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道重在平等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的一生不能缺少交住,換句說,孩子是在交往之中長大成人的,跟同齡人交往,跟父母的相處關係也是交往。

由此,作為孩子的養育者,同時又是教育者的父母,必須要重視並研究與孩子的溝通,使親子間的溝通對孩子具有吸引力並富涵教育意義。

說起平等,可能很多家長朋友們都不理解:我生的孩子,我養他,還要講什麼平等?

其實平等是一種理念上的東西,它並不是說孩子跟父母要做一樣的事情,有一樣的權威,而是體現在親子溝通和相處的各個環節中。

比如說,如果你擔心孩子的交友問題,最好的方式不是命令式:

不許跟誰在一起!

不准去哪裡?

而是應該換一種方式,問「你最近和誰在一起,玩得開心嗎」?

有心的家長甚至可以直接在家裡辦個小型的PARTY,讓孩子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家裡小聚,由此去了解孩子跟什麼樣的朋友在交往。

如果孩子要去同學家里玩,父母可以規定個時間,比如「晚上九點之前要回來,注意要有禮貌和安全」。

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孩子到時會準時回家的,好像父母和孩子間形成了一種默契。

這種朋友式的但又不失父母權威性的關係就是親子關係中的平等表現。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關係到孩子發展問題的時候,應該奶名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

一般來說,親子溝通活動表現為下面三種活動形式。

  1. 家長→孩子

指家長用語言,行為等方式作用於孩子。

例如告知,講述,要求,命令,指使和示範等形式。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基本上處於看,聽狀態,即家長主動,孩子被動。


2.孩子→家長

指孩子用語言,行為等作用於家長。

如:講自己的事,談自己的想法,介紹自己的朋友,傾訴感情,發泄不滿等。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主要是聽,看狀態,即孩子是主動,家長是被動。

3.孩子↔家長:

指孩子與家長用語言,行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

例如,互問互答,共同商量,討論,互相爭辯等。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聯繫,兩者都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

從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和觀察可以看出,家長和孩子的交往在多屬於上述第一,第二種形式,尤其以第一種為多見。

在親子溝通中,家長一直習慣於以長者自居,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家之主的風範,口口聲聲都離不開出於為孩子好的內心而表達的諸如應該,不該,最好,不行等用語。

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是停留在形式層面,只是完成了表面的一些事情,而未能進行真正的溝通和深入的交流,因而不能較好地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良好的親子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在的家長往往都在感慨,現在想跟孩子好好說話,怎麼越來越難呢?父母與孩子之間說不到幾句就開始吵起來了。想跟孩子聊天,聊不到幾句就沒話說教育孩子的時候,完全沒有方法,全靠吼!其實出現以上問題的根本原...

家長們,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你的話?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我明明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他卻總是不聽我的話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個中緣由!你是否總以過來人、甚至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講道理?因為你覺得自己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