自己做,都不停地做,那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出於喜歡親身體驗、好模仿的天性,才爭著、搶著要自己做。

在孩子「想干又不大會幹」的這段時期,正是家長進行勞動教育的最好時機。

若及時進行勞動意識的培養,往往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遺憾的是,許多父母由於不懂得兒童的心理特徵,主觀地認為孩子爭著、搶著干自己的事是一種「逞能」,是給家長「添亂」。

結果,卻錯過了稍縱即逝的大好「教育時機」,這是很可惜的。

早晨起來,家長要急著送孩子上幼兒園再趕去上班,時間十分緊迫,必須要爭分奪秒;可孩子硬要自己穿鞋繫鞋帶、扣紐扣,笨手笨腳,翻過來倒過去,總也整不好。

眼看著那寶貴得不得了的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再不出發,眼看就要遲到了,也是真讓人心裡起急。

晚上,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臉、洗腳,洗不乾淨,家長還得重洗,衣服弄濕了,水灑得滿地都是……讓他們自己干,家長不但不省事,還要多受累,乾脆替他們干。

家長的「包辦代替」,眼下倒是省事了,可也剝奪了孩子實踐的機會,他們也就永遠學不會自己動手,以後麻煩就更大了。

你說,孩子到了該自己做事的時候卻不做,能怪誰呢?

家長圖省事,卻錯失了教育的大好機會

有的家長雖不想包辦代替,但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要學著干一點兒事時,卻是求全責備,橫挑鼻子豎挑眼,說孩子「這做的不對」,「那也做得不好」。

要不就是責怪說「動作太慢」,「你真笨」,「瞎攙和」、「幫倒忙」等等,數落個沒完。

但他們卻忘了——小孩子剛開始學做事、幹活,就能一下子做得圓滿,幹得漂亮,甚至不出差錯,不付出點什麼代價,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打個比方: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繪畫、書法、鋼琴等,家長要操心,要交學費;同樣,孩子學習做事、幹活兒,同樣也需要操心,需要交「學費」,家長不能在這方面捨不得付出。

如果總是操之過急,求全責備,總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孩子還會有興趣幹嗎?

孩子小時侯「想干」,是一種慾望,一種興趣。

不管他幹得好還是干不好,只要沒有危險,干就比不干好,哪怕讓孩子當成一種遊戲玩,給孩子一些親身實踐體驗的機會,也是有益處的。

家長應當對孩子這種積極性,通過肯定、鼓勵、表揚給以強化。

孩子從中會獲得滿足,得到激勵,就會越來越愛干。

孩子「不大會幹」,乾的時候有困難,正好需要給他實踐的機會和具體的幫助指導;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和親身實踐中,學會了做事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越干越熟練,形成了習慣,會欲罷不能。

自理意識和自理能力都是在實踐中培養的

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

所謂實踐出真知,獨立的意識和能力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

家長不讓他們去做,不讓他們去親身實踐,即或是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已經具備了形成獨立意識和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的條件和可能性,那麼,這種可能性也不會變成現實。

我們成年人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不論是多麼簡單的事,如果不去親自做,就總也學不會,掌握不了;不論多麼簡單的問題,不經過自己實際處理,就總也不會處理。

正如陸遊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家長剝奪了孩子實踐、鍛練的機會,使他們有腿不能走,有手不能動,有腦不能想,有事不能做,有問題不能自己處理。

這樣,他們就永遠也學不會。

像這樣的孩子,將來一旦進入社會,離開了父母、家長,就會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決不會跳躍」,難以自立,更難以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應當在日常生活之中,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隨時隨地地進行。

平時不培養,不訓練,要孩子一做就做好,一干就干成,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長要有耐心,循循善誘,具體指導。

通過鼓勵,可以使孩子逐步形成自理意識;通過孩子親身實踐和家長的具體幫助指導,可以逐步形成自理能力。

這樣,孩子既「願意」幹了,也「會」幹了,慢慢就形成習慣了。

後記巧伶瓏有話要說:

孩子不勤快,其實誰也不怪。

畢竟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有思慮不周的地方。

但要記住一句話:「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這是什麼意思呢?

說的就是父母照料孩子不要把兩隻手都用上,不要包辦替代,要留有餘地,讓孩子自己動手,學習與生活能夠自理。

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 ◆

📖

伶瓏好書推薦

本期主題☞【勤勞的雙手成就美好的人生】

《勤勞的工蟻》

有一群生活在櫻花樹下的弓背蟻,

每天都在努力地採集食物、修理巢穴。

櫻花開花的時候,

紛飛的落花給弓背蟻帶來了不少麻煩。

但櫻花樹又會給工蟻們帶來充足的食物,

工蟻們又喜歡櫻花樹了。

他們與櫻花樹就這樣朝夕相處,每天快樂地生活著。

以上繪本可以在巧伶瓏童書館免費借閱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