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這些小事,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雨霏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朋友在微博上@我和另一位好友一條視頻,附帶評論:哈哈哈,好好笑,什麼時候給你倆孩子試試。
視頻的內容是國外一檔脫口秀《吉米雞毛秀》節目的片段:當父母告訴孩子,把他們的萬聖節糖果都吃完後,孩子們的不同反應。
不知道朋友們前幾天有沒有湊熱鬧,讓孩子打扮打扮去過萬聖節。
在西方國家,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裝扮成各種可愛的嚇人的形象,晚上開始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
對孩子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糖果盛宴,孩子們挨家挨戶敲門討要,在外面遊蕩好幾個小時,就是為了獲得一籃子甜蜜的糖果。
告訴孩子們,爸爸媽媽在你睡覺的時候吃掉了所有的糖果,孩子們瞬間的表現都非常誇張,有些衝過來動手打起了父母,有些假裝平靜,默默流淚,更多的是聽到消息後直接崩潰大哭……
還不待我回復,我的那位同被@的好友已經搶先回復到:才不會參與這種傻遊戲,把孩子弄哭。
逗孩子,是為了讓她笑
而不是讓她哭
我跟這位好友說,你這樣回復是不是讓人「下不來台」?
然後好友跟我說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小時候,可能是學前班或者一年級的時候吧,具體時間記不清楚了。
自己看手工書上的做法,做了一個小的零錢包。
自己非常喜歡,就把平時攢下的零錢全都放進了那個小包裡面。
錢也不多,只有2塊7毛錢。
最大面額是1元,剩下的就是5角,2角,1角這樣。
後來她把零錢包藏在一本書下面,就出去玩了。
回來後發現書桌被收拾過了,自己的零錢包也不在了。
她趕忙過去問自己的媽媽,媽媽看了一眼爸爸,然後說:「哦,你說那個紙包是吧,我給你收拾書桌的時候以為是廢紙,扔掉了。
」
好友說她現在還記得自己當時的震驚,直接衝著自己的媽媽問:「扔到哪裡了?那裡面是我的錢啊!」
她爸爸過來補刀:「那誰知道扔哪裡了,可能早被人撿走了吧,誰叫你自己不放好……」
好友說她後來開始大哭,特別委屈也特別無奈,天都塌了的那種感覺。
後來媽媽從一個架子上把零錢包還給她,然後還挺不耐煩的說:「還你還你,為這點事兒還值得一哭啊。
」
是啊,2塊7毛錢,又算什麼大錢呢?
但孩子理解不了,在她看來,這些錢代表著她的努力和自由。
是每次看到辣條雪糕的時候,強忍住自己的口水,一分一毛攢起來的。
那些錢意味著,以後遇到喜歡的小東西,她可以不必向爸爸媽媽發出請求,靠自己也可以擁有。
而她最信賴的父親母親,卻聯合在一起用這件事情來逗弄她。
現在好友的女兒已經5歲了,她說自己小時候被父母類似手段逗過的次數太多,所以從女兒出生起,就給自己和老公訂立了一個原則,逗孩子笑可以,但絕對不能用類似的方式逗孩子哭。
她的原話是:「被父母那樣逗了之後感覺很不好,覺得自己像一個傻瓜、小丑。
」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口中的「逗小孩兒玩」,已經類似於「捉弄」孩子了。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製作出讓兒童歡樂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則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單純和信任,故意讓孩子擔心、害怕和哭泣。
不正確的方法逗孩子
後果可能比想像更嚴重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裡面,曾經說過自己女兒圓圓被一群大人「逗」的事情。
當時女兒圓圓還在上幼兒園,她因為工作繁忙就讓孩子爸爸接孩子放學,但是因為還不到下班時間,女兒必須在爸爸單位呆一個小時才能回家。
辦公室有幾位同事經常喜歡用各種嚇唬的方式逗弄圓圓。
有一次圓圓爸爸把女兒放辦公室就去跟領導開會了,離開的時間可能比較久,辦公室一位同事煞有介事的跟圓圓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女孩,跟我回家吧。
」說著還做出要強拉孩子走的樣子,圓圓馬上被嚇得大哭起來。
尹建莉知道後,安撫了女兒很久。
不過女兒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好幾次都從夢裡哭醒,所做的夢都是說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可想而知,孩子感受到了多大的恐懼。
然而這些還只是心理上的恐懼,去年很多媒體都報導了一則這樣的新聞:
有位媽媽生了二胎,大寶7歲,二寶2個多月。
一天中午媽媽去了廁所的功夫,大寶把二寶從8樓扔了下去。
後來找到直接導致悲劇的導火索,是當天早上大寶到鄰居大媽家跟她的孫子玩時,大媽說了一句無心的話:「你媽媽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當場臉色刷白,整個早上都悶悶不樂,沒想到中午就出事了。
大媽說當時也沒什麼目的,只是為了好玩。
孩子之間的性格差異和理解能力差異很大,同樣一句話,可能跟一個孩子說,孩子嘻嘻哈哈就過去了。
但是跟另一個孩子說,無異於是把孩子推進深淵,讓孩子被尷尬、恐懼、失落、憤怒這些負面的情緒所包圍。
所以,作為父母盡你所能去保護孩子,更不能用可能傷害她的方式捉弄她,當親友捉弄孩子時,站在孩子一邊,給予堅定的制止。
真和善是教育的基石
愛孩子,就尊重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捉弄著孩子,為難著孩子,你一試圖阻止,他先臉色一變,來一句:「就是開玩笑而已,你也別這麼慣著孩子嘛。
」
在孩子的世界裡,你吃光了他的糖果就差不多是對一個成年人說「我把你放在桌上的手錶和錢包扔掉了。
」
對孩子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要跟我走。
」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懼,不會亞於跟一個成年人說:「你爸爸媽媽離世了,你趕快回家看看。
」
對孩子說你爸爸媽媽生了二胎,不會再喜歡你了,就類似於跟一個成年人說:「你愛人有了新歡,不會再愛你了……」
相信沒有一個智商情商正常的成年人,會為了看到另一個成年人委屈、無助的樣子,而故意開這種玩笑。
不會對成年人做的事情,為什麼要對一個孩子做呢?
也許只是因為孩子弱小,不會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也許只是因為孩子不懂事,在遇到突發情況時候會手足無措,任人擺布;也許只是因為孩子們天真善良,總是會很快忘記難過的事情,輕易原諒;也許只是因為大人之間沒什麼太多話題,只要在孩子身上找找存在感。
也許……這些大人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調侃與哄騙中度過的。
網上也有很多人,會說不準開孩子玩笑的父母是玻璃心。
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是這樣回擊的:
「生個寶寶不拿來呵護,難道是拿來摔的嗎?為什麼總有人在強調孩子的抗打擊能力,又不是諾基亞!玻璃心又怎麼,至少晶瑩剔透,總比摔不破的一坨木疙瘩好看吧!」
真的很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
無論怎樣,作為孩子的長輩,都有責任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
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應該去保護他,去感受他的感受。
而不是在別人弄哭你的小孩的時候也在一旁跟著發笑甚至去強化這種行為。
那並不好玩,也不好笑。
如果必須在「玻璃心」與逗孩子的「壞人」中做一個選擇,請選擇做一個「玻璃心」的父母,去維護自家寶貝的安全感,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無陰影的童年。
【關注 訂閱】—— 因為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麻煩別再跟孩子這樣「搭訕」!
帶孩子出趟門,人氣槓槓的,在小區里,在電梯間,會遇到各種各樣喜愛孩子的人,主動跟你孩子打招呼,搭訕。然而,很多跟孩子搭訕的方式,都是令人感到尷尬或厭惡的……▼一般呢,大人都習慣問名字年齡這也倒沒...
孩子們的玻璃心VS中國式逗小孩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有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可愛的孩子去逗逗孩子也是一種樂趣,但是小編想對這些經常逗孩子的人來說,你們錯了,你們認為只是逗逗孩子而已,對,你們認為而已,不包括孩子也是那麼認為的。其實你們...
孩子,我該如何愛你?愛孩子你愛對了嗎?
我相信沒有一個爸媽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往往從受精卵開始父母就開始對這個孩子寄予了自己的期待給予了自己的愛。而愛,不是嘴巴說說,更不是解決孩子的溫飽冷暖問題就是愛。到底該怎樣愛孩子?你愛對了麼?
二孩護大還是護小?千萬注意這些話不能說
凱叔說kaishushuo曾經聽一位記者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去採訪一位二孩媽媽。這位媽媽的大女兒三歲半,小女兒還不到1歲。朋友問姐姐:「你喜歡妹妹嗎?」「不喜歡!」連續問了三次,都是這個...
二孩護大還是護小?千萬注意這些話不能說
凱叔說kaishushuo曾經聽一位記者朋友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去採訪一位二孩媽媽。這位媽媽的大女兒三歲半,小女兒還不到1歲。朋友問姐姐:「你喜歡妹妹嗎?」「不喜歡!」連續問了三次,都是這個...
請不要這樣逗孩子,這些潛在的負面影響也許會毀了孩子
早教專家周令瑜表示,大人像耍猴一樣逗弄孩子做一些不合適的行為,慫恿孩子說髒話以取樂,這在農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較多見,後果是污染孩子的心靈,讓孩子不能區別善惡和混淆是非,而在城市中則可能常...
別讓大人的「惡趣味」誤傷了孩子
記得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事件:有位媽媽剛生了二胎男孩2個多月,大寶是個女孩才7歲,一天中午家裡只有媽媽和兩個孩子。當媽媽要進廁所,讓小姐姐幫忙帶一下小寶寶時,沒多久聽到窗外「轟」的一聲,隨即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