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期,想和媽媽們聊聊的三件事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知不覺,我的孩子已經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幼兒園生活,馬上第二個學期要開始了,她充滿期待,我淡定從容。

現在,我作為一個過來人,想和大家聊聊入園前的事兒,不是以成功者的姿態介紹經驗,因為每個經歷完這個階段的媽媽都是成功的(也包括即將成功的你);我也不是來「搬磚」的:把專家介紹的方法照搬告訴大家,因為專業的知識我們通過看書都可以自己去領會,二次介紹的知識難免帶著介紹人的主觀態度,還不如自己直接去讀一讀李坤珊老師的《帶你長大》更有收穫哦(哈哈,硬是安利了一本書,但確實值得一讀)。

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的,就是下面這三件事兒:

第一件事

孩子入園哭有N種理由

找到原因再去想要不要去阻止孩子的眼淚

孩子哭的100種理由:

捨不得與媽媽分離;

對陌生環境的害怕;

別人哭我也哭;

學校的早餐不好吃,起床太早心情不好;

沒理由就是想哭

……

一百個媽可以說出一百個理由,上面提及的只是孩子入園哭的幾個常見理由,我們細細來說一說:

「捨不得離開媽媽哭」,這是我們說得最多的分離焦慮,可是孩子與媽媽感情好捨不得媽媽離開,這事兒再正常不過了,這說明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情感建立正常,媽媽們要做的就像教育專家們告訴我們的,平靜從容地告訴孩子,媽媽放學就來接你,或者教孩子學會「把媽媽放進口袋」(看過《帶你長大》的親,你們懂的),然後不回頭地走開,不向孩子表露你的擔憂和焦慮,剩下的交給老師去安撫。

要這麼長時間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小區,到只有陌生人的地方度過漫長的一天,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感到害怕哭泣,是我們紓解內心焦慮的一個重要途徑,為什麼我們要去阻止孩子疏導情緒呢,他負向的情緒壓抑在心頭難道會更好嗎?回想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一次次升學入學進入全新陌生的環境,面對不同的同學老師,我們都難掩內心的忐忑與不安,何況是這麼小小的一個孩子。

恐怕這個時候我們該想的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阻止孩子的眼淚,而是怎麼去引導孩子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和融入新的集體。

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要知道讓他學會疏導情緒,學會克服恐懼,比讓他無所畏懼更為重要。

「別人哭我也哭」就更好了,說明孩子有同理心,能夠體會別人的傷心,並同理到自己身上。

這種哭,等後期整個班級恢復了平靜,自然就消失了。

一個有同理心,能夠感受到他人情緒的孩子,多麼珍貴啊,一定會成長為一個特別溫暖的孩子。

那「沒有理由就是哭」呢,這個時候就要找尋這個沒有理由背後深層次的緣由了,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絕對的沒有理由的尤其是我們孩子的一些行為,但這個只有當爹媽的自己去探究了。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句話就是,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說過,他成功的秘訣,在於把自己的腳放入他人的鞋子裡,進而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事物。

我們凡事養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世界和思考問題,這也會是我們育兒成功的一個秘訣。

第二件事

孩子入園,你的焦慮,可能是社會烘托的

一到這個入園季,我們是不想看到「入園焦慮」這幾個字都很難啊。

如果你難免關注了幾個親子教育的號、會刷刷家庭教育的微博、甚至只是在門戶網站看看新聞,鋪天蓋地的信息會將你圍追堵截,讓你無處可逃。

這不,正好碰上自家孩子入園,手指就不受控制的戳了一下螢幕,要知道這只是我們萬千次觸碰手機螢幕中毫不起眼的一次,但這一看你就已成功啟動「被焦慮」模式,你發現他們說的都和你的生活現狀一樣一樣的……(這個和星座運程總能有幾個點戳中你是相同的道理)

甚至當你刻意關閉手機專心工作,還會有熱心腸的朋友同事會關心你和你的孩子:「孩子今天開學吧,哭了沒呀?哎呀,我家的某某某上幼兒園那會兒,教室里哭得那叫一個轟轟烈烈啊……」這會兒,你對孩子在幼兒園做什麼、吃飯好不好、老師安撫住了孩子了嗎……正隱隱擔心著呢,大家越說你就越發著急,恨不得立刻下班衝到幼兒園窗戶下,看著孩子直到放學。

此外,可能還會有好心的同學家長默默地加了你的微信(此前已經進入家長群),禮貌友善地發來消息:「XX媽媽呀,在不在,有件事兒想跟你說下,你家孩子從你走後就一直在哭、找媽媽,我在校門口站了1個小時才走都沒止住……你要不要去看看呀?」你平靜地回了一句,好的,我知道了,謝謝啦!但內心已經波濤洶湧,可是手頭的事兒沒做完今天怎麼下班?要知道這個能在校門口一站1小時的媽,絕對比你清閒……

遇上這些,放哪個鐵打心腸的媽都要忍不住著急上火了。

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你要焦慮、你很焦慮、你要學習克服焦慮,萬箭齊發,避之不及。

可是,一定程度的擔心,不是每一個媽媽都會有的正常心理嗎,或許並沒有嚴重到焦慮的地步呢,如果你按著步驟去學習克服焦慮,你就真的開始焦慮了。

其實,焦慮更多的是社會製造出來的輿論假象,大部分的人過幾天就會發現,你們的擔心真是白瞎了。

第三件事

孩子入園,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父母角色的轉變

我們開啟了一段新的旅程,不再是孩子單向的教育者與陪伴者,孩子入園後,你總會在放學後聽到他說「老師說的…;老師說要怎樣…;我最喜歡XX老師了…」老師這個角色成為孩子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段由家長、孩子和老師共同參與的全新關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去構建與維護。

大多數孩子對老師都會有謎之信任。

父母應當要正確的看待這一點,一方面和老師保持聯繫,知道孩子的動態,了解老師的觀念態度,並在與孩子的對話中注意自己的態度。

有時候我們難免會在孩子不經意間的話語中了解到老師的一些做法,可能有好也會有覺得不妥的,孩子還太小,說的話首先就可能是猜想的或者斷章取義的,不一定是全貌,而且孩子對老師的謎之信任,不宜直接反駁說老師說得不對,可以找老師了解具體的事情經過,也可以從側面引導孩子正確對待這件事。

還是那句老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要知道老師與你,是盟友而不是敵人,你們會共同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需要謹慎處理。

我們要認識到的就是孩子不再單向的受父母的觀點態度影響,同齡夥伴、老師都會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扣除睡覺的時間,娃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相處可比咱長,再忙一點的父母三天兩頭不著家的,就更別提你能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力了。

多陪伴孩子是不變的真理,如何陪伴,就要基於新的關係狀態去重新思考了。

說了這麼多,聊的是入園,其實只是想提醒一下諸位忙碌的爸爸媽媽們,在育兒路上,可以試試反向思考去看事情。

科學育兒有很多理論與方法確實能夠幫到我們,比如我們現在談到的入園焦慮,兒童心理學專家會告訴我們孩子心理特徵,幼教專家會告訴你正確的處理方法,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再專業的人的分析和預測都只有50%的可靠度,在你這100分有用的,在別人那可能是0分,平均值就是50分,這是一個基本機率,所以專家說的和普通人說的沒什麼太大區別

要想真正科學育兒,都必須要在科學學習過後加入自己的思考,才能提升專業知識在你那兒的可靠度。

而反向思考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思維方式,能夠為我們會帶來一片全新的空間,為很多育兒難題與困惑找到解決的突破口。

這當然就和我們常常聽到的,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這句話一樣的虛,但確實是真理。

好書推薦

寫給2-6歲幼兒父母及老師的

家園共育橋樑書

《帶你長大》

海豚傳媒·父母教練

對於2-6歲的幼兒來說,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從家庭到學校的各方面的適應。

良好地適應新環境,將為孩子帶來無比勇氣,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

那要如何帶領孩子跨出家的舒適圈,順利進入人際群體?當然少不了父母和老師的關愛與引導。

在這本點醒教養難題的好書中,針對家有學前兒父母在生活中必然面臨的教養困惑,提供切中問題的進階思考與解決之道。

同時也站在幼兒園老師的角度上,解析孩子的幼兒園生活,為父母與老師的有效溝通搭建起一座橋樑,並提供方法與啟示。

√ 孩子何時該上幼兒園?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學校?

√ 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

√ 如何讓孩子好好吃飯、安心入睡?

√ 為何兩三歲的孩子老愛唱反調、愛哭鬧?

√ 如何教小小孩養成收玩具、負責任的習慣?

√ 如何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思考力?

❂ 作者介紹

李坤珊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

美國波士頓蒙台梭利師資培訓中心講師

Harborlight-Stoneridge 蒙台梭利兒童之家幼兒部主教

台灣《親子天下》月刊學前教育專欄作家

新加坡教育部雙語教學顧問

她也是一位柔軟溫情的媽媽,養育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還是一位兒童繪本翻譯家,翻譯了《菲菲生氣了》《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等多冊優秀繪本,並熱衷親子閱讀研究。

另著有《讓孩子安心做自己》《讓寶寶愛看書》《小小愛書人》《童書非童書》。

想了解更多關於小小孩的教養知識

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圖書詳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教會孩子在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相處?

入園之後,有的寶寶沒多久就完全適應了,可有些寶寶,入園都好幾個月了,還是孤獨的樣子,沒有好朋友。其實讓寶寶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感受到幼兒園帶給他的快樂,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導幼兒學會與人交往...

如何讓寶寶愛上去幼兒園?

「我不去幼兒園,我不去幼兒園!」每到開學季,總會有不願意上學的寶寶哭鬧著不願意離開父母,尤其首次上幼兒園的寶貝們。還有的寶寶將情緒藏在心裡,表現為焦慮、情緒不穩定、寡言少語、寢食難安,甚至身體不...

寶寶入園,你就焦慮?親子專家有絕招

出場專家/付小平 (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一說到入園就叫人焦慮,一有風吹草動,媽媽就擔心孩子是否能適應幼兒園生活?有沒有委屈?會不會哭泣?吃得好嗎?睡得好嗎?親子教...