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逗孩子,你以為的一句玩笑話,卻是孩子一生噩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慕珂(爸媽精讀主筆)

01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講圓圓被成人捉弄的情節,我至今都記憶猶新。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段時間尹老師工作特別忙,就由圓圓爸爸接送。

一段時間後尹老師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變得很不自信,說話不再像從前那麼大方,經常出現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的情況。

這讓尹老師有點著急,卻又一下找不到癥結。

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尹老師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就問怎麼了。

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

」說著又想哭。

原來是圓圓爸爸開會延遲了,下班都還沒結束,他們辦公室的姓張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

」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

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

尹老師這才知道圓圓爸爸單位的同事經常捉弄孩子,她對先生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剛開始她先生還覺得有點小題大做,直到圓圓有兩次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後就不要她了,從睡夢中哭醒來,她爸爸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爸爸媽媽不要自己,這對他們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

而諷刺的是,這在大人眼裡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無聊玩笑罷了!

「逗」孩子不是不可以,但得看怎麼個「逗」法。

如果你的「逗」是為了讓孩子開心讓他們笑,比如給他們變魔術等,那自然會非常受孩子歡迎。

但很多成人的「逗」是讓孩子著急,讓他們哭,而自己卻哈哈大笑。

如上行為除了給孩子帶來嚴重不安、不被尊重之感和損傷孩子自尊心外,還會增加孩子社交恐懼和對他人不信任之感。

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

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亦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02

知乎中在講到「捉弄」「逗孩子」話題時,許多網友留言紛紛痛斥這種噩魔般行徑。

有一個高二學生義憤填膺說到:「我至今最討厭的一句話是『大人們逗你玩呢』沒有之一,我每次聽到這句話,不管當時有多開心,下一秒都笑不出來。

我還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的不可置信和絕望,鋪天蓋地。

他說伴隨自己這麼多年的自卑,是源於她姑姑從他手裡搶走一個氣球。

當時他歇斯底里地吼,發了瘋似地鬧騰,甚至拿掃帚威脅她說「不還給我就打死你」,結果引來一屋子大人哈哈大笑。

直到最後他哭了才把氣球還給他。

而滿屋子大人全程都在笑,最後用毫不在意的口吻順口安慰他。

他說,讓他更為害怕的是,他有一個逗人狂魔的爸爸。

每次,總在他得到一樣東西感到特別開心時,他爸爸就把這個東西搶走,然後看他憤怒、狂吼和歇斯底里。

這些經歷,讓他深深感覺到挫敗、無力和恥辱。

現在高二了,母親會經常和他討論關於「對父親的態度」問題,他都不置可否。

母親說他就聽著,聽完一切保持原狀。

這樣被「逗」著的童年,傷口太深太重,難以癒合,他和父親之間,基本無法交流。

可怕的是,他父親竟然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可悲可嘆!

莎士比亞曾說:「沒有自尊的人,即近於自卑。

自尊的對立面是自卑,自卑的人是很難健康快樂成長的。

這個高二男生,被深深的自卑追隨多年,心底總有壓抑的情緒時不時就來困擾他。

誰能想到,他的自卑竟是源於成人喜聞樂見的「逗」呢!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

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與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們成長的動力。

一個不被尊重的人,是很難有自尊的,兒童時期是培育孩子自尊的黃金階段,為人父母的你,請不要錯過這個階段,讓自己追悔莫及。

03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一書中也講到一個無心「逗」孩子,卻讓孩子異常難過的案例。

年僅三歲的虎虎,有一天在幼兒園的餐廳里異常煩躁,仰天大喊「煩死了,煩死了」,表情極為沉重。

老師看著都覺得揪心,究竟是什麼事情,能讓這麼小的孩子如此痛苦?!

在與虎虎交流中發現,原來是在煩他爸爸。

原因是有一天他們一家三口到戶外玩,他爸爸抱著他,一邊親他一邊說他很可愛,說爸爸愛他。

然後看著媽媽故意說媽媽一點也不可愛,爸爸不喜歡媽媽也不抱她。

就因為爸爸這句話,讓孩子單純的內心產生了極大波動,已經過去好幾天,他依舊為此煩躁不安。

這件事情如一塊大石頭一樣,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讓他痛苦不堪。

我們成人之間說話都會掂量一下,看自己說這句話合不合適,有沒有傷害別人。

但孩子說話卻從來不曾掂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殊不知,這種隨意給孩子帶來的煩惱和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因為他們會把成人說的每一句話都當真,無從辨識哪些是開玩笑,哪些不是。

因為,孩子眼裡無小事!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學會尊重人。

在家裡,要從小就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

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變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人,並具有『後生可畏』的勁頭。

04

在我國,為何這種「捉弄」和「逗」孩子的現象屢禁不止?

一方面,從社會角度看,我們的文化對孩子自尊心關照是缺失的。

在瑞典,罵孩子「沒出息」「不爭氣」等行為被看作是一種犯罪。

因為這樣會嚴重損害孩子自尊心,所以他們從不在人前教子;

在澳大利亞,他們《家庭法》和《澳大利亞兒童法》,都清晰明了重申「子女最大利益原則」,這些法律最大限度保障了兒童權益;

在法國,絕對不可以打小孩,如果打小孩,鄰居會幹涉,會報警;

在我國,這方面法律意識非常薄弱,堪稱沒有。

孩子即使面對親生父母再無助,也很難找到可以幫助他的人,他們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思想,都把孩子視為父母的私有財產。

我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於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完全不顧及孩子自尊心和自身利益,不去認真了解孩子內心需求,更別說平等對待孩子。

西方人認為,孩子從出生第一天起,父母就要像成年人一樣與他們交談和平等對待,給他們行動自由和思考空間,去理解他們。

隨著我們這一代父母育兒經驗解越來越多,都意識到「捉弄」和「逗」孩子伴隨的各種危害。

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受到這樣的傷害?

1、 父母本身的覺醒

意識到「捉弄」和「逗」對孩子心靈造成的極大傷害後,自己要謹言慎行,不能認為是開玩笑就信口開河。

而要記住,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當真。

2、及時安撫孩子

在孩子遭到成人不友好逗弄時,也是他們最沒有安全感之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跟他們解釋清楚。

比如,有人說:「你媽媽不要你了,你跟我走吧。

」這時父母要抱著孩子,看著他們眼睛認真篤定地說:「寶貝,媽媽永遠都愛你,剛才xxx說的是錯誤的,媽媽永遠都陪著你。

父母要完全打消孩子的恐懼,多說幾遍都無妨,確定孩子聽進去,沒有因此事被干擾到,再去做下一件事。

千萬不要潦草給孩子安慰,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你真不要他了。

要知道,孩子的內心是極為細膩和敏感的。

3、教孩子學會說「不」

我們不可能時刻守護著孩子,所以,要教會孩子自我把保護能力。

如果聽到讓自己很不舒服的語言,可以直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

讓孩子逐漸學會自我保護。

但前提還是需要孩子有足足的安全感。

所以,你是否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是他們在面對這種情況有無能力說「不」的關鍵所在。

4、就算得罪「逗」孩子的成人,也不讓孩子感到孤立無援

有很多父母,明知他人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礙於面子或不好意思得罪熟人和朋友,而不去阻止和拒絕這種傷害,甚至勸孩子別太當真,簡直愚昧至極。

當碰到總把「逗」孩子作為一種樂趣的成人,而我們又無法去改變他們想法時,可以直言不諱,告訴他們:請別這樣說,或者這樣做,孩子會害怕。

如果當下直言無法做到,那就帶孩子避開,遠離那個氛圍,先照顧孩子的情緒。

最後可以的話再跟這些成人溝通解釋。

永遠記得,沒有什麼比你孩子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了。

作者簡介慕珂,爸媽精讀主筆,閱讀達人,時間管理踐行者,女兒5歲多,正努力成為一個好媽媽的路上。

希望用文字給Ta人帶去愛和溫暖,以及向善和向上的力量。

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尹建莉:「逗」孩子是一種惡習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認真的,是隨著成人的塑造和擺布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說謊的心理及習慣。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